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货币需求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货币需求理论

(二)货币需求理论

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从宏观货币需求理论向微观货币需求理论的转化。宏观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威廉·配第,他在《政治算术》中分析了一国的商品交易需要多少货币的问题。以后,詹姆斯·斯图亚特指出了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必须同生产投入市场的商品和居民的生产活动相适应。马克思称赞他“是第一个推出流通中的货币量决定于商品价格的人”。继斯图亚特之后,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也从商品流通的总体上论述过宏观货币需求。但西方经济学家们后来不是从商品流通总体去继续研究宏观货币需求,而是把货币需求的研究转到个量方面来,考察个人、家庭、企业等这些经济单位对货币量的需求。最先向这方面转变的,要算欧文·费雪,他提出的方程式M·V=P·T本来是表示一国商品和劳动的交易额(P·T)与货币流通周转量(M·V)的衡等关系,但他把这一方程式变型为M=P·T/V,就从总量分析转到个量分析上去了,因为公式中的M表明的是货币存量,存量一定存在于社会公众的一定时点中,而影响这一存量变动的是P、T、V,而这三个因素都是和个人、家庭、企业等单位的行为有关。继费雪之后,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庇古提出了现金余额说,其公式为P=K·R/M,(P为单位货币的价值,R为一国在一定时期的所得,K为现金占所得比例,M为货币供给量。)这一学说的核心是K,在马歇尔、庇古等人看来,人们的所得可投资于生产,可用于消费,可以现金形式保持。K表示持有现金与所得的比例,也就反映了这些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有种种不同观点,但基本之点是:人们是否持有现金取决于上述三种用途的选择,而选择的驱动力是利弊的权衡,所以他们这样去思考问题,就把货币需求理论,从客观转向了主观,从宏观转向了微观,建立了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是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但他推崇微观货币需求理论,他继承了马歇尔、庇古等人关于权衡利弊持有货币的观点,并运用“收入支出分析”法,将货币需求理论建立在“流动性偏好”的基础上。他把人们持有现金概括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并认为前两部分对货币的需求与收入呈递增函数,后一部分对货币的需求与利率呈递减函数,更明确地把人们持有货币的多少与其得失大小联系起来,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利弊权衡论。在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上,还值得提出来的是鲍莫尔和托宾等人的货币需求的存贷管理理论和资产选择理论。他们把管理科学中最适度存货控制技术运用到货币需求研究中来,提出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的概念,是对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发展。当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他设计了比较完整的货币需求函数,提出了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基本因素,强调货币需求理论就是明确货币需求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另一个是实质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美国在1890~1954年期间内的经验数据,得出了人们的所得每增加1%,则实质货币需求增加1.8%的结论。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推崇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在研究方法上都着眼于人们对经济变量的预测,都分析人们持有货币或不持有货币、持有多少的动机、权衡利弊的选择。这样分析的基点是:作为“经济人”都是追逐个人利益的;在追逐个人利益中总要作出自己的预期和判断。

☚ (一)货币定义   (三)货币供给理论 ☛
000143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