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
1.薪柴。薪柴是四川农村的传统燃料,主要用于烧水煮饭等生活用途。全省薪柴可开发量每年为1 700万吨,资源有限,而实际的薪柴消费量每年达3 317万吨,户均1.5吨,人均0.4吨。薪炭林的实际采伐量大于合理提供采伐量的1倍以上,使薪柴资源量逐年减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秸秆。农作物秸秆是四川农村能源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地区的一项传统能源。过去,农村生活燃料以秸秆在旧式灶中直接燃烧为主,热能利用率仅10%左右,浪费很大。近几年来,大力推广省柴灶,使热能利用率提高到20%以上,特别是秸秆用于转换成沼气能源,更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生态农业,为秸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一方面,可以把一部分秸秆用于还田,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广省柴灶和沼气,以及把部分秸秆用作轻工业原料和饲料,可提高生物质能源的转换效益,并改善生态环境。
3.人畜粪便和沼气。通常在农村,人畜粪便一般作为肥料还田;在少数民族牧区,有直接烧用畜粪的习惯。人畜粪便是制取沼气的好原料。1立方米沼气的燃烧热值达23兆焦耳,热效率可达到60%左右,比在旧式炉灶中燃烧秸秆,热利用率高2—3倍。开发利用沼气,既可提供优质的气体能源,又可协调和缓解燃料、饲料和肥料之间的矛盾,使生物质能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川是全国推广沼气最早的省份之一,被全国和世界誉为“沼气之乡”。1932年中国从事沼气研究和推广的先驱者罗国瑞在上海开设“中华国瑞沼气全国总行”,四川一些有识之士前往学习,并先后到成都、重庆、泸州、万县、内江等地开设沼气公司进行推广,全省成立了10个沼气公司,修建了49个沼气池,建立了5个沼气灯站,兴建了1个沼气发电站,办了1所沼气学校。由于当时建池造价昂贵,发展速度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是四川省沼气建设发展的第二个时期。195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武汉视察沼气时指示:“这要好好地推广。”四川省农业厅于1958年12月在内江召开了全省沼气现场表演会。一时在部分地区形成了办沼气热。但因建池粗糙,质量差,实用价值不大,到1959年办沼气活动又处于低潮。
70年代以后是四川省沼气建设的第三个时期。其中又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试点、示范阶段(1970—1974年)。由于注重建池质量和加强管理,办沼气的效益比较好,深受群众欢迎。到1974年底全省农村累计建池23万户。
(2)集中力量,发动群众大办沼气阶段(1975-1978年)。到1978年底全省累计建池500万户。由于大多数沼气池设计不科学,用料过省,建池质量差,管理不方便,后来绝大多数沼气池逐年停用报废。
(3)调整巩固、稳步发展阶段(1979-1981年)。在认真总结过去办沼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放慢了发展步伐,把工作重点转到抓质量、抓管理上,从而促进了沼气建设的健康发展。
(4)健康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这期间,在指导思想上注意因地制宜,择优发展,求质量,求效益。这就逐步打开了沼气发展的新局面。到1990年底全省农村共有使用的沼气池173万户,年产沼气5.19亿立方米,折标准煤37.1万吨。近年来,全省规划了52个重点发展沼气的县(市、区),有20多万农户围绕发展庭院经济,开展了沼气综合利用,提高了办沼气的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