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开发情况
分布在盆周山区48个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共有1 100多万。长期来,他们食难果腹,衣不遮体,房难挡风,不少人还受到地方病折磨,劳力丧失。由于这些山区开发较晚,基础差,土地瘠薄,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工农业生产水平低,因而市场发育很差,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状态,温饱问题不能解决。但这些山区物产富饶,又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从盆周贫困县分布的三片山区来看,均有相当的开发优势。
1. 分片资源开发潜力。
(1)秦岭大巴山区。全区有29个贫困县,总土地面积825.97万公顷。区内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东西横贯,海拔在1 400—2 000米以上,相对高差1 000米以上。林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森林覆盖率达26%,是省内的木材生产区之一。尤以经济林木为多,是全省生漆、核桃、木耳的最大产区。城口县的生漆、通江的银耳、广元一些县(区)的木耳等,产量大、品质优,享誉全国。还有广阔草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此外,发展水果、茶叶、中药材等,也有极大潜力。
(2) 武陵山区。有9个贫困县,土地总面积282.37万公顷。大部份地区海拔在1 500米以下,石灰岩分布广泛。区内林副土特产品丰富,油桐籽产量占全省的1/4,油茶和乌桕籽产量占全省1/3以上,还有生漆、黄连、五倍子等较为出名,是我国木本油料、黄连、五倍子的集中产区之一。马尾松、杉木等林木分布广泛。草场广阔,适宜发展草食牲畜,石柱县养殖长毛兔已具有较好基础。
(3) 乌蒙山区。有10个贫困县,土地总面积180.8万公顷。该区处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林木生长。主要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栎等,是全国速生丰产林重点发展区之一。经济林木以茶树和乌桕为主。区内竹类资源丰富,是省内第二大楠竹基地。发展林副土特产品优势突出。
2. 扶贫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从1984年开始,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了盆周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
(1) 把贫困地区开发放在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之中。1984年春,中共四川省委先后组织省级机关20多个部门,深入大巴山区、武陵山区进行调查研究。考察结束后,向省委写出了开发山区、摆脱贫困的专题报告。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并通过了这个报告,形成省委文件下发。并成立了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门办事机构,负责扶贫开发的具体工作。当年7月下旬,省委在秀山县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会议,明确提出了开发贫困山区的目标、路子、措施和步骤作法,宣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从此正式拉开了盆周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帷幕。此后,省委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省性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交流经验,检查部署扶贫开发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也经常深入贫困山区,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问题。
(2) 制定特殊政策,增强内在动力。这些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粮食征购任务全免;不宜种粮的土地改种饲草、退耕还林,免征原负担的农业税。
贫困地区兴办乡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免交八级累进税,工商税给予减免照顾;取消农林土特产品的统、派购任务,农民可以自销自运或联合委托运销换粮换物,议价出售,可以出县出省,任何部门不得限制。
贫困县引进省外资金,兴办合资、合作企业的工商所得税,前3年免征,以后可视情况继续给予减免税照顾;引进外资,谁引进谁经营。
对教育基础差的贫困县招收农、林、医、师、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生,大专院校实行分层次定县降分;中专招生实行名额分配到县,对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下的考生,单独举办专科班、专业班。
增拨山区公路建设资金,提高公路建设补助费标准,大型桥梁补助费单列;每年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补助山区公路建设。
以乡为单位,对全年人均纯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全免农业税;人均纯收入在100—120元的,减半征收。
省财政每年拨200万元,用于培养贫困地区的实用技术人才,举办经济开发技术培训中心。
对财政十分困难而又有较好经济开发项目的贫困县,实行财政补贴提前投入,帮助其发展经济。
为每个贫困县建设一个小水(火)电项目。
对于贫困县生产的烟叶,实行定基数办法,超基数部分由省烟草公司安排省内烟厂调拨使用,财政返利;蚕茧也定基数,超基数部分可就地加工,在满足本地加工后可用于和省外横向联合。
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使贫困地区每年得到1亿元以上的实惠,有效地激发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商品生产发展。
(3) 改进扶贫开发方式,提高实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七五”期间解决贫困农民温饱的标准:人均达到年纯收入200元、300公斤粮食。为了实现这个标准,要求逐步做到“四个一”,即贫困户人均有半亩到1亩的稳产高产粮田;户均有一亩找钱地或人均有二三十株果树的小庭园;一户有一个多种经营骨干项目;户均有一个劳力从粮田生产上转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或务工、经商。对户来讲,第一条必须达到,后三条中达到两条者,可以认为合格达标;对县来讲,扣除五保户和救济户外,90%以上的贫困户达到上述标准者,这个县就算是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以上任务逐级落实到人,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定期考核,并逐户建立了脱贫规划登记卡,做到户有卡、乡有册、县有簿,使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到户,效益到户,解决温饱到户。
扶贫资金,改变过去切块下达的做法,按项目投放。实行资金跟着项目走,有项目才予贷款,无项目不给钱。还把扶贫资金的投入与项目、效益、偿还期限、承包责任联系起来,做好项目的论证评估、筛选工作,层层建立项目库,确定专人负责,克服资金使用上的分散性和盲目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成功率和资金效益。“七五”期间,国家向四川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0.5亿元,举办种、养、加项目3 347个,从已投产的1 222个项目看,实现总产值21.8亿元,利润2.3亿元,税金1亿多元。
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培育扶贫工作新机制。过去把扶贫资金直接分配到户,一些素质低、缺乏技术和经营能力的人,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逐步改变这一方式,将扶贫资金、物资主要用于兴办经济实体。包括采取吸收贫困户务工,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某种产业,组织贫困户从事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已办的经济实体,有地市办、县办、乡办、村办或联户办的,也有跨乡、跨县、跨部门的。这些实体,一方面进行经济开发,一方面承担扶贫任务。并且承贷承还扶贫资金,起到了“扶持一个点、安排一批人、带动一大片”和保证资金安全的作用。全省先后共兴办扶贫经济实体1 100多个,安排5万名劳力就业,使90万贫困户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
积极发展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横向联合。贫困地区资源丰富,但缺人才、缺技术、缺经营管理经验;发达地区则具有这些优势,但资源不足,劳动力紧张。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双向流动,就能扬长避短,共同发展。四川省开发、计划和金融部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促进双方开展横向联合,通过牵线搭桥,参与论证、评估、申报富县项目,先后向国家争取到1.76亿元县办企业贷款,共兴办107个项目,部分已在“七五”期间建成投产,新增产值3 885万元,税收695万元。
确定正确的产业开发模式。在解决温饱阶段,产业开发坚持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兼顾其他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小型采矿业、手工编织业、劳务输出等,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并有良种、技术、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服务相配套的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本地具有资源优势的拳头产品,使每个县都建立起2—3个支柱产业。
(4)全社会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部队和武警、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等,都参与了扶贫。1987年,省级51个厅局实行定点挂钩扶贫,并指定联络员办理日常工作,帮助考察、论证开发项目,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技术出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省级各单位先后派出1 586名干部、技术人员到贫困县考察和工作,帮助考察论证开发项目173个,拆借资金5 700万元,支持生产物资5 048吨,还有各种车辆、衣物等。在四川省定点扶贫的中央国家机关和人民解放军,如农业部、水利部、中国工商银行、经贸部、地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等,也都尽心尽力,为贫困地区办了许多受人称道的实事。各级地方政府也派出了工作队,上山下乡,蹲点扶贫。
(5)注重智力开发,坚持科技扶贫。全省大规模地培训了管理人才、劳动者,发展以农村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办职业中学,为贫困县配备科技副县长,大力组织科技扶贫,向农民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并于1986年成立了四川省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培训活动分为下面四种类型:
❶对县、乡领导者普遍轮训。轮训的目的在于提高贫困地区领导者对国家、省反贫困方针政策的认识,增长有关经济开发方面的知识。培训内容有经济开发方针、任务和基本要求;开发规划;项目管理;粮食高产;畜牧;林果;乡镇企业和农村工副业;劳务输出;市场流通;人才、技术;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经营管理;领导问题等等。
❷业务培训。这类培训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内容较为集中。目的在于为贫困地区培训各种专门人才。如对贫困县的项目管理人员,普遍开展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项目的选择确定、项目的论证评估、项目的执行监督、项目的总体验收和项目的组织领导等。
❸现场示范性培训。为了推广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将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送到现场培训。先后组织了一批人员到深圳、江苏无锡、大别山等地现场观摩培训,学习这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开发水平。
❹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在培训生产者之前,把贫困地区负责扶贫开发的主要责任人和业务技术干部,送往全国干部培训中心进行培训和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然后回来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培训班,为贫困地区造就大批科技骨干、管理队伍和劳动能手。5年来,贫困县培训各类人员540万人次,有1/3的贫困户掌握了一两项实用种养技术,学到了致富本领。
此外,为帮助贫困地区提高科技开发水平,省委、省政府还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选派科技副县长到贫困县,并组建了科技扶贫团。科技副县长直接参与贫困县科技与经济决策,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协助区、乡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选择重点扶贫项目。“七五”期间,通过科技副县长及其派出单位,直接引进短平快项目311项,其中投入生产的203项;培训人员150余万人次,引进人才870人;推广适用技术426项,开发新产品180余个。并与700多个机关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经济协作关系。
(6)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坚持把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统筹规划,同时做好。1989年省贫困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与计生委联合召开会议,在全省推广南川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和旺苍县实行“先创造抚育条件、再安排生育指标”的经验,把计划生育纳入脱贫致富目标管理范围。教育群众树立优生优育、发展生产力、脱贫致富的新观点,破除“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扶贫开发政策上,对坚持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优先扶持;对超生户,在其采取节育措施后才给予扶持。从而做到了控制人口与经济开发同步,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3.扶贫开发成效。正确的反贫困战略,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使扶贫工作从单纯生活救济向经济开发转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贫困地区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到1990年,贫困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80元,比1985年的173元增加225元,增长1.47倍。盆周48个贫困县(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16个县)有43个县越过温饱线;建卡贫困农民1 113万人,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00元、粮食300公斤以上的达1 032万人,占93%以上。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七五”期间解决贫困地区大多数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2)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5年来,贫困地区工农业产值、粮食产量和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增长。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盆周48个贫困县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9.3亿元,比1985年的115亿元增长21.1%;粮食总产量1 126万吨,增长14.4%;人均占有粮食398公斤,增加21公斤;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4.6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增长1.3倍。已有1/3的县建立起了自己的支柱产业,开始走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脱贫致富为目标的区域性经济开发的路子。
(3)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七五”期间,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总投资7.59亿元,新建、改建公路10 034公里,建成公路桥梁1 850座,小码头和船闸74座,整治航道780公里,有9个区、192个乡新通公路;建成人畜饮水工程8.5万处,解决了387万人、439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同时,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由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大大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
(4) 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单纯救济为有偿扶持,从着眼生活到扶持生产;变分散扶持为项目开发,从帮助自给到提高传统产业水平,立足当地资源积极开发新产业;变单个部门扶持为全社会扶持;变单纯资金输入为综合输入、配套服务。
(5) 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为老少边穷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这一事实深刻教育了干部群众。他们进而向致富目标前进,敢于冲破旧传统,大胆改革开放,商品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效益观念大大增强。相信科学,重视知识、讲究卫生、自立自强的人越来越多了。兴起了从未有过的致富热。出现了一批自筹资金、自选项目、自找市场的扶贫经济实体和专业村、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