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二)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有油料 (包括向日葵、蓖麻、芝麻、线麻籽、苏子)、麻类 (亚麻、青麻、大麻、红麻)、甜菜、烟叶 (烤烟、晒烟) 和药材等, 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是向日葵、甜菜、亚麻和烤烟。
1952—1957年开始发展经济作物, 其中的油料、亚麻、甜菜、烤烟面积由1952年11.7万公顷发展到1957年19.67万公顷, 增长68.1%。而后由于 “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影响, 集中力量解决粮食偏紧问题, 经济作物生产出现滑坡, 到1965年油料、亚麻、甜菜、烤烟的种植面积减少到14.87万公顷, 比1957年下降24.4%。“文化大革命”初期, 在左的错误影响下, 过于强调以粮为纲, 经济作物生产继续下滑,到1970年油料、亚麻、甜菜、烤烟种植面积降到12.92万公顷。比1965年又下降了13.1%。1971年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会议精神。对油料、甜菜集中产区合理安排粮食征购任务和统销标准。保证了农民口粮不低于邻近地区水平。推动了油料、甜菜生产, 使经济作物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78年油料、亚麻、甜菜和烤烟种植面积达33.81万公顷, 比1970年增长1.61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排除 “左” 的思想影响,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针, 黑龙江省政府多次调整提高了经济作物产品收购价格, 实行多种扶持政策, 促进了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到1985年油料、亚麻、甜菜、烤烟种植面积达80.14万公顷, 比1978年增长1.37倍, 其中油料、烤烟都增长2倍多。甜菜增长1倍多, 亚麻增长51.1%。“七五” 和“八五” 期间, 由于受国际市场亚麻纤维热和食糖价格低的影响, 以及国内市场需求变化, 全省亚麻生产稳中有增, 甜菜增中有降, 烤烟先增后降, 油料急转直下, 到1995年油料、亚麻、甜菜、烤烟种植面积64万公顷, 比1978年增长89.3% (见表5-2-1)。

表5-2-1 油料、亚麻、甜菜、烤烟种植面积

单位: 万公顷

年 度合 计油 料亚 麻甜 菜烤 烟
1952
1957
1962
1965
1978
1985
1990
1995
11.7
19.67
9.14
14.87
33.81
80.14
69.71
64.0
7.47
5.83
2.58
2.11
13.07
39.22
14.19
14.70
1.83
2.71
2.91
4.12
4.88
7.37
8.14
10.0
2.39
11.11
3.54
8.51
14.43
29.21
35.83
32.80
0.01
0.02
0.11
0.13
1.43
4.34
11.55
6.50

40多年来, 经济作物内部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油料、亚麻、甜菜和烤烟作物上, 种植面积所占比例及其变化, 从1952—1995年总的趋势是, 油料比重由大变小, 甜菜烤烟比重由小变大, 亚麻持平 (见表5-2-2)。

表5-2-2 油料、亚麻、甜菜、烤烟种植面积比例

单位:%

年 度油 料亚 麻甜 菜烤 烟
1952
1957
1962
1965
1978
1985
1990
1995
63.85
29.64
28.23
14.19
38.66
48.94
20.36
22.97
15.64
13.76
31.84
27.71
14.43
9.20
11.68
15.63
20.43
56.48
38.73
57.23
42.68
36.45
51.40
51.25
0.08
0.12
1.20
0.87
4.23
5.41
16.56
10.15

1.甜菜。黑龙江省种植的甜菜是糖用甜菜。1896年, 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 在哈尔滨香坊设立农事试验场试种糖用甜菜。1905年扩种到阿城。1906年俄籍波兰人格拉吐斯在阿城县筹建第一座甜菜制糖厂,在阿城、双城、拉林等地种植甜菜。1908年李席珍、王沛霖创办富华制糖股份有限公司, 兴建了中国人私办的第一座甜菜制糖厂, 即呼兰制糖厂。1911年改为官办, 在呼兰、巴彦两县和哈尔滨郊区种植甜菜。东北沦陷时期, 1940年北满制糖株式会社又在绥化试种甜菜。到1943年全省种植甜菜1.67万公顷。
1949年全省种植甜菜1.9万公顷, 公顷产量13.5吨, 总产量14.7万吨。随着制糖工业的发展, 需要原料大量增加, 甜菜种植面积随之扩大。当时的甜菜收购价格由糖厂自定。与粮食的比价, 在1952年以前, 每吨甜菜合大豆284公斤, 1952年改为高粱370公斤。1956年后由用粮折价改为人民币定价, 每吨甜菜定为32.6元, 1957年改为每吨34.6元, 1958年定为每吨40元。由于经济效益较好, 农民种甜菜的积极性很高, 称甜菜为“金疙瘩”。到1958年, 甜菜面积发展到14.68万公顷, 总产量160万吨, 两者分别相当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13.4倍和10.9倍。1962年甜菜面积降到3.54万公顷, 总产量13万吨,比1949年还少1.7万吨。经过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 甜菜生产逐步恢复。到1967年种植面积恢复到8.08万公顷, 总产量123.2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 “左”的思想干扰, 甜菜种植面积徘徊在8万~14.66万公顷之间, 年均甜菜总产量在百万吨上下。1979年省政府发出通知, 规定每吨甜菜收购价由60元提到75元的基础上, 再加技术措施补贴费10元, 即每吨为价85元。进入80年代, 每年拨甜菜专用化肥10万吨以上, 调动了农民种植甜菜的积极性。同时, 推广双丰号、甜研号等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和秋翻深松、坐水埯种、纸筒育苗移栽等增产措施, 使甜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985年甜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9.2万公顷, 总产量达到315.2万吨。199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35.82万公顷, 总产量增加到632万吨。
“八五”期间继续推行切实有效增产技术, 执行优惠政策。增加纸筒育苗面积, 更新主栽优良品种,扩大301-304品种面积。甜菜价格由每吨185元, 提高到280元, 种子半价、农药免费, 化肥纸筒补贴、运输费补助等。但由于国际市场糖价低, 国内食糖滞销, 制糖厂家效益差, 拖欠农民甜菜款, 影响农民种植甜菜积极性。1991—1995年年均种植甜菜面积34.08万公顷, 总产456.46万吨, 比1990年甜菜种植面积减少1.74万公顷, 总产减少175.5万吨, 降低27.7%。尽管 “八五”期间甜菜生产下滑了, 但总体上看,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仍然是大发展, 到1995年甜菜种植面积32.8万公顷, 总产量500.8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15.25吨, 与1949年比, 种植面积增加29倍, 总产增长32.9倍, 单位公顷产量提高12.66%。全省有66个县、市种植甜菜, 其中年产甜菜10万吨以上的县市23个, 年产甜菜万吨以上的乡镇175个。主要产区分布在松嫩平原的绥化地区、齐齐哈尔市和三江平原的佳木斯地区。
随着甜菜种植业的发展, 促进了制糖工业的发展。到1990年, 全省已拥有机械化生产的甜菜糖厂30座, 日加工能力3.63万吨, 年产糖能力72.6万吨, 产颗粒粕能力24万吨, 产酒精能力4.5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3 000吨的糖厂3座, 是全国最大的甜菜糖厂。日加工甜菜2000吨的大型糖厂9座, 日加工甜菜700~1 000吨的中型糖厂16座。主要产品已形成以砂糖、绵白糖为主体, 兼产颗粒粕、酒精、味精、柠檬酸、白酒、方糖、冰糖、糖果、酵母等系列产品。“七五”期间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商品糖208万吨, 销售总额39.64亿元, 实现利税1.71亿元; 颗粒粕出口创汇7 623万美元, 共创积累2.9亿元。
2.亚麻。黑龙江省纬度高, 气候凉爽, 昼夜温差大, 适宜亚麻生长。1913年由吉林省引入, 在中东铁路哈尔滨香坊农事试验场试种。1926年开始用亚麻纤维制线, 产品主要销往日本。1931年东北沦陷后, 日本侵略者为掠夺亚麻原料, 强迫农民多种亚麻。1936年种植5 333公顷, 到1945年增加到5.1万公顷, 10年间增长8倍多。
新中国成立后, 亚麻生产基本上是根据本省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 有计划地安排种植面积。但由于气候条件, 价格政策和产销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出现过波动。新中国成立初期, 亚麻主要用于织麻袋、制绳索, 种植面积不大。1949年亚麻面积仅1.28万公顷, 1950年为1.78万公顷。1952年苏联援建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建成投产, 年需亚麻原茎5万吨。为保证原料供应, 1953年亚麻种植面积增加到2.79万公顷, 总产量3.5万吨。由于种植亚麻经济效益好 (当时每吨亚麻原茎162元, 相当于1.27吨大豆的价格), 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到1959年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多公顷, 比1949年增长2.9倍, 总产量增加到7.99万吨, 增长5.1倍。基本满足了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 1962年亚麻种植面积减少到2.91万公顷, 总产量下降到2.1万吨。为扭转亚麻生产滑坡局面, 省政府颁布了奖售政策(规定每交售1吨亚麻原茎奖售粮食1公斤, 亚麻布0.333米) 和推广雨露沤麻, 鼓励社队兴办小型原料加工厂等措施, 促进亚麻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68年种植面积达到5.2万公顷, 总产量11.98万吨。1969年由于亚麻滞销积压, 农民种麻积极性遭到挫伤。1970年亚麻种植面积再度下降至1.77万公顷, 总产量3.8万吨, 回落到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1972年以后, 亚麻纤维销路逐渐好转, 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 到1979年种植面积恢复到5.15万公顷,比1970年增长1.9倍, 总产量上升到9.8万吨, 比1970年增长1.6倍。
1980—1990年, 在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的方针指导下,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亚麻收购价格的上调 (省物价局将二等亚麻原茎收购价格由每50公斤15元调整为18元), 黑亚3号、4号, 双亚1号等高产质优、抗病力强的良种大面积推广, 改进播种方法(实行7.5厘米交叉播或7.5厘米加行重复播法) 以及化学除草等增产措施, 促进亚麻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亚麻种植面积增加到7.37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2000公斤, 总产量14.76万吨。1990年种植面积8.15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2 745公斤, 总产量22.3万吨。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量比1985年分别增长10.58%、37.25%和51%。
1991年后, 对种植亚麻继续采取扶持政策。种籽、灭草剂、稀土等药剂由企业垫付, 资金利息由企业负担, 种亚麻亩提留由亚麻厂承担, 减少和免征粮食定购任务。全省亚麻原茎收购价格, 1994年比1993年平均提高40%, 1995年在原有价格基础上又提高9%。到1994年已推广从法国引进的出麻率高、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阿里安”, 应用面积达1.3万公顷, 亚麻专用播种机使用面积占全省亚麻面积60%,标准化肥施用模式应用面积达80%以上。稀土微肥,化学除草等措施分别应用50%和20%。据统计,1991—1995年, 年均亚麻种植面积为8.26万公顷,公顷产量2 830公斤, 总产量23.38万吨。其中1995年亚麻种植面积10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3 195公斤, 总产量达32.1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6.8倍、2.1倍和23倍。黑龙江省亚麻种植面积和纤维产量均占全国的85%。随着亚麻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亚麻加工业的发展, 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兴建了兰西、克山亚麻纺织厂和佳木斯纺织厂等12处, 亚麻原料厂147处, 年加工能力35万吨。全省亚麻纺锭占全国的2/3, 亚麻纱和亚麻布产量占全国的75%和85%。亚麻纤维除供省内需要外, 年出口1.7万吨左右。创汇1 300万美元, 主要销往日本、东欧、西欧、港澳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3.烤烟。烤烟生产历史较短。1942年从吉林省延边地区引入, 在宁安县兴隆乡试种成功。1949年全省种植66公顷, 总产量100吨。1956年开始把烤烟列入国家计划。1959年烤烟种植面积353.3公顷, 总产量600吨。1964年发展到1 466公顷, 总产量1 300吨。为了发展烤烟生产, 先后从山东、河南两省请来一大批技术干部和烟农作技术指导。同时省政府制定了以烟顶粮、调整烟叶收购价格等政策, 调动了烟农生产积极性, 烤烟生产呈现稳定发展趋势。1976年烤烟种植面积增加到1.14万公顷, 总产量上升到2.08万吨, 实现了本省烟草工业原料自给自足。1978年烤烟面积发展到1.43万公顷, 总产量3.72万吨, 自给有余。但这一时期种植的主要品种, 是从辽宁、吉林等省引入的偏筋黄、长脖黄、抗14号、辽烟10号、辽烟11号等多叶型晚熟高产品种, 烟叶质量差, 低等次等烟占77%。自1979年起, 把提高烟叶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先后从美国、加拿大引进G140、G28、G80、NC82、CK176、温德尔等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烤烟生产, 一般采用半地下和地上床塑料薄膜小棚育苗。栽培由密植改为适当稀植, 垄距由80厘米改为90厘米, 公顷保苗株数由34 500株降到24 000株,每株留叶18~23片。公顷施饼肥225~454公斤, 配合施用少量磷、钾肥, 在移栽后25天内将肥料全部施完。普遍推广地膜覆盖技术, 及时打尖打杈, 并做到三铲三趟, 使烤烟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烟碱含量由0.588%上升到2%, 上、中等烟达到80%以上, 黄色烟达到99%。1990年, 全省种植烤烟11.54万公顷,总产量19.3万吨。比1978年, 烤烟种植面积增长7倍, 总产量增长4.1倍。1991—1995年, 生产下跌。1991年后对烤烟生产继续实行优惠政策, 但由于烟叶收购价格不到位, 农民种烟效益低, 种烟积极性受挫。尽管1995年继续实行种子赊销, 免交土地承包费、征购粮、免出义务工、免费供应薄膜和盖烤烟房等优惠政策, 并未使农民种烟得到更大实惠。因此烤烟种植面积仍然减少, 总产量下降, 烤烟种植面积由1991年的12.3万公顷, 缩减到1995年6.5万公顷,下降47%; 总产量由1991年16.8万吨, 减少到10.1万吨, 下降51.8%。
黑龙江省烤烟生产, 年产烟叶由1949年的百吨上升到1995年10万多吨, 已成为全国重要产烟地区之一, 生产的烟叶除供应本省哈尔滨、穆棱、海林、绥化、富锦、林口等卷烟厂外, 还先后销往国内27个省、市、区88家烟厂, 并打入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际市场, 1990年曾出口烟叶232吨。
4.向日葵。向日葵是黑龙江省油料作物之一。黑龙江省纬度高,气候冷凉, 木本油料很少, 除野生榛子、松籽、山核桃外, 曾少量试种过文冠果。种植草本油料有向日葵、油菜、花生、蓖麻、芝麻、线麻籽、苏子等。种植面积最大、产量较多的是向日葵。向日葵在黑龙江栽培始于1875—1908年 (清光绪年间)。最初栽培面积很少, 只是在农家房前屋后或零星地块种植, 自食为主。随着土地开发, 向日葵逐渐发展。到1934年, 黑龙江地区向日葵种植面积1 150公顷, 总产1 306吨。
新中国成立后, 向日葵生产有很大发展。由1950年的5 886公顷, 发展到1957年的2.9万公顷, 1959年, 为落实农业部、粮食部《关于大力发动群众、大量种植蓖麻、向日葵的联合通知》精神, 1959年3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制定了 “关于抓紧当前油料的收购和对超额完成统购任务的奖励办法”, 调动了农民发展向日葵生产的积极性, 同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扩大到8.35万公顷, 总产量6.27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12.8倍和11.4倍。成为小油料作物中面积最大的主要作物。60年代初, 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 粮食偏紧, 为增加粮食生产, 挤占了经济作物面积, 加之向日葵菌核病严重发生, 向日葵种植面积下降。到1966年全省向日葵面积减少到2 066公顷, 总产量下降到1 800吨。在“左” 的思想指导下抓了粮食, 忽视经济作物生产, 到1971年向日葵种植面积继续下降到1 866公顷, 总产降到1 500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面积和产量最低年份。1971年全国棉油糖工作会议后, 1972年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制定了小油料 (包括向日葵) 超购加价与奖售食油政策。1974年又将超购加价由30%提高到50%; 每超过定购任务50公斤, 返油由2.5公斤增加到5公斤;同时又实行了每交售50公斤葵花籽返售油饼25公斤的政策。促进了农民种植向日葵的积极性, 1978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回升到5.94万公顷。总产量达到6.07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调整作物结构, 制定了鼓励向日葵生产的经济政策。1979年3月作出了葵花籽收购完成一定5年任务后,实行议价收购和议价销售的决定。同年又将普通食用葵花籽的收购价由原来50公斤 (二等) 的26元提高到29元。油用葵花籽提高到33元。1981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达到26.7万公顷, 总产量达40万吨。比1978年面积增加3.9倍, 总产量提高5.6倍。然而,1981年大豆提价, 使葵花籽与大豆的差价缩小, 加上国家收购葵花籽不再奖售食油, 也不再返饼, 再次影响农民种植向日葵积极性, 1983年向日葵种植面积19万公顷, 总产28.94万吨, 比1981年面积减少28.8%, 产量减少27.7%。1983年省政府重新调整了葵花籽收购政策。取消了葵花籽定购基数, 按交售量的40%用统购价 (食用葵花籽每公斤0.56元, 油用葵花籽每公斤0.64元), 其余60%按超购价 (每公斤食用葵花籽0.728元, 油用葵花籽0.832元均为二等)收购。在完成粮油统购任务后, 葵花籽可以实行多渠道经营。从而促进了向日葵生产发展。1985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达到33.83万公顷,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年份。总产量为25.23万吨。
1985年以后, 向日葵菌核病大范围发生, 危害严重,造成单产下降, 加之五香葵花籽加工厂转产停产, 食用葵花滞销, 油脂加工部门收购油用葵花价格低,农民种葵花效益差, 影响向日葵生产。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由1986年的13.76万公顷下降到1990年6.51万公顷, 下降52.7%。总产量由1986年的16.39万吨降到1990年8.05万吨, 下降50%。1990年比1985年, 向日葵种植面积减少27.32万公顷, 总产量减少17.18万吨, 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80.7%和68%。“八五” 期间, 向日葵菌核病仍然危害生产,向日葵籽实销售渠道较窄, 市场容量有限。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作物结构, 稳定面积提高产量, 在增产措施上下功夫。扩大 “龙葵杂一号”、“甘葵一号” 等新品种种植面积, 恢复城乡食用加工企业, 鼓励个体批发经营活动, 打开流通渠道。1991—1995年, 年均向日葵种植面积7万公顷, 总产量年均8.96万吨。其中1995年种植面积6.8万公顷, 总产量9万吨,平均公顷产量1 311公斤。比1949年面积增长10.3倍, 总产增长16.6倍, 平均单位产量提高53.3%。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历年主要农产品产量见表5-2-3、5-2-4。

表5-2-3 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 万公顷

年 份总播种
面 积
粮 食 作 物在 粮 食 作 物 中
播 种
面 积
占总面
积 %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高粱谷子
1949
1952
1957
1962
1965
1970
1975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568.9
641.0
710.6
652.9
709.9
753.0
789.2
827.9
852.4
872.4
872.7
847.9
542.0
602.6
644.6
576.3
654.1
694.9
705.8
713.4
738.4
731.8
728.2
709.0
95.2
94.0
90.7
88.3
92.1
92.3
89.4
86.2
86.6
83.9
83.4
83.6
11.2
12.4
25.4
12.9
14.8
14.6
18.4
21.4
20.6
21.0
22.4
23.9
49.2
107.5
90.9
83.3
112.3
165.9
164.6
174.7
185.9
210.5
219.0
190.4
151.0
120.8
127.3
167.3
170.5
164.7
195.5
189.0
196.1
188.4
157.7
136.3
115.4
138.3
151.6
119.6
140.6
140.5
146.0
152.5
166.5
163.0
180.0
213.6
14.3
19.5
22.7
17.5
24.7
20.7
23.7
29.0
26.7
23.7
21.9
22.6
62.7
66.7
59.3
47.3
49.7
43.0
34.2
32.1
33.7
27.1
29.5
29.0
103.7
99.2
114.0
93.3
111.6
114.3
101.2
91.2
85.4
76.9
76.9
72.3

(续)

年 份油 料葵花籽亚 麻甜 菜烤 烟蔬 菜瓜 类水 果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3.7
18.3
15.5
17.4
14.7
6.5
7.4
7.3
7.4
6.8
9.7
7.0
6.4
8.2
10.0
41.6
33.2
28.4
34.4
32.8
12.3
9.2
7.8
6.6
6.5
21.8
23.4
26.3
26.3
29.3
3.1
3.8
5.0
5.0
5.0
2.3
2.9
3.8
4.5
5.6

表5-2-4 历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 万吨

(续)

年 份油 料葵花籽麻 类亚 麻甜 菜烤 烟柞蚕茧水 果
1966
1967
1968
1969
2.07
1.92
0.96
0.92
0.189.10
12.20
29.02
9.28
7.84
10.81
11.97
7.61
122.75
123.26
106.89
89.75
0.19
0.21
0.25
0.20
0.02
0.13
0.18
0.19
 
19701.34 5.213.7598.690.230.112.92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0.98
1.19
1.94
2.54
4.27
5.54
6.54
8.81
6.87
23.89
37.39
34.36
32.23
25.99
28.35
19.03
12.60
13.03
13.11
17.15
15.17
21.90
16.08
15.60
20.00
0.15
0.29
0.92
1.32
2.26
3.81
4.58
6.07
4.93
22.55
40.00
41.30
28.94
24.57
25.22
16.38
6.48
6.96
6.49
8.05
6.63
10.30
9.54
9.40
9.00
5.52
7.16
8.75
7.55
9.87
8.29
12.22
11.23
11.44
19.02
19.16
6.53
13.47
19.04
15.03
20.72
31.23
35.37
22.41
22.42
26.82
19.60
17.21
21.70
32.20
4.28
6.11
7.54
6.21
8.46
7.16
10.82
9.42
9.79
17.49
18.27
5.91
13.11
18.62
14.76
20.44
31.05
35.51
22.32
22.34
26.65
19.50
17.02
21.70
32.00
118.96
100.81
117.34
110.83
117.78
121.37
104.71
122.57
124.04
287.60
312.65
274.26
515.18
422.81
315.23
389.79
330.41
555.10
397.49
632.00
620.26
539.83
298.70
322.70
500.80
0.17
0.17
0.33
0.42
0.98
2.07
2.72
3.72
2.29
2.23
3.43
6.89
4.44
6.05
6.95
8.07
8.75
12.36
12.38
19.30
16.79
12.63
11.63
8.90
10.10
0.21
0.15
0.16
0.11
0.12
0.13
0.16
0.18
0.17
0.24
0.29
0.22
0.39
0.18
0.11
0.12
0.07
0.08
0.11
0.14
0.14
0.10
0.10
0.10
0.10
1.93
1.94
1.69
1.81
2.35
2.65
3.23
3.07
3.43
2.80
2.45
1.65
2.67
2.70
3.10
2.39
3.07
3.28
2.75
4.94
4.58
5.80
9.20
9.90
12.70
 注: 马铃薯产量是以5公斤鲜薯折算成1公斤。
☚ (一)粮食作物内部结构与产量水平   (三)其他作物生产与产量水平 ☛
000072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