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的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票据,称为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今天在世界各国流通的现钞都属于银行券范畴。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用的转移,债权债务的消长代替了铸币和银行券的支付。于是,在铸币和银行券之外又出现了存款货币。当存款货币的转账体系发展起来以后,大额交易主要用这种方式来结算。
18~19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典型的现象是,一方面存在着金属铸币制度(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就金属铸币来说,其形制、成色、重量以及铸造程序仍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由国家直接制定并加以管理。个人手中的金银可申请铸成货币,而造币厂则是国家设置的机构。另一方面,铸币流通范围急剧缩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通中的贵金属铸币已经很少,大量金银集中于中央银行,成为货币流通稳定的保证:用于转账结算的存款需要提取现金时,以银行券支付;银行券的信誉则由随时可兑取金、银币来保证。在经济繁荣时期,国家在中央银行集中的贵金属准备,可支持比它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规模的银行券和存款货币的流通;一旦危机来临,公众普遍追求现钞,进而追求铸币,则会同时造成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的剧烈震荡。这时,货币制度与信用制度的联系,非常明显,已发展到不可分割的地步。只是由于金属铸币的流通依然存在,货币制度相对于信用的独立性尚未完全泯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于银行信用的银行券是日常小额支付的手段;转账结算则是大额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荡然无存。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时时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分布。如果说在此以前,货币的价值、货币的购买力还多多少少是由铸币的贵金属含量所支配,那么当铸币退出流通后,纵然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货币的价值、货币的购买力也不再由含金量所支配,而是取决于由信用扩张、紧缩所制约的货币供需对比。
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终归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时,这是两个范畴;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那么,与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存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覆盖全社会经济生活的新范畴——金融。而在历史上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的种种形态则应视为金融范畴的萌芽和早期形态。
这个范畴在中国的最终形成较晚。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国自身的资本主义因素未能发展起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到19世纪末才有新式的银行出现。以后数十年发展较快,现代银行初具规模。到1935年,以法币改革为标志,完全排除了银元的正式流通,完成了金融范畴形成的最后一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金融商品国际化及金融交易相对独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不断创新的金融实践活动使得经济学家们不得不从更为宽泛和切近实际的视角来考察金融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