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羊品种及分布
四川黄牛属南方黄牛型。有宣汉黄牛、三江黄牛、川南山地黄牛,还有肉役兼用的峨边花牛,共四个地方品种。四川水牛属沼泽型中国水牛品种,役用,有德昌水牛、涪陵水牛两个地方品种。牦牛有麦洼牦牛、九龙牦牛两个地方品种。奶牛只有黑白花奶牛一个品种。1990年全省共有牛1 007万头,其中黄牛348万头,水牛265万头,乳牛4.4万头,犏牛389万头。当年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70.5万头,牛肉产量7万吨。
四川绵羊、山羊资源丰富。到1990年全省共有绵羊存栏347万只,其中细毛羊24万只,半细毛羊27万只;山羊存栏599万只,其中奶山羊2万只。绵羊毛产量达2 703.9吨,其中细毛213吨,半细毛376吨。羊肉产量3.5万吨。羊奶产量6吨。
1. 宣汉黄牛。是川东北山区役用型地方品种。主产于大巴山南侧的达县地区的宣汉、通江等县。分布在达县、开江、万源、南江、巴中、平昌、开县、城口等县和白沙工农区。此黄牛体躯细致紧凑。据典型调查,公牛一般体高118.4厘米,体长131.2厘米;母牛一般体高111.6厘米,体长122.3厘米。性情温驯,反应灵敏,运步轻快稳健,善于山地、丘陵地区田间耕作和运输。自1978年开始,引入西门塔尔、短角、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利木赞、黑白花等品种的公牛,与宣汉黄牛母牛进行杂交,以夏洛来、西门塔尔、黑白花的杂交效果较好。
2.川南山地黄牛。是川南山地的主要畜力,属小型役用品种。主产于盆地南部边缘山区的古蔺、叙永、黔江和荥经等县。分布在从川西南到川东南的天全、芦山、宝兴、雅安、珙县、兴文、筠连、屏山、酉阳、彭水、秀山等县。此黄牛体型较小,体躯紧凑结实。典型调查,成年公牛体高115.9厘米,体长128.6厘米;母牛体高108.1厘米,体长119.7厘米;成年公牛体重323.2公斤,母牛体重260公斤。由于此黄牛体型较小,行动灵活,适应山区田间耕作和运输。荥经、黔江等县自1978年以来,先后引入短角牛、海福特牛、西门塔尔牛与川南山地黄牛杂交,短杂一代和海杂一代均较本地黄牛有较好的表现。
3.峨边花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肉用、役用性能,属肉役兼用地方品种。主产地为峨边县,有牛1万余头。分布在美姑、马边、甘洛、金河口工农区及汉源等县、区。峨边花牛体躯中等。典型调查,成年公牛平均体重318.6公斤,母牛体重354.5公斤,阉牛340.4公斤。21月龄的阉牛,舍饲育肥90天,平均日增重605.8克。此花牛是由当地黄牛群体中分离出来的花牛个体,经彝族人民长期选育而成。
4.涪陵水牛。是川东稻区的主要役畜,属中国水牛沼泽型役用地方良种。产于涪陵、南川、武隆、丰都、垫江、綦江等县。分布在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永川等县。性情温驯,体型较小,体躯紧凑,行动灵活,善于在深脚泥田和丘陵梯田耕作。典型调查,成年公牛体重491.7公斤,体高128.1厘米,体长145.1厘米;成年母牛体重446.5公斤,体高125厘米,体长139.9厘米。涪陵水牛用摩拉牛公牛杂交,杂种一代有良好的生长优势。
5.德昌水牛。是我国亚热带高海拔地区役用水牛,属中国沼泽型中型地方良种。主产于德昌、西昌、冕宁、会理、米易等县。此水牛体躯魁伟。典型调查,成年公牛体重527.3公斤,体长136.8厘米,体高130.5厘米;成年母牛体重490公斤,体长133.8厘米,体高127.6厘米。成年牛的最大挽力平均为445.6公斤。
6.牦牛。分属于青藏高原型的麦洼牦牛和横断山脉高山型的九龙牦牛两种。
(1)麦洼牦牛。能适应高寒沼泽草地生活,是青藏高原型牦牛的地方良种之一。主产于阿坝州红原县瓦切、麦洼及若尔盖县包座一带,在阿坝、松潘、壤塘等县的高寒地区也有分布。据典型调查,成年公牛体重413.8公斤,体高126厘米,体长157.3厘米;成年母牛体重221.8公斤,体高106.2厘米,体长130.7厘米。麦洼阉牦牛善驮运和步履沼泽,长途驮运可达100公斤,日行7.5公里;用于耕地,“两牛抬杠”一天可耕熟地0.33公顷。
(2)九龙牦牛。体格硕大,产肉性能好,毛、绒产量高。主产于九龙县及康定县沙德区。数量有3万余头。邻近的木里、盐源、冕宁、石棉等县的高山草场均有分布。典型调查,成年公牛体重595.5公斤,体高137.5厘米,体长172.6厘米;成年母牛体重314.4公斤,体高116.6厘米,体长140.3厘米。常年草地放牧,不补饲,10月份屠宰。中等膘情的成年阉牦牛,宰前平均活重471.2公斤,屠宰率54.6%。母牛一般挤乳5个月(6-10月),平均产奶346.9公斤。
牦牛的杂交改良有长远历史。1941年开始引进培育的公牛与牦牛母牛杂交。50年代,引进荷兰、短角等良种公牛与牦牛杂交,但公牛不能在高原生存。70年代中期,引进公牛冷冻精液改良牦牛,黑白花×牦牛是较好的杂交组合。
7.藏羊。是四川省绵羊的重要品种资源。属粗毛羊中的一个地方原始品种,对高原恶劣气候环境和粗放的饲养管理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主产于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占全省绵羊总数的96.3%。其余分布在攀枝花、雅安、乐山、绵阳等地市境内。其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云贵高原北缘,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藏羊逐步发展形成为高原型、山谷型、山地型各具特点的类型。
(1) 高原型藏羊。产于甘孜、阿坝州北部牧区,体型大,身躯长。据典型调查,公羊体重51.2公斤,体长76.4厘米; 母羊体重43.7公斤,体长73.9厘米。羊毛色较杂,体躯白色的占48.3%,有花斑的占44.5%,全白占6.6%,全黑占0.6%。
(2) 山谷型藏羊。产于甘孜、阿坝州南部半农半牧区,体型小,躯体毛色白色占60.9%,花斑占17.1%,全白占3.2%,全黑占18.8%。
(3) 山地型藏羊。随分布地区不同,体形外貌有异。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山地半农半牧区。据典型调查,公羊体重高山地区52.7公斤,矮山地区36.1公斤; 母羊体重高山地区42.5公斤,矮山地区28.1公斤。毛色杂,以白色居多。
藏羊是四川西部地区数量大、分布广、适应高寒气候和极耐粗放饲养的地方原始品种。其毛主要用于编织地毯。但产毛量低,毛质差,急须改良。50年代和60年代,曾用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 70年代,朝半细毛方向发展。改良羊占绵羊总数的15.7%,其中半细毛改良羊占2.8%,产毛量提高2—4倍。在边新藏杂交组合中,获得48—50支的理想型半细毛改良羊羊群。
8. 四川铜羊。又名成都麻羊。是成都平原及附近丘陵区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其分布区集中在成都市牧马山及龙泉山一带,包括彭县北部、灌县北部和西部、崇庆县西北部、大邑和邛崃县的西部,以及汶川县西部。其中,成都地区铜羊数量占产区总数的60%,且体型较大,成年公、母羊体高分别为65.5和60.7厘米; 汶川铜羊体型较小,成年公、母羊体高分别为58.3和51.9厘米。成都地区的周岁母羊和阉羊,屠宰前体重可达25公斤以上; 汶川周岁母羊和阉羊,屠宰前体重为16—24公斤。
铜羊板皮,是四川路板皮品质最好的品种,不仅可作皮衣、皮鞋、皮包,还可作航空汽油滤油革。周岁阉羊鲜皮面积,可达5 000平方厘米以上。用铜羊板皮加工成的皮革,弹性良好,强度大,质地柔软。铜羊乳房发育良好,中等营养水平的可年产2—4胎。母羊平均一日产奶量为1.20公斤,泌乳期6—8个月。多年来,四川铜羊先后扩散到省内的达县、内江、宜宾、江津、西昌等9个地区,省外达到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广西、河南、河北、陕西、江西、贵州等省并出口越南。在各地进行纯种繁殖或与当地山羊杂交,表现良好。
9. 建昌黑山羊。是以凉山州会理县为中心产区的一个地方良种。主产区包括安宁河流域一带的会理、会东、米易县,数量超过40万只。其余在宁南、德昌、西昌、冕宁、盐边、昭觉、布拖、越西、喜德等县也有分布。此山羊被毛多为黑色,富于光泽,黑色羊占2/3,其余为白色、黄色和杂色。体型中等大小,少数羊被毛较长,约占总数的9%。典型调查,成年公羊平均体高57.7厘米,母羊56.0厘米; 周岁羊鲜皮面积平均5 000—6 400平方厘米。属云贵路山羊板皮。
10. 川东白山羊。是川东地区一个地方山羊品种。广泛分布于万县、涪陵、合川等地、县,总数超过100万只。是四川路山羊板皮的大宗产地。其中以万县地区数量最多。主产于巫山、奉节、云阳等县的体型小; 产于合川县的体型较大,但数量较少。此山羊产肉性能中等,据奉节县调查,屠宰2—6岁成年母羊,胴体重平均11.4公斤,净肉8.8公斤。白山羊板皮皮层紧密,光洁度好,柔韧而拉力强。在低山地区饲养,由于条件较佳,屠宰年龄小,板皮厚薄均匀,伤残少,品质好。在高山地区饲养的,屠宰年龄大,皮肤伤残多,质量差。农区一般采取圈养和拴牧结合,充分利用农副产物养羊,并提倡阉羊当年屠宰,以提高出栏率。大中城市和工矿区附近,可引进萨伦羊等乳用品种,与白山羊进行杂交,培育乳用品种。
11. 藏山羊。是产于川西北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一个古老地方品种,广泛分布在甘孜、阿坝两州。其中甘孜州的藏山羊,分布于纯牧区的约占40%、半农半牧区的占35%,农区的占25%。主要在德格、巴塘、康定、丹巴、雅江、新龙、色达、理塘、小金、金川、茂汶、理县、松潘、黑水等县,共有100万只。此山羊体型矮小。典型调查,成年公羊体高平均55.3厘米,母羊平均50.9厘米。被毛颜色较杂,除白色和黑色外,还有青色、褐色等。由于长期在低温下生活,为抗御寒冷,被毛形成两层,外层为长粗毛,内层生长较多的绒毛。产绒量据抽测,公羊平均127.6克,母羊平均117.3克。两州藏山羊年产绒近10万公斤。山羊绒是纺织高档原料,开发利用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