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建设 (二)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营的农村经济非常落后,是全省贫困地区之一。1964年,石油会战在黄河三角洲拉开序幕,从此这一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90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4.93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下同),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52倍和7倍,平均年递增10.17%;农业总产值达到6.01亿元,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5.6倍和7.76倍,年均递增4.71%。 1.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和农、工、建、运、商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1978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1.5%,其中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7.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逐步调整,到1990年,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为62.5%,比1978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到46.6%,比1978年下降了30.7个百分点;而经济作物及其他农作物产值的比重则由22.7%上升到53.4%。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5%上升到1990年的37.5%,其中牧业从14.7%上升到19.6%,渔业从2.5%上升到12.7%。1990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占49.4%,第二产业占42.7%,第三产业占7.9%。第一产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22.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9个和3.2个百分点。 2. 农业生产情况。从1978年到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18亿元增加到6.01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1%,大大超过了1949—1978年年均递增3.1%的速度。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62.5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 7倍和0.8倍,年均递增3.85%;粮食单产达到215公斤,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5倍和1.3倍,年均递增3.74%;人均占有粮食508公斤,是1949年和1978年的2.5倍和1.7倍。1990年,棉花总产量为2.97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倍和13倍,1978—1990年的12年间年均递增24.6%。1990年,实有果园面积5.35万亩,是1978年的3.3倍;果品总产量达到0. 57万吨,比1978年增长30%。199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0.93亿元, 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2倍和1.9倍,年均递增7.3%;年末大牲畜存栏达到15.3万头,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6倍和0.9倍;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12万吨,比1978年增长1.8倍。1990年,渔业总产值达到4 185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1.7倍和6.8倍,年均递增8.9%;水产品总量为3.5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1倍和3.4倍,年均递增8.8%。 3. 乡镇企业。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已由1978年的1 648处增加到30 346处,从业人员由2.12万人增加到1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5.3%上升到27.7%;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3.37亿元,比1978年增长34倍,年均递增34.5%;全市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13亿元,实现纯利润1.22亿元,上缴税金0.51亿元。 4. 农业综合开发。东营市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既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又是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是全国八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东营市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开发的投入,到1990年底累计投入资金1.52亿元。共开发荒碱地59.96万亩,其中开荒种稻29.5万亩,开荒植棉17.4万亩,开发和改良草场13.0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5.4万亩,其中粮田25万亩,棉田10.4万亩;科技开发30万亩;建设吨粮田8万亩;封育天然草场30万亩;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7项。新增生产能力:粮食19.87万吨,棉花1.7万吨,肉类2.64万吨,蛋类175吨。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试验项目已通过国家级验收,实现了国家计委提出的“一出经验,二出效益”的目标。黄淮海平原“七五”后三年农业开发建设项目也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并被评为优良工程。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第一个三年规划开发项目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5. 农业生产条件。建市以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累计达到4亿多元,先后建成了8座大型引黄闸和24座大中型平原水库。引黄能力由建市初期的45个流量扩大到400多个流量;蓄水能力由1.6亿米3提高到3.34亿米3;农田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118万亩扩大到1990年的184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47.2%。199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6.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7倍;农用拖拉机18 205台,比1978年增长6.9倍;农用汽车1 199辆,比1978年增长23倍;排灌动力机械25.2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倍。机耕和机播面积分别达到212.74万亩和138.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5%和35.5%。1990年,全市农村用电量达到10 840万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3.96倍。全市65% 的村通上了柏油路。 6. 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9元,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5.7倍和9.2倍。1990年,人均消费食用油5.8公斤,比1978年增长1.4倍;肉类5.5公斤,比1978年增长1. 9倍;鱼虾1.8公斤,比1978年增长3.5倍;蔬菜116. 6公斤,比1978年增长0.7倍。1990年,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70.5辆,缝纫机79.7台,电视机63.4台,分别比1978年增长1.5倍、4.7倍和633倍。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也逐渐进入农民家庭。1990年,全市农民人均使用房屋面积达到19米2;全市97% 的行政村照明用上了电。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由1978年的2元提高到1990年的44元,12年增长了21倍。 ☚ (一)基本情况 六、烟台市 ☛
(二)经济建设 (二)经济建设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5 323万元,比1978年增长103.3%,比1949年增长7.8倍; 农业总收入实现54 694万元,比1978年增长5. 79倍。 1. 种植业。1990年,粮食总产实现2.45亿公斤, 比1978年增长44.3%,比1949年增长3.6倍;花生总产4 345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2.29倍,比1949年增长4.57倍; 棉花总产77.5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40.5%,比1949年增长4.44倍; 黄烟总产136.9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28.8倍。 2. 林果业。1990年,全县林地面积达86.8万亩,其中果园面积35.5万亩,果品总产8 800万公斤,林果总收入1.2亿元。 3. 畜牧业。1990年,全县生猪、活羊、禽类、家兔出栏分别为22.5万头、4.95万只、113. 7万只和28.8万只, 比1978年分别增长119%、51%、394%和210%; 肉类总产量达到1.9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3 91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9.7倍和11.5倍。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当地的优良品种如瘦肉型黑猪、肉绒兼用黑山羊、琅琊鸡等都得到了改良、保护和推广。 4. 多种经营。1990年,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已达4.03亿元。其中: 花岗岩、大理石开采年产已超过2万米3,板材加工15.72万米2,总产值3 000多万元;果品年贮藏加工量1.25万吨,增值2 500万元; 工艺品加工产值650.5万元; 蚕茧年收入660.2万元; 农产品外贸收购总值8 541万元。 5. 二、三产业。1990年,全县农村第二、三产业社会总产值已达4.47亿元,仅建筑建材业一项,每年即可收入1.1亿元。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全县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6.农民生活水平。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元,比1978年增长7.88倍;年末人均储蓄存款563.5元,比1978年增长26倍。 ☚ (一)基本情况 (三)主要经济特点 ☛
(二)经济建设 (二)经济建设199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8.8亿元,比1978年增长29倍; 农村经济总收入20亿元,比1978年增长66倍。 (1)种植业。1996年,粮食总产119 680吨,比1978年增长1.4倍; 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66.7公顷,总产6 60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3倍和5.4倍; 瓜菜种植面积3 000公顷,总产116 19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5倍和98倍。 (2)林果业。1996年,全县林地面积3.33万公顷,其中果树面积0.67万公顷,果品产量2 450万千克,比1978年增长3.6倍; 林果总收入3 800万元,比1978年增长15.8倍。 (3)畜牧业。1996年,全县畜牧总产值2.7亿元,比1978年增长7.9倍; 全县猪、羊、禽类、大牲畜出栏分别为20万只、16万只、254万只和1.3万头; 肉类总产量2.2万吨,禽蛋总产量3 65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倍和8倍。在畜牧业发展中,瘦肉型猪、绒山羊、小尾寒羊等新品种得到了推广。 (4)二、三产业。1996年,全县农村二、三产业社会总产值已达16亿元,其中建筑业,年收入1.7亿元。全县每年都有大批农村劳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5)农民生活水平。199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 561元,比1978年增长19倍。全县城乡储蓄存款余额57 807万元。1996年底全县有45个村实现小康。 ☚ (一)基本情况 (三)主要经济特点 ☛ 00025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