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1.农村经济结构。
❶粮田面积减少,经济作物面积扩大。1990年,粮食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67.1%,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下降26.8%和17.7%,棉花、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总面积为32.9%,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上升26.8%和17.7%;
❷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林牧副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1990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3.1%,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下降19.4%和21.7%;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6.9%,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上升19.4%和21.7%;
❸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非农业产值比重上升。1990年,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1.4%,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下降63.6%和19.5%;工业、商饮、建筑、运输等非农产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68.6%,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上升63.5%和19.5%;
❹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劳力占农村总劳力的68.3%,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下降29.2%和20.8%;乡镇企业及其它行业的劳力占31.7%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上升29.2%和20.8%。
2.副食品生产基地。从1985年开始建设“肉、蛋、奶、鱼、菜、果六大生产基地,到1990年,已建成:瘦肉型良种猪生产基地,年饲养85万头,占全市总饲养量的39.5%;禽蛋生产基地,禽类饲养达500万只占全市饲养总量的32%,产禽蛋3. 9万吨,占全市总量41.2%;鲜奶生产基地,养奶牛4 000头,年产鲜奶1.87万吨,基本解决了市区居民的鲜奶供应;淡水鱼生产基地,面积达2.5万亩,年产量597万公斤,占全市总量的64%,面积占34%;果品生产基地,总面积30万亩,占全市林果面积的56%,果品总产5 460万公斤,占总产的70%;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15. 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36.9%,年产鲜菜3. 5亿公斤占全市总产的27.8%。既保证了济南市民吃菜,也有部分蔬菜支援了其它地区。
3. 粮棉油生产。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181. 47万吨,耕亩单产518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2.5倍和4. 9倍,比1978年增长57. 2%和57%。人均占有粮食498. 9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35%和49.8%。1978—1990年,粮食总产年平均递增22. 1%,大大高于1949至1978年7%的速度。1990年,济南市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和夏粮生产先进单位。全市棉花总产5万吨,花生2. 17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8. 7倍和2. 2倍,比1978年增长8.8倍和1.1倍。
4. 林果业生产。1990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246. 38万亩,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 5倍和57.6%;森林覆盖率达15.7%,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15. 3%和1.7%;全市林木蓄积量307.8万米3,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0倍和1.4倍;林业总产值5 184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7倍和1. 1倍;农田林网化面积33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4%;四旁植树累计11 027万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倍和59%; 果园面积54. 1万亩,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5倍和76%;果品产量7.8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6倍和36.8%。
5. 畜牧业生产。199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40 957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3.3倍和5.2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9%,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6%和12.9%;大牲畜年末存养量48. 77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6%和1.65倍;生猪全年饲养量217.44万头,年末存养量108. 19万头,比1949年分别增长13.8倍和9.2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80% 和20.6%;羊年末存栏96. 65万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倍和82.6%;家禽1 583. 33万只,比1978年的423. 35万只增长2. 74倍;猪肉总量78 459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1. 4倍和2. 2倍;奶类总量18 705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7. 8倍和3. 7倍;肉类总量11. 38万吨,禽蛋9. 47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均有大幅度增长。
6. 淡水养鱼。1990年,全市养鱼面积7. 1万亩、总产9 321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1. 7倍和6. 5倍。渔业产值1 477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8倍和7. 1倍。
7. 副业生产。1990年,全市副业产值达15 658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2. 3倍和8. 9倍;庭院经济开发60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68. 2%,开发面积17. 36万亩,占可开发面积61%,总收入10.4亿元,户均730元。
8. 乡镇企业。1990年,全市农村工业达46 127处,41.1万人,产值54.93万元,利润总额2.98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3. 5倍、3倍、18.7倍和3.2倍;上缴国家税金1.4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7.8倍和10.8倍;产值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 6%上升到56.6%,上升35%; 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0.9%上升到76.2%,上升45.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7. 3%上升到33%, 上升25.7%。1990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达1.43亿元,直接或间接出口的乡镇企业由1985年的10处发展到152处,产品由10种发展到80余种。全市有23处乡镇企业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15家晋升为省系统先进企业,4家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一家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9. 农村商品流通。1990年,全市共有集贸市场464处,其中综合集贸市场440处;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2. 5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3%;市区66处农贸市场全年成交肉、蛋、鱼、菜、瓜果五大类商品3.87亿公斤,占社会消费量的76%。全市农副产品收购额64 487万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619倍和14.6倍;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3 206万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00倍和2.8倍;农业商品总产值109 228万元,农业商品率为60.7%,分别比1978年增长2.5倍和20.1%。
10. 农业基础设施。199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3. 4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63倍。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 989台、12.79万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2. 7%和23.2%;小型拖拉机32 569台、28.66万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4.4倍和4.4倍;农田排灌动力机械81 431台、70. 52万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85% 和85%;农用汽车3 258辆,比1978年增长14. 1倍。农业机械总值(原值)60 334. 32万元,比1978年增长3. 5倍。全市机耕面积377. 59万亩,机播面积204. 58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72.4%和39.2%,比1978年分别增长10.3%和57.2%。1990年,全市机电井达到35 122眼,配套机井31 400眼,水库199座、总库容3. 979亿米3,塘坝787座,总拦蓄能力4亿米3,有效灌溉面积325.5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62%。1990年,全市通电村数4 683个,占全市总村数的98.5%;通车村数4 658个,占总村数的98%;1990年公路客运量1 801.37万人,货运量3 969.93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256倍和30.4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2.8倍和1.4倍。
11.文化教育事业。1990年,全市有专业农业科技人员1.1万名,比1978年增长11.8倍,另外,评聘农民技术员19 600余人。1990年,全市有86%的乡镇建立了科委,配备科技网长450多名;建立科技示范村377个,科技带头户2万余家,建立技术服务站3 000多个。全市农研会发展到666个,会员达4 264人。全市有农村小学2 587所,在校学生34.5万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1.3倍和2.75倍;有普通中学243处,在校学生16.5万人, 比1949年分别增长80倍和116.9倍;有农村职业中学48处,在校学生22 115人, 比1958年分别增长60%和12.5倍;农业广播学校建校10年,共培养中等学历的技术人才3 056人,短期培训5万余人。全市共有电影放影单位433处,影剧院37处,分别比1949年增长44.5倍和2.7倍;全市有线广播站104个,喇叭入户率达22.5%。全市有卫生机构1 300个(含市区),医院178个、床位18 214张,卫生人员31 130人(其中,乡卫生院92个,卫生技术人员3 225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14.9倍、18.8倍、20.8倍和8.4倍。
12.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1元, 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7.9倍和5.6倍;1978—1990年年平均增长17%,大大高于1949—1978年年平均增长3.6%的速度。收入最高的历下区,农民人均收入1 121元,最高的乡镇历城区洪楼镇,人均收入1 302元。1990年,全市年末储蓄余额达17亿元,人均499元。1990年,人均消费支出569.75元, 比1985年增长72.4%;主食支出287.62元,比1985年增长68.1%;衣着支出54.33元, 比1985年增长52.2%;人均住房面积20.65米2, 比1985年增长22.2%。耐用消费品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为: 自行车168.8辆、缝纫机68.5架、手表167.4只,比1985年增长24.8%、25.2%和43.1%;电风扇由1985年的15.5台增加到64.9台,洗衣机由2.6台增加到7.1台,电冰箱由0.3台增加到2.5台,黑白电视机由15.7台增加到63.6台,彩电由1.6台增加到6.4台,照相机由0.3架增加到1.3架,摩托车由0.9辆增加到4.3辆。用于文化娱乐的支出由3.05元增加到19.39元。1990年,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13.82人,比1985年下降55.3%;小学文化18.92人,下降7.6%;初中18.92人,增长31.5%;高中5.32人,增长5.4%;大中专1.2人, 增2.2倍。

☚ (一)基本情况   二、青岛市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青岛农村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2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倍,年均递增5.2%;农业总产值达到27.3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7.2倍和1.4倍,年均递增5.1%。
1.种植业。1989年,青岛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平度、莱西、胶南、即墨、胶州5市粮油产量进入全国“百强”。其中,油料产量前10名中,青岛市占4名,平度荣登榜首,总产12.2万吨。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单产分别达到299.82万吨和627公斤,比1949年增长3.2倍和6.5倍,比1978年增长0.6倍和0.9倍;年均递增分别达到2.8%和4.7%;人均占有粮食449.74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倍和20%。全市棉花总产1.75万吨,花生总产41.36万吨,比1949年增长12. 7倍和4.8倍,比1978年增长1倍和2.6倍,年平均递增率为6.7%和4.5%。种植业产值36.33亿元,比1978年增长2.8倍。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大体稳定在1∶0.49,基本趋于合理。粮田复种指数1990年达到179%。
2. 林果业。1990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489.9万亩,比1978年增长2.4倍;森林覆盖率达20.6%,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了15.6%和9.6%;活立木蓄积量248.6万米3,比1978年的109.4万米3增长1.27倍;林业总产值3 710万元, 比1978年增长20%;农田林网化已达48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6%;四旁植树22 170万株,比1978年11 320.5万株增长48.9%; 果园面积发展到83.16万亩,比1958年增长5.6倍,比1978年增长1.3倍;果品总产量达到29.24万吨,比1958年和1978年增长12倍和2.5倍。青岛市被评为全国5个平原绿化先进单位之一。
3. 畜牧业。1990年,畜牧业产值达4.8亿元,比1978年增长2.9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5%, 比1978年提高了5%。大牲畜年末存栏43.52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0.8%和80.7%;生猪存栏量145.26万头,比1949年的10.02万头增长13.5倍, 比1978年的164.91万头降低9.4%;生猪出栏157.42万头,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2.6倍和1.2倍;羊年末存栏总量为34.8万只,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8倍和2.1倍;家禽存养1 757.1万只,比1978年增长4倍;肉类总产量14.57万吨,是1978年的2.75倍;禽蛋量9.95万吨,是1978年的2.82倍;奶类产量5.6万吨,是1978年的4倍。1990年,青岛市列入国家计划的畜牧业商品基地7处,大中型蛋鸡场24处,存养鸡70万只,年提供商品鸡600多万公斤。
4. 多种经营。1990年,全市完成多种经营收入95.3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1%。农民人均多种经营收入19.3元,折纯后占全市农民人均所得的60%以上。1990年,全市实现庭院经济开发收入14亿元,庭院开发8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62%,其中户均收入3 000元以上的有3.8万户。
5. 水产业。1990年,全市水产总量21.2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5.3倍和52.5%;海水养殖面积16.51万亩,总产量4.9万吨;淡水产品产量3 720吨;海洋捕捞量15.9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2倍和52.8%;渔业产值13.6亿元,比1978年增长21.2倍。
6. 乡镇企业。到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0.5万处,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1.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1倍和10.5倍;从业人员达9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实现总产值141.2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1.8%,实现纯利润9亿元,上交国家税金4.7亿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21.8倍、4. 7倍和15.3倍。1990年,全市有43处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有3处企业成为国家二级企业,9处企业成为省级先进企业,110处企业被评为省系统先进企业和市级先进企业。全市乡镇企业利用外资2 181万美元,批准外经项目27个,出口交货值13亿元。
7. 农村商品流通。1990年,全市有集贸市场510处, 贸易成交额17.5亿元, 农产品商品率达58.09%左右。
8.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3.92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4倍;拥有拖拉机55 363台,农用汽车3 880辆;机播面积330.8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4.26%,机收面积214.7万亩;占收割面积的28.72%;农用排灌总动力74.63万千瓦。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塘坝3 948处,总库容量14.33亿米3,机电井66 861眼,有效灌溉面积达412.02万亩,占耕地面积55.07%,旱涝保收面积达296.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9.6%。农村用电量达6.8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3.8倍;通电村数达5 984个,占总数的96.92%。全市有国家、省属和县乡公路2 872.4公里,是1978年的84. 1%;全年客运量3 639.1万人次,是1978年的258.9倍,社会货运量11 736.6万吨。青岛港有码头10座,泊位5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6个,1990年港口吞吐量达3 06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
9. 文化教育事业。1990年,全市共有农业科技人员4 722人,其中农民技术员1 378人,近5年共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成果52项。农村职业中学和小学共2 621处,在校学生666 882人;农村劳动力中,有38%达到小学文化程度,53%达到中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乡镇影剧院75个,广播站160个;有乡村卫生机构142处,床位3 621张,卫生技术人员4 519名,计划生育率达96.66%。
10. 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944元, 比1949年增长5.5倍,其中有39个乡镇、1 392个村人均收入过千元,有121处乡镇、4 286个村收入在700—1 000元之间,年末农民储蓄余额达16.5亿元;农民人均衣着支出67.20元,食品消费支出人均411.26元。1990年末人均居住面积19.61米2。1990年,农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64辆,比1982年增长74.5%;拥有缝纫机72台,比1982年增长60%;拥有手表193只,比1982年增长93%;拥有电扇37台,比1982年增长122倍;拥有洗衣机4台、收录机25台、黑白电视机57台,分别比1982年增长4倍、25倍和18倍;并拥有彩电13台,照相机2架,电冰箱2台。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水平达633元。

☚ (一)基本情况   三、淄博市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淄博农业历史悠久且比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淄博的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分别比1949和1980年增长106倍和10.2倍;农业总产值达到25.74亿元,分别比1949和1980年增长7倍和2.9倍。
1.种植业。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单产分别达15.1亿公斤和340公斤,比1949年增长4.34倍和3.42倍,比1978年增长0.98倍和0.6倍,年平均递增分别为5.9%和4.01%;人均占有粮食396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7倍和1.6倍。到1990年,全市建成“吨粮田”66万亩。桓台县耕地单产突破1 000公斤大关,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全市种植业产值达到16.6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25.62倍和4.09倍。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大体稳定在8.4:1.6。全市复种指数达182.6%。
2.林果业。1990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138万亩,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5倍和1.16倍;森林覆盖率达20.6%,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了18.7和14.1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303万米3,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2.07倍和1.53倍;农田林网已达25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6.76%;四旁植树1.5亿万株;果园面积发展到50.1万亩,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9倍和12.16倍;果品总产量达到10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3.81倍和3.46倍。
3.养殖业。199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6.4亿元,比1978年增长6.39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9%。大牲畜年末存养18.88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6倍和1.09倍;生猪年末存栏量57.82万头,比1949年增长9.36倍,与1978年基本持平;羊年末存栏总量为33.32万只,分别比1949和1978年增长2.59倍和1.33倍;肉类总产量6.69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15.57倍和3. 52倍。199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3 467吨,其中淡水产品产量3 372吨,海水产品产量95吨,渔业产值达6 397万元。
4.多种经营。1990年,全市完成多种经营收入64.1亿元,比1985年增长2.19倍,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5%;全市实现庭院经济开发收入5.4亿元,从事庭院经济的农户达60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31%。
5. 乡镇企业。到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5.5万处,拥有固定资产36.4亿元,比1978年增长14.7倍;从业人员达到60.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61%;实现总产值94.7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1.35%,比1978年增长22.87倍;实现纯利润3.9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76亿元。全市已有29个乡镇的企业总产值过亿元,96个村突破千万元,3处企业成为国家二级企业。
6.农村商品流通。1990年,全市有农贸市场401处, 比1978年增加95处;农副产品收购额达95 405万元,是1978年的12.57倍。
7.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7.03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07倍,亩均0.51千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倍多。拥有拖拉机30 027台,农用汽车5 515辆;机耕面积达213.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7%;机播面积185.2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1.65%;机收面积122.96万亩。农用灌溉总动力达52.98万千瓦;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塘坝1 179座,总库容量5.524亿米3,机井35 047眼,有效灌溉面积达228.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16%,旱涝保收面积18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6.82%。
8.农村电力。农村用电总量达9.26亿千瓦时,比1980年增2.45倍;通电村数达3 320个,占总村数的99.9%; 全市有 国家、省属 和县 乡 公路1 964.2公里,是1978年的1.9倍;全年客运量1 007.1万人次,是1978年的6.37倍,社会货运量2 251.8万吨,是1978年的1.45倍。全市90%以上的村建立了服务组织,各类服务人员达4.3万人,平均每村有12人。全市集体积累已达42亿元,人均占有1 479
元。
9. 文化教育事业。1990年,全市共有专业农业科技人员4 160人,农民技术员5 545人;1981年至1990年全市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55项。农村中小学2 639处,在校学生42万人,有20个乡镇实现了9年制义务教育;有乡镇影剧院66处,乡村文化站1 207处,广播站122个;乡村卫生机构3 423处,床位2 689张,计划生育率达99%。
10. 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85元,比1978年增长3.61倍;有30.6%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千元;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富裕乡镇达到58.5%。1990年末全市农民储蓄余额达24.29亿元,人均861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65.9倍和36.5倍。1990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70.30元,主食与副食的支出比例为2. 33:2,副食和其它食品占食品支出 由1978年的28.77%提高到1990年的58.02%。1990年,全市人均占有房屋1.49间,每间价值1 449.32元。1990年,农民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165.40辆,比1978年增长3.28倍;拥有缝纫机70.13台,比1978年增长3倍;拥有钟表90.26只,比1978年增长1. 71倍;拥有电风扇73.21台、收录机26.16台、黑白电视机58. 77台,拥有彩电12.58台、照相机2.04架、摩托车3.94辆。录音机、电冰箱也已进入农家。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水平达651.24
元。

☚ (一)基本情况   四、枣庄市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潍坊市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23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8倍和7.92倍,年均递增10.88%和20.2%;农业总产值达到82.25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4倍和1.38倍,年平均递增6.83%和7. 51%。
1. 种植业。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47.6亿公斤,亩产635.21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8倍和7.1倍,比1978年增长73.41%和1. 1倍,粮食总产年平均递增分别为3.89%和4.69%;人均占有粮食553公斤, 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49倍和64.2%;全市棉花总产达8.38万吨,花生总产14.70万吨,烤烟总产13.40万吨,比1949年增长21.9倍、4.92倍和10.1倍,比1978年增长3.26倍、2.49倍和27.94%,年平均递增率分别为7.34%、4.43%和6.05%;种植业产值55. 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1.4倍和1.18倍。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大体稳定在65:35,基本趋于合理。
2. 林果业。1990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达390万亩, 分别 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8.1倍和95.98%;森林覆盖率达16.4%,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和4.1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551.76万米3,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71倍和1.77倍;林业总产值1.49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21倍和1.52%;农田林网已达7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9.72%;四旁植树14 224万株,比1978年增长1.22倍;果园面积发展到136. 51万亩,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3.13倍和1.86倍;果品总产量达到26.27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4.05倍和90.36%。
3. 畜牧业。199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20.04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0.35倍和2.12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4.37%,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了16.07个百分点和9.47个百分点;大牲畜年末存养62.28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4.36% 和65.01%;生猪年末存栏量196.39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2倍和17.94%,生猪出栏240万头,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44倍和0.41%;羊年末存栏总量为74.8万只,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45倍和1.23倍;家禽存养2 685.8万只,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46倍和2.13倍;肉类总产量28.6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5.89倍和2.84倍;禽蛋量10.4万吨,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2倍和2.25倍;奶类产量达3.76万吨,比1978年增长1.11倍。
4. 多种经营。1990年,全市完成多种经营收入75.4亿元,比1978年增长4.88倍,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37%。农民人均多种经营收入1 054元,折纯后,占全市农民人均所得的60%以上。1990年,全市实现庭院经济开发收入20.33亿元,从事庭院经济的农户达60万户,占全市总户数的1/3。
5.水产业。1990年,海水对虾养殖面积达17.25万亩,产虾9 193吨;淡水产品产量5 106吨,其中养殖产量3 444吨;海水产品产量5.48万吨,其中海洋捕捞量为4.54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26倍和4.28倍;水产品总产量5.99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68倍和33.6%;渔业产值3.03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4.16倍和1.13倍。
6. 乡镇企业。到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3.4万处,拥有固定资产36.7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0.5倍和9.38倍;从业人员已到100余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30%;实现总产值13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比1978年增长11.25倍;实现纯利润9.31亿元,比1978年增长6.43倍;上交国家税金3.6亿元,比1978年增长4.96倍。全市已有23个乡镇的企业总产值过亿元,77个村突破千万元,其中昌邑县常家庄村的村办企业产值过亿元;有5处企业成为国家二级企业,26处成为省级先进企业,325处成为市级先进企业。
7.农村商品流通。1990年,全市有农贸市场961处,比1978年增加467处;农副产品收购额达34.4亿元,是1978年的6.9倍;农业商品率达63%,比197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199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57.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07%;拥有拖拉机69 019台,农用汽车5 174辆;机械作业达1 05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2%,机播面积655.3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7.3%,机收面积355.21万亩;农用灌溉总动力173.64万千瓦,大中型水库32座,小型水库、塘坝4 316座,总库容量33.851亿米3,机井13.73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7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8%,旱涝保收面积达5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1990年,农村用电总量达8.9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6.7倍;通电村数达10 124个,比1978年增加7 627个,占总村数的比重由25%提高到99%。全市有国家、省属和县乡公路4 903.7公里,全年客运量2 094万人次,是1978年的3倍,社会货运量3 920吨,是1978年的2.3倍。有港口3个,货运量达53万吨,是1982年的3倍。
9.文化教育事业。1990年,全市共有专业农业科技人员5 273人,农民技术员22 494人,分别是1978年的5.3倍、14.7倍;1949年至1990年,全市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1 236项,推广和引进农业科技成果2 258项。农村中小学6 524处,在校学生966 333人,是1949年的26.4倍和47.6倍;农村劳动力中,有75%达到小学文化程度,56%达到中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乡镇影剧院132个,文化大院2 301个、广播站269个;有乡村卫生机构10 043处,床位5 649张,卫生技术人员15 034名,计划生育率达91%。
10.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4.4元,是1978年的7.03倍;有500多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千元,1 400多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00—1 000元;经济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富裕村达到70%。年末农民储蓄余额达23.44亿元,人均306.13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0.91倍和19.18倍。1990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59.98元,农民主食与副食的支出比例为3:2,副食和其它食品占食品支出由1978年的22.5%提高到51.32%。1990年,全市人均占有房屋1.24间、21.72米2,分别比1978年增长32.92%和1.43倍。1990年,农民每百户家庭拥有自行车168.27辆,比1978年增长3.31倍;拥有缝纫机75.22台,比1978年增长3.50倍;拥有钟表96.05只,比1978年增长3.93倍;拥有电风扇39.88台、收录机24.30台、黑白电视机54.90台、洗衣机6.2台,分别比1984年增长10.53倍、5.40倍、6.03倍和6倍;拥有彩电9.24台,照相机1.45架,摩托车1.57辆,录像机、电冰箱也开始进入农家。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消费水平达535.48元,改革以来的12年间,农民消费水平每年递增23.34%,大大高于城市居民每年8.52%的消费递增速度。

☚ (一)基本情况   八、济宁市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济宁是我国最早的农业发达地区之一, 隋唐时期已成为商贾云集的农牧产品集散中心。但也是黄淮泛滥多灾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1990年, 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29.2亿元, 比1978年增长8.2倍, 年平均递增20.2%; 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达到60.4亿元, 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8.4倍和1.7倍; 农业产值达到36.6亿元, 林牧副渔“四业”产值达到23.8亿元, 分别比1949年增长6.4倍和18.4倍, 比1978年增长1.2倍和3.7倍。1978年以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8.7%, 农业产值年均递增6.9%, 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年均递增13. 9%。
1. 种植业。1990年,全市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69%,比197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小麦—玉米、小麦—棉花、棉花—瓜菜等间套方式大面积推广应用。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29万吨、单产565公斤、农民人均占有531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70.5%、80%和50%,总产年均递增4.5%;棉花总产10.4万吨、单产60.5公斤,分别为1978年的6.4倍和2.9倍;花生总产9.1万吨、单产211公斤,分别为1978年的3.4倍和2.1倍。在主要农作物中,粮食总产占全省第3位(其中稻谷总产占第1位,单产占第二位),棉花总产占到全省总产的1/10,单产占第二位。兖州、郊区、曲阜、嘉祥、金乡、鱼台被国家确定为粮食基地县,汶上、嘉祥、金乡被国家确定为产棉重点县。
2. 林牧渔业。1990年,林、牧、渔业产值达到10.2亿元,分别为1949年和1978年的19.7倍和4.6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6.1%、1978年的19.4%提高到33.8%。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6.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1990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143万亩,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1倍和0.6倍,林木覆盖率达到14.6%,分别提高13.4%和7.6%。1990年,全市存养大牲畜49.7万头、猪164.5万头、羊220.7万只、家禽2 34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达到20.5万吨,在全省占第3位,禽蛋产量达到13.8万吨,在全省占第1位。1990年,全市淡水产品产量达到2.8万吨,在全省占第2位,其中养殖产量1. 76万吨,占总产量的62.8%,养殖单产比全省淡水养殖平均产量高38.5公斤。
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旱涝灾害频繁的状况,全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后疏通开挖骨干河道91条,全长1 156公里;1958年开始对南四湖进行分期治理,1964年在滨湖地区实行稻改,使上百万亩洪涝频仍、杂草丛生的涝洼地变成了盛产水稻、小麦等多种农产品的鱼米之乡。近些年来,根据水资源渐趋紧张的现实,全市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旱涝并防,新上了大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1990年底,全市已拥有大中小型水库250座,蓄水能力5.46亿米3;塘坝1 156座,蓄水能力5 230万米3;排灌站2 173处,装机19. 13万千瓦;拥有机电井10.4万眼,平均每百亩耕地1.3眼,轮灌周期5—7天;治理易涝面积457万亩,占易涝面积的73%,改造盐碱地91.8万亩,占原有面积的91%。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9%,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1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并有110万亩农田实现了灌溉管道化。1950—1990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额达到8.12亿元,搬动土石方达20余亿米3
4. 农业生产条件。1990年,全市已有农业科技组织1 234个,科技人员5 411人,建立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586个,会员9 408人。180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各站,50% 的乡镇选聘了科技副乡镇长,70%的管区配备了科技网长,40%的村设立了农民技术员,县乡两级设立科技示范村1 053个,示范户4.8万个,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已经行成。199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5.9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倍,每百亩耕地拥有34.6千瓦,为1978年的3.2倍;机耕率达到79%,机播率达到34%。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107公斤,比1978年增加72.5公斤,增长2.1倍;每亩耕地用电量达到57.5千瓦时,比1978年增加43.7千瓦时,增长3.2倍。有6 082个村庄通了电,占村庄总数的91%;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 547公里,其中国道390公里、省道760.8公里,实现了县区乡镇通汽车,主要道路柏油化。
5.农业生产率、商品率。1990年,全市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1 142.2公斤,生产棉花36.2公斤,油料31.5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1.9倍、31.9倍和2.1倍, 比1978年增长25%、3.7倍和1.6倍;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肉类72.3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2倍和2.6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2 096.3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6倍和2倍。每亩耕地提供农业产值(1990年不变价)433.1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8倍和1.3倍。1990年全市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2.4%, 比1978年提高35.6个百分点,农副产品收购总值达到19.3亿元,为1978年的7.5倍。
6. 乡镇企业。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1.7万处, 比1980年增加10.6万处;从业人员达到75万人,比1980年增加54万人,占到农村总劳力的26%;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到18.4亿元, 比1980年增加16.7亿元,增长8.8倍。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67.8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 比1980年增长20.6倍;乡镇工业产值达到47.5亿元,比1980年增长31.8倍;实现利税6.6亿元, 比1980年增长7.3倍。1990年, 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3%,乡镇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全年支付工资总额5.3亿元,平均每个农民76.8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增长部分的50%以上。
7.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市农民纯收入达到633元,同口径相比,比1978年增加555元,年平均递增19.1%,有729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1 000元,139个村人均纯收入过千元。1990年,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达到482元,比1978年增长3.1倍,平均年递增12.4%。其中人均消费肉类7.63公斤,蛋类2.7公斤,蔬菜111.5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5公斤、1.6公斤和70.5公斤。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9.6米2增加到20.9米2。1990年末,全市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167辆、电视机47.8台、钟表236块、电风扇52台,不少农户已添置了彩电、冰箱、组合音响等高档商品。1990年末,全市农民人均储蓄达到188元,比1978年末增加18.3元。

☚ (一)基本情况   九、泰安市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市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整个农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4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仅为2.48亿元,粮食总产量不足50万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114亿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40倍和14.3倍,农村各项事业都取得显著成就。
1. 主要农产品产量。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60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2倍和47.35%,年递增4.1%;棉花总产17. 74万担,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加2. 6倍和1.33倍, 年递增3.2%;花生总产量11.54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57倍和49.1%,年递增2.3%;蚕茧总产量达到1 848吨,成为山东省重要的丝绸原料基地。全市人均占有粮食由1949年的175.5公斤上升到407公斤。1990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325万亩,农田林网268.74万亩,木材蓄积量576. 81万米3,林木覆盖率达到23.6%,居全省前列;果品总产量11.54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51.6%;肉蛋总产量30.16万吨,是1978年的3. 9倍,年递增12%;鲜奶产量从无到有发展到9 200吨;大牲畜年末存栏24.6万头,生猪存栏191万头,家禽饲养量1 777万只,羊存养量191万只,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 700吨, 比1978年增长了81.5%,年递增5.1%。
2. 农村经济结构。1990年,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发展到143万亩,比1978年增加14万亩,比1949年增加56万亩,分别增长10.8%和64. 4%;在农业内部,林牧副渔业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8.3%上升到40%,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4%上升到30%;在整个农村经济中,二、三产业产值达到7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2.6%。特别是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0. 3万处,从业人员80万人,总产值达67.5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3.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3%,是1978年的14.3倍,企业实现纯利润4.63亿元,上交国家税金2.22亿元。
3. 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农业逐渐形成了五大商品生产基地: 一是治大汶河流域的泰莱肥宁平原粮食基地;二是泰城城郊为城市工矿及旅游业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三是南部丘陵花生生产基地;四是东平湖水产生产基地,五是东部山区林果基地。有6个县市区被国家和山东省列为商品生产基地县。1990年,全市有农贸市场532处,农副产品收购额达12.1亿元,农产品商品率已由1978年的39%上升到62%,农业的出口创汇也有了显著增长。
4. 农业生产条件。泰安市历史上是旱、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只有泰山上的黑龙潭一座小型水库,全市水浇地面积仅88.7万亩。50年代,平原地区开展了以挖沟打井为主的抗旱和防涝排灌工程建设,山丘地区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和小水库、塘坝、引水灌溉建设。1958年以后,突出搞了蓄水工程和机井建设,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库及提、引水灌溉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重点治水的同时,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田基本建设的规模、效益又有新的提高。从1949年到1990年,全市共投资11亿元,投工13.5亿个,完成工程量12亿米3,共建成各类工程项目6万余项,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766座,总库容达12. 12亿米3,还修建塘坝4039座,扬水站3 183座,机井保有量5.34万眼,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066平方公里,占山丘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8%。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0.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是1949年的4.5倍。另外,还完成饮水工程6 000余项,使532个山村、35万人解决了吃水困难。近几年,全市大规模地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吨粮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山岭薄地治理和“五荒”资源开发等。
5. 农业现代化水平。199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80.78万千瓦,是1978年的2.6倍;拖拉机和农用汽车发展到4.2万辆,是1978年的3.8倍;机引作业机械发展到5. 14万台,是1978年的4.67倍;排灌机械10万台,是1978年的1.8倍;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达到980万亩,是1978年的2.26倍;化肥施用量达到66. 35万吨,比1978年增长69%,亩均112公斤,比1978年增加49公斤;农药、柴油、农用塑料薄膜、除草剂使用量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农村用电量达到了6.03亿度,是1978年的3.55倍;全市通电的行政村达到4 600个,占96%。全市各类农业科技人员近3 000人,市、县、乡、村四级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6. 经济效益。1990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创造农村社会产值4 578元,是1978年的5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45%。粮、棉、花生单产分别达到了314公斤、53公斤、169公斤,是1978年的1.5倍、3.53倍、1.6倍,是1949年的5.9倍、4.7倍、2.3倍。每亩耕地产值是1978年的1. 6倍,是1949年的9倍。农作物复种指数达到161.3%,比1978年提高了8.3%,比1949年提高了15% 。
7. 农村经济实力。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已达11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6.2亿元,当年农村内部积累达到1.4亿元。比1978年增长51%。全市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6.82亿元,是1978年的2.7倍,人均占有319元。村一级集体固定资产总值达12.54亿元, 比1978年增长102%,其中20万—100万元的村有1 952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171个。全市人均占有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231元,比1978年增长106元。
8. 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元,是1978年的7.75倍,是1949年的20倍。人均纯收入达到600—1 000元的有2 585个村,占54.2%;达到千元以上的有186个村。1990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512元,是1978年的4.9倍,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下降到53%,用于改善居住条件和文化卫生保健生活服务支出显著增加。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2米2,比1978年增加1倍。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视机66台,收录机18台,自行车161辆,缝纫机58架,电风扇54台,大型家俱204件,摩托车、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也开始进入农家。
9.精神文明建设。全市农村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多数乡镇、村建起了敬老院,农村“五保”老人有了可靠保障;全市共有电影放映队1 000个,村村通了广播,多数村通了电话,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已经形成;交通四通八达,京沪铁路、京福公路纵贯南北,泰辛、泰肥、磁莱铁路横跨东西,境内有公路主干线16条,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以县乡公路、专用公路为支线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做到了村村可以通汽车;计划生育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1‰以下,计划生育率达到80.5%。通过组织开展多种有益活动,农村“双文明户”大量涌现。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一)基本情况   十、威海市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达到48 833万元,比1949年增长14.59倍,比1978年增长1.36倍;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3 619万元,比1978年增长9.87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38元,比1978年增长9.2倍。
1.种植业。1990年,在粮田面积减少(1990年粮田面积为61万亩,比1949年减少59万亩,比1978年减少16.2万亩)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达417 901吨,亩产686公斤,比1949年增长3.1倍和7倍;比1978年增长37.5%和74.2%。1990年,全市花生播种面积34.35万亩,总产91 990吨,单产268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1.37倍、11倍和2.57倍,比1978年增加39.6%、1.61倍和87.4%。
2.果茶生产。1990年,全市果园总面积由1949年的0.25万亩,发展到20.44万亩,果品产量达到47 364吨,比1949年增长77.5倍;同1978年相比,面积增加15.1万亩,总产增长1.33倍;1990年,全市茶园达到0.8万亩,总产为345吨,面积占全省的50%,产量占全省的60%以上。
3.畜牧业。1990年,全市生猪年饲养量为61.39万头,比1949年增长7.16倍,比1978年增长43.2%;羊饲养量为14.6万只,比1949年增长39.6倍,比1978年增长4.4倍。
4.水产业。199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105 006吨,比1949年增长12.7倍,比1978年增长1.45倍。
5. 乡镇企业。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5 871处,从业人员15.95万人,全年完成产值10.7亿元。
6.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遵循“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经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1990年,全市粮食生产以外的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84.8%,比1978年提高了35.2%。
7.科学技术。近年来,日照市狠抓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全市现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52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人,中级职称的88人,有农业科研机构5处,还有近千名农民技术员。现在,全市每亩耕地化肥用量已达96公斤,比1952年增加了几十倍;全市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10%提高到1990年的171%;良种普及率已达90%以上。
8.农业生产条件。1990年,全市已建成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百余座、塘坝近千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1万亩,占总耕地的42.6%,比1949年增加了35.2倍;全市已拥有农机总动力33 104万千瓦,在耕耙、运输、脱粒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市耕地绝大部分经过了整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林技术推广体系、畜牧防疫体系、水产养殖捕捞服务体系、农资供应服务体系、主要农副产品购销体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等均基本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 (一)基本情况   十二、惠民地区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惠民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1990年,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51.43亿元,比1978年翻了2.47番,农业总产值达到28.9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2.4倍和4. 3倍,年平均递增4.18%。
1. 粮棉生产。1990年,惠民地区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全区粮食总产、单产仍分别达到13.75亿公斤和226公斤, 比1949年增长1.73倍和3.19倍, 比1978年增长0.58倍和0.83倍;人均占有粮食436.5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0. 79倍和0.47倍。1989年粮食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5.76亿公斤,为1978年的1.8倍,平均年增长率为5.54%。在粮食作物中,发展最快的是小麦,1990年总产8.84亿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7.23倍和1.51倍,小麦占粮食总量的比重由21.7%上升到64.25%。1990年,全区棉花总产达10.39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8倍和9. 72倍,1984年棉花创历史最高水平,达18.08万吨;1985年油料创历史最好水平, 达2.57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17倍和0.45倍,1990年虽比1985年有所下降,仍比1978年增长0.44倍。
2. 林果生产。1990年,全区实有林地面积81.19万亩,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6.9倍和1.95倍;森林覆盖率达8.1%,比1975年提高了5%;活立木蓄积量206.1万米3,比1978年的增加了2.04倍;林业总产值达到8 292.34万元;农田林网化达176.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四旁植树5 234万株,果园面积发展到239万亩,果品总产量达1.3亿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6倍和3.9倍。
3. 畜牧生产。199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2.52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37倍和3.63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6%,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了7.6%和7.7%。大牲畜年末存养61.12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28倍和2.45倍;生猪年末存栏为45.71万头,比1949年增长4.82倍;羊年末存养为64.56万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0.65倍和1.7倍。肉类总产量为7.09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2.63倍和68%。水貂存养1.12万只, 比1980年增长9.2倍;兔存养63.9万只,比1980年增长3.7倍;家禽存养828.53万只,比1980年增长22.1倍;禽蛋量4.9万吨,比1980年增长5.45倍;奶类产量达1 978吨。
4.多种经营。1990年,全区实现多种经营收入14.05亿元,比1978年增长6.15倍,占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3.3%;农民人均多种经营收入563元,折纯占全区农民人均所得的40%以上。1990年,全区庭院经济总收入达4.01亿元,庭院经济开发户达到14万户,占全区总农户的16.9%,建成高标准、具有各种特色的庭院经济专业村近100个,经营品种20余个。
5.海、淡水养殖。1990年,海水养殖面积达9.34万亩,海水产品产量5.17万吨,比1978年增长102.7倍和1.46倍,其中虾蟹类养殖产量达3.3万吨,比1978年增长1.23倍;淡水养殖面积6万亩,淡水产品产量1.15万吨,比1978年增长4倍和8.58倍。水产品总产量达6.32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9.67倍和1.2倍;渔业产值5 356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3.32倍和2.49倍。
6. 乡镇企业。1990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7.5万处,拥有固定资产7.2亿元,比1978年增长14.13倍和12.8倍;从业人员达29.6万人,比1978年增加2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实现总产值11.6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2.3%,比1978年增长7.37倍;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农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比1978年增长13.6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5.06%;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4.89%提高到45.2%;实现纯利润2.57亿元,比1978年增长8.23倍;上交国家税金7 999万元,比1978年增长28.4倍。全区有3处乡镇的企业总产值过亿元,7个村突破千万元,有2处成为部优企业,有2处成为省级先进企业,有50处成为地级先进企业。
7.农村商品流通。1990年,全区有农贸市场288处,比1978年增加113处;农副产品收购额达12.13亿元,比1978年增长8.95倍;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占现价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5.6%提高到25.5%;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64%,比1978年提高22.57%。
8.农业生产条件。1990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3.66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349.4倍,比1978年增长1.81倍;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45万台,农用汽车1 546辆。与1978年相比,全区新增中、小型拖拉机3 368台、播种机5 467台、柴油机34 865台、配套水泵32 181台。机耕面积达到439.5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机播面积达到33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机收面积达到243万亩。农用排灌机械拥有量9.92万台、81.5万千瓦,配套机井0.9万眼,配套电井1.24万眼,排灌站934处,其中电力排灌站73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4.97,占耕地面积的67%;旱涝保收面积250.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2%。到1990年,农村用电量达2.62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加6倍;通电村达5 102个,比1978年增加3 626个,占总村数的比重由30%提高到95%。全区有国家、省属和县乡公路共1 442.7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 403.7公里,全年客运量达到793.8万人次,社会货运量达到759.4万吨。
9.文化教育卫生事业。1990年,全区共有专业农业科技人员3 564人,农民技术员18 703人,分别是1978年的5.6倍和3.8倍;1949年到1990年,全区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123项,推广和引进农业科技成果985项。有农村中、小学4 473处,在校学生41.31万人;农村劳动力中,有63%达到小学文化程度,有28%达到中学以上文化程度;有乡镇影剧院27个,文化大院90个,广播站107个;有乡村卫生机构5 356处,床位2 455张,卫生技术人员8 544名;人口出生率为18.94‰,死亡率为6.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5‰,计划生育率达92.56%。
10.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人均纯收入为496元,比1962年增长23.8倍,比1978年增长8.3倍。1990年,农民出售农副产品收入比1978年增长17倍,占年内现金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39.8%上升到61.3%,商品性生产收入的比重增长了21.5%。1990年,农民人均购买生活消费品支出为402.1元,比1978年增长了4.5倍。1990年,农民食品衣着支出占61.4%,比1978年下降了10.9%;而住房、用品、燃料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比重则由2.7%上升到48.6%,其中住房支出比重由8.4%上升到14.3%,人均住房面积达23.8米2。主食在食品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55.9%下降到46.4%;副食品支出的比重则由24.5%上升到36%。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粮食由1978年的212公斤增长到317公斤,细粮比重由1978年的20.8%提高到89.5%;食用植物油由1978年的1公斤提高到7.8公斤;肉类由1.8公斤提高到5.8公斤。1990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76辆,比1978年增长18倍;有缝纫机77架,增长14.4倍;有钟表94只,增长30.3倍;有手表150只,增长73.5倍。到1990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风扇62台、洗衣机4台、收音机93台、电视机57台、收录机14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30倍、4倍、9.3倍、56倍和6倍。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还拥有彩色电视机、照相机、摩托车、录放机、电冰箱、空调等高档家用消费品。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消费水平达506元,比1978年增长5.9倍,平均年递增17.44%,大大高于城市居民每年的消费递增速度。

☚ (一)基本情况   十三、德州地区 ☛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二)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事业

菏泽历史上是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解放前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菏泽地区农村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5.4亿元,比1949年增长44.7倍、比1978年增长5.06倍;国民收入达到58.48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5.4倍和1.86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4.61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65倍和3.66倍。其中农业总产值30.28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6倍和2.09倍。
1. 基地县建设。到1990年,全区已成为国家和省重要的农、林、牧生产基地。其中,菏泽、定陶、成武、单县、鄄城、东明6个县市被国家定为粮食生产基地;菏泽、单县、成武、定陶、东明5个县市被定为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曹县、巨野、郓城、成武4个县市被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区被定为林业生产基地和桐木出口基地;菏泽、单县、巨野、郓城、鄄城5县市被定为山羊板皮生产出口基地;曹县成为鲁西黄牛出口基地;巨野、鄄城、郓城3县为小尾寒羊生产基地。
2. 种植业。1990年,全区耕地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不足100%提高到180% 。粮食生产,1989年达到最高纪录,总产为29.1亿公斤,单产459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04倍和5.85倍, 比1978年增长88%和119.6%;1990年,在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仍达27.4亿公斤,居全省第二位,单产424公斤,分别为1949年的3.81倍和6.33倍,为1978年的1.77倍和2.03倍。在粮食作物中,小麦面积、总产、交售量自1984年以来,连年居省内各市地之首。棉花生产,1990年皮棉总产22 200万公斤,单产56公斤,比1949年增长26.75倍和4.6倍,比1978年增长9.09倍和3倍。曹县1990年交售皮棉超过5 000万公斤,成为我国长江以北交售最多的一个县。1990年,全区花生总产13 448.7万公斤,为1949年的14.17倍、1978年的37.29倍。1990年,种植业产值达210 585万元,为1949年的6.52倍,为1978年的2.76倍。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大体稳定在70:30,基本趋于合理。
3.林果业。到1990年底,全区林地面积达到227.3万亩,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15.6倍和2.39倍。其中用材林105.7万亩,经济林103.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9.3%,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林木保存量达1.56亿株,人均占有20.1株,木材总蓄积量1 105万米3,比1949年增长1 189倍,比1978年增长2.1倍。林业总产值7 105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42.6倍和62%。农田林网达到931.6万亩,农桐间作709.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7.2%。果品总产量9.15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5倍和80.8%。全区林业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平原绿化达标地区。林木良种化、树木保存量、木材蓄积量均居全省平原地区第一,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农桐间作化、河道林带化、城镇村庄绿化和上乔下灌结合的“四化一结合”的平原绿化标准。
4.畜牧业。1990年,全区大牲畜存栏量达101.2万头,约占全省的1/6(被国家定为五大良种畜之一的鲁西黄牛,占全省存栏量的80%)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63倍和2.05倍;生猪存栏量136.61万头,比1949年增长8.67倍,与1978年大体持平;羊存栏量630.27万只,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2.59倍和3.05倍。全区年提供肉类4亿公斤,禽蛋0.8亿公斤,各类皮张1 000万张,羊毛468.6万公斤;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7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3.78倍和3.03倍。
5.多种经营。1990年,全区多种经营总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多种经营收入340元,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各类专业户发展到19.5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1%,庭院经济开发户发展到72万户,多种经营服务组织200多个。
淡水养殖:1990年,养殖面积达到11万亩,生产鱼苗1亿尾,水产品产量完成13 303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 969万元,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4.79倍和31.82倍。
6. 乡镇企业。1990年,全区共有乡镇企业100 975处,从业人员51万人,完成总产值31.38亿元,实现纯利润2.42亿元,缴纳税金7 801万元,提供以工补农资金295万元。1990年,全区年产值3 000万元以上的乡镇达11个,其中超亿元的乡镇4个;1 000万元以上的乡镇86个;村办集体企业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22个。出口创汇的乡镇企业达到234个,出口产品产值达34 630万元,出口交货值26 486万元。1990年,全区乡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原值55 113万元,净值42 217万元。
7.农村商品流通。1990年,全区农贸市场达到415处,其中各类专业市场23处,年成交额6.7亿元;全区商业服务网点52 454处,从业人员13.52万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43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5倍和2.7倍;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3.38亿元,比1978年增长9.69倍;外贸收购总值3.11亿元,比1978年增长3.78倍;农业商品率达到61.6%,比1978年提高25个百分点。
8.农业基础条件。到1990年,全区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244.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37倍;机械作业801.2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机播面积34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3%。全区共有扬水站740处,机井82 147眼,农用灌溉总动力97.3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4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9%,比1978年增长43万亩。农村通电率达77.5%。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 734公里,18条干线以菏泽为中心,辐射全区,并通往省外,与9省3直辖市都有班车对开。水路通航300公里。1990年全区客运量1 297万人,货运量568万吨。
9.农村经济结构。1990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99%下降到40.6%;种植业在农业内部所占比重已从1949年的81.34%和1978年的77.69%下降到69.55%,下降了11.79个百分点和8.14个百分点;林、牧、副、渔业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18.66%和1978年的22.31%上升到了30.45%,分别提高了11.79个百分点和8.14个百分点。其中林业所占比重上升4.75倍,牧业上升了1.04倍,渔业上升了6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创产值达1 755元,为1949年和1978年的37.34倍和5.35倍。在经济成分结构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恢复和发展了个体经济,并出现了一批私人经济的“三资”企业,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结构。
10.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84元,比1978年增长10.8倍;农村储蓄余额11.1亿元,比1978年增长52.22倍,人均储蓄余额157元,比1978年增长45.18倍;人均居住面积18.5米2,比1978年增加4.3米2。1990年,每百户农民中,拥有自行车148.6辆,缝纫机75架,钟表179只,电风扇26.6台,电视机19.9台,收音机69.4台,收录机12. 3台,洗衣机1.3台,沙发50.3套,写字台、衣柜109.9张,彩色电视机1.09台,照相机0. 5架,摩托车0.36辆。订阅报刊杂志21.5份。
11. 各项社会事业。全区农村文教卫生、科学技术、集镇建设、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1990年,全区共有中小学校5 700处,在校学生12.2万人,是1949年的2.38倍和9.18倍;全区共有全民科研机构14个,民办科研机构23个,共有各类技术专业人员12.1万人,其中科学研究人员32名,工程技术人员10 230人,农业技术人员2 440名,农民技术员10余万人。9个县市都配备了科技副县市长,124个乡镇聘请了科技副乡镇长,253处乡镇都建了乡科协,配备科技网长1 086名,90%的村建立了村科协,5 805个村配了科技副主任。“七五”期间,全区共取得科研成果355项,其中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3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共有乡村卫生机构4 250处,床位9 421张,卫生技术人员29 300人。有乡镇影剧院260个,广播放大站253个。地区建起了电视台,有7个县市建起了广播电台,9个县市和部分乡镇建起了电视差转台。

☚ (一)基本情况   第二节 部分县(市)农村经济简介 ☛
000186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