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省级农业管理机构的历史沿革
1952年,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撤销,原4个行署的农林厅合并,正式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农林厅。1953年,改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农业厅。1955年,川、康合省,原西康、四川两省农业厅合并为四川省农业厅,直至“文革”中陷于瘫痪。1968年秋,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筹备组批准成立四川省农业厅斗批改组和业务组,行使原省农业厅的职权。1970年8月,成立四川省农业局革命领导小组。1973年4月底,省委决定建立省农业局党委,同时撤销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5月改为四川省农业厅。1983年1月,省农业厅与省畜牧局、省社队企业局、省农机管理局合并,名称改为四川省农牧厅,直至1990年。
四川省农牧厅内部机构变动情况如下:
195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农林厅下设秘书室和秘书科、人事科、计划科、财务科、农政科、农事科、工业原料科、畜牧兽医科、农场管理科、中等教育科等。
1953年,农林厅改名农业厅,内设秘书室、农业生产办公室和计划财务科、经济作物科、农事科、畜牧兽医科、农场管理科、中等农业技术教育科、人事科。
1955年,川、康两省农业厅合并,将原有的经济作物科、畜牧兽医科、农场管理科,分别扩充为经济作物局、畜牧兽医局、农垦局,并增设土地利用科、机具科、植物保护科、粮食作物科、技术推广科,还接收西南纺织管理局的蚕桑科扩充为蚕桑管理局。
1957年,搞精简机构,撤销局的建制,改设经济作物处、畜牧兽医处、粮食作物处;撤销农垦局和所属勘测队后,业务移交土地利用科,并新成立四川省农业厅土壤普查队;增设合作科、企业管理科。同年4月,成立四川省农业展览馆。
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厅内机构设有办公室、公社处、人事处、宣教处、计划财务处、粮食作物处、土壤肥料处、水产处、种子管理站、植物保护站、技术推广所、经济作物局、蚕桑管理局、畜牧兽医局、农垦局(1960年恢复)、农机局。
1970年8月,成立四川省农业局革命领导小组,下设办事组、政工组、调查研究组、农业组、畜牧水产组。
1973年4月至1978年4月,四川省农业局内部机构设置变为:政治部(下设秘书处、组织处、宣传处)、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农业生产处、多种经营处、国营农场管理处、畜牧兽医处、土壤肥料处、科技教育处、水产处、公社财务处、种子管理站、植保植检站和省农业援外办公室。这以后,又陆续增设四川省畜牧局和四川省农垦局(属二级局),以及农垦局勘测队、畜牧兽医总站、农业科教仪器公司、蚕种公司、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和农作物病虫生物防治实验站,并将种子管理站改为种子公司。
1979年10月,恢复农业干部学校。
1980年1月,畜牧局升格为一级局,受省政府直接领导。11月,设立四川省农业技术进出口公司。
1981年8月,成立四川省水产局(属二级局)。
1982年10月,将蚕种公司划归四川省丝绸公司领导。
1983年,进行机构改革,将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畜牧局、四川省社队企业局、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合并组成四川省农牧厅;四川省水产局划归四川省水利电力厅领导。农牧厅内部机构设有:办公室、计财处、农场管理处、公社经营管理处、粮油作物生产处、经济作物生产处、土壤肥料处、科教处、人事处、外事办公室、机关党委、纪检组、畜牧局、社队企业局和农机局。同年2月,成立四川省农业技术服务公司和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1984年3月,成立四川省天府开发公司;6月,成立农牧厅政治部,政治部下设干部处、组织处、宣传处、老干部处和保卫科;12月在原农业干部学校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1985—1990年,厅内机构又有一些调整,先后撤销了政治部及其宣传处、组织处,以及合作经济处、四川省天府开发公司;干部处更名为人事处,老干部处改为离退休干部管理处;增设监察处、审计处、工会、政策法规处、四川省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情信息中心、四川省农药检定所、四川长江中上游地区水果开发项目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