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电视
1958年中央电视台在北京建立。北京地方电视是全国起步较晚的一个,直到1979年5月,北京电视台才成立起来。
京郊电视事业从电视差转开始起步。1979年3月,怀柔县汤河口建成京郊第一座电视差转台,使用3瓦差转机,覆盖汤河口公社所在地区。7月,延庆县北小营电视差转台建成,使用10瓦差转机,覆盖县城和周围地区。1982年延庆县建成72米高自立式电视接收发射铁塔投入差转使用,并于1984年1月正式建立电视差转站,编制8人,是京郊建立的第一个电视差转机构。
1984年2月,北京市广播事业局改称北京市广播电视局。9月,昌平县广播电视局成立。此后6年,各郊区县也先后成立了广播电视局,为郊区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宣传机构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1985年京郊电视差转台总数发展到150座、拥有各类差转机250台、功率为2 300瓦,使二、六、八频道全市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80%和74%。12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制定出《北京市郊区农村广播电视五年(1986—1990)发展规划》。
1986年10月23日丰台区南里小区有线电视网建成,可传送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共六套节目及一套自办节目。1987年1月23日丰台区政府主持召开试播现场会。3月12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组织联合验收,全部指标均达到合格。3月14日航天部、邮电部等联合组织94个单位190人参加有线电视技术现场交流会,听取了丰台区有线电视规划介绍,与会者认为:丰台区大胆创新,开创了全国第一个行政区有线电视网,分段建设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规划,对全国有线电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意义。
1986年北京电视台海淀记者站建站之后,到1987年8月其他郊区县也先后建立了北京电视台记者站。各区县记者站随着职工队伍的充实、业务水平的提高和设备条件的改善,普遍具备了独立制作能力,制作了大量的专题片、资料片及电视剧目,有的在本区县播放或提供给北京电视台播出,有的则作为资料储备。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办为郊区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提出要在亚运会期间使郊区农村乡乡都收到北京电视台6频道的电视节目,力争年底前6频道的电视全市人口覆盖达到96%。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拨款310万元,要求按计划扩大电视覆盖面,让京郊乡乡都能收看到亚运会的电视转播节目。5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与七个山区县主管区县长签订了扩大电视覆盖面计划任务书。亚运会前夕,京郊新建79座电视差转台全部投入正常运行,北京电视台6频道电视全市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7.3%,保障了亚运会的电视宣传。到1993年底,京郊基本实现了收转(电视差转、卫星地面接收)、直播(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网直播)、闭路电视多种形式的混合覆盖。1995年,京郊各区县均建立了电视台、有线电视台。
京郊广播电视职工队伍建设是办好农村广播电视宣传,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基础。随着广播电视各时期的发展和设备更新换代,不同规模和各种类型的专业性培训年年不断。到1984年京郊有18名编播人员和10名技术人员分别取得全国新闻干部和北京市科技干部理论考试合格证书。从1988年起,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对郊区县广播电视编播技术人员进行专业职称代评,到1995年共评225人获得不同等级的专业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