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极发展经济作物
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市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烤烟等经济作物,将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种植业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稳定增长,粮食、经济作物协调发展的结构。经过调整,种植业中粮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89.9:10.1,调整为1995年的73.5:26.5。
(1)发展烤烟。曲靖是烤烟生长的适宜区,生产的烟叶品质优良,气香质好,吸味醇和。20世纪40年代开始种植,50年代合作化时期有了新的发展。随后,“以粮为纲”迫使其让路。改革开放以后,曲靖市坚决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市、县、乡三级政府各定一位副职主抓烤烟生产,及时协调解决生产中涉及的问题,并以烟草公司为主从资金、物资、技术上扶持其发展,同时,依靠科技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烤烟规范化生产程序,提高了质量,增加了产量。现在,曲靖市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市。1995年全市种植烤烟12.32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全国的27.5%、9.73%;产烟叶22.25万吨,分别占全省、全国的29.26%、10%;中上等烟占84.20%,部分地区如陆良的朱家堡,中上等烟达90%以上,1990年获维也纳国际博览会金奖。曲靖市的烟叶在津巴布韦国际交易市场上受到好评,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8家烟厂购买作配料,并远销日本、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调出量占全省调出量的2/3。
1995年全市烤烟产量比1978年增长3.56倍,农民人均种烟收入388元,上交烟叶农特税5.01亿元,占地方税收的44.58%。烤烟生产已成了曲靖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烤烟生产带动了市内卷烟生产的发展。先后建立起曲靖、会泽两个卷烟厂,年产卷烟90余万箱,其中石林牌卷烟被列为全国名烟,吉庆、小熊猫等牌卷烟也很受消费者青睐,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率较高。
(2)发展蚕桑。曲靖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是蚕桑生长较理想的环境,所产蚕茧丝的长度(一粒茧),一般比江浙、四川蚕茧长50~100米,而且解舒好、净度优,是生产高品位生丝的最佳原料。汉唐时期曲靖一带就已栽桑养蚕,“越州丝”已有名气。据会泽县志记载,1921年该县开办蚕桑局,栽桑5万余株,产茧0.5吨多。新中国成立初期,曲靖、沾益一带群众利用零星桑树养蚕,产茧5.15吨。1956年在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全市种植桑树113公顷,产茧26.1吨。1975年密植桑在陆良试验成功后,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截止1995年,全市桑园面积已发展到8026.6公顷(占全省当年桑园面积的26.76%),产茧4 650吨(占全省当年产茧总量的59.4%),分别比1978年增长9.69倍和30.7倍。
(3)发展油菜籽。罗平等地冬春雾雨潮湿,适宜油菜籽生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市抓住市场对植物油需求渐旺的机遇,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大力扶持油菜籽生产,加大油菜籽生产的科技含量,促其由粗放经营朝着集约化经营转变,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而产量则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市油菜籽种植面积1.84万公顷(占全省当年油菜籽种植总面积的19.23%),产量3.67万吨(占全省当年油菜籽总产量的25.73%);种植面积分别比1978年和1952年减15.33%和10.77%,产量则比1978年和1952年增长7.32倍和3.7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