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措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措施

(二)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措施

在各种改良盐碱地技术措施中,排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明沟排水
。明沟排水是群众采用最早、最为普遍的排水治盐碱技术措施。特别是1978年以后,国家从小农水补助费中划出专项资金,扶助群众购置挖掘机械,开挖排水渠。进入80年代,自治区把排水治盐碱重点工程列入基本建设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建成十几项大中型排水骨干工程。如焉耆黄水沟排水干渠,全长37公里,投资490万元,改良盐碱地2.33万公顷;阿伽总排干渠(阿图什至伽师)全长98公里,1982-1985年完成投资904.6万元;察布查尔排水干渠,投资302万元,除渍涝3.6万公顷;沙雅总排干,投资188万元,改良盐碱地0.6万公顷。
2.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是一种先进的农田排水治盐碱技术。自1961年起,由兵团农二师28团首先修建了870米陶瓷暗管进行排水试验。1981年水利厅昌吉试验农场采用聚氯乙烯硬塑管和石棉水泥砂管,建成52公顷暗管排水系统。1985年农二师29团引进荷兰成套设备,从机械开沟铺管,填筑滤料,到波纹塑管的制造埋置,5年共完成暗管排水面积3 707公顷,成为采用先进技术实施暗排的示范工程。限于财力,暗排建设目前尚难推广。
3.竖井排水
。从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竖井排灌试验。1963—1965年,在乌鲁木齐、五家渠、石河子、焉耆及阜康三工河等地,修建了大量的排水浅井,至70年代后期,均产生了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盐碱危害的明显效果。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位由0.5~1.0米稳定下降到2~3米以下,农作物单产均有较大幅度提高。经过10多年的试验探索,提出了竖井排灌的主要技术参数和基本经验。80年代,全区地下水开发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并试用“横管井”技术,竖井灌排治理盐碱的效果更加显著。截止1995年,新疆机电井灌排面积已发展到34.7万公顷。
4.扬排
。主要用于明沟排水出路不畅的地区。博湖县因受博斯腾湖湖水顶托,地势低洼,明沟排水不畅。塔温觉肯乡在排水干渠尾端修建了扬水站扬水。农二师29团1965年在灌区下游修建了2座扬水站,将汇集的干排积水抽走,对加速排水排盐起到显著作用。扬水站每年排水1 300万~1 800万立方米,排盐172.8万吨,平均每公顷排水1 770立方米,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促进了土壤脱盐。
5.盐碱地冲洗
。通过灌水方法,溶解土壤根系活动层盐分,并把盐分淋溶到土壤深层或排到溶泄区,这种冲洗、压盐的办法,早在50年代初期,就曾是开垦含盐荒地所必需采取的一种措施,而被广泛应用。60-70年代,结合种稻洗盐,改良盐碱地,这一技术更趋完善。
6.生物综合改良措施
。林木的蒸腾与覆盖作用对降低地下水位缓解表土积盐作用很大。据资料分析,一条1.8公顷的林带,全年蒸腾排水1.3万立方米,宽12米长1 500米的林带,其排水作用相当于一条流量为1.3升/秒的排水渠在灌溉季节的排水量。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县,有不少县利用植树造林治理盐碱危害都取得了显著效果。21团在重盐碱地上实行粮、棉、苜蓿轮作,使盐碱地面积所占比例由原来的19%下降到5%,棉花增产43%~155%。
7. 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狠抓渠道防渗
。这是治理盐碱地的基础。自1990年以来,全区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天山杯”竞赛活动,除每年可节约10多亿立方米的灌溉用水外,同时因减少了渠道渗漏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使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地也得到了改良。
40多年来,全区有61万多公顷盐碱地得到改良。但是,盐碱耕地仍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1.9%,中低产田绝大部分为盐碱地。因而,改良盐碱地,变中低产田为高产、优质、高效农田,潜力巨大。改良盐碱地是新疆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艰巨任务。

☚ (一)发展历程   六、节水灌溉 ☛
000208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