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消费结构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消费结构 (二)消费结构1.食品消费。1949—1978年的29年中,吃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河南农民,口粮不足一直是生活消费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河南农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以主食为主。副食品种单调,消费数量少。玉米、红薯、小麦、谷子、高粱、稻谷等是农家的主要口粮,年人均消费量一般在220公斤以下,最低的1960年仅125.5公斤。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食品支出52.9元,消费粮食222.8公斤,食油1.35公斤,肉类3.8公斤,蛋类0.7公斤。与1954年相比,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28.3公斤,植物油增加0.45公斤,肉类增加1.05公斤,蛋类增加0.1公斤。 表10-3-6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量 单位:公斤
2.衣着消费。1949年河南农民人均衣着支出2.67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7.1%。1958年人均衣着支出增加到6.9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0%。人均消费棉布3.78米,棉花0.61公斤,平均每百人购买卫生衫裤5件,胶鞋和球鞋16双,分别比1954年增长30%、3.7倍、1.5倍和3倍。 1959—1978年,农民衣着支出增长较慢。衣着消费仍以棉布为主,服装式样单调,颜色多为蓝、灰、黑、军绿色等。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衣着支出9.9元,消费棉布5.43米,棉花0.66公斤。 1979年后,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衣着状况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80年代中期,河南农民衣着已能够满足蔽体保暖的需要,开始注意衣着式样的新颖、美观和漂亮。棉布消费量逐渐减少,美观耐用的化纤布消费量快速增加。呢绒、绸缎等中高档衣料消费量明显增多。农民已开始注意衣着的搭配,购买球鞋、皮鞋的农民日渐增多。比较富裕的农民已不满足自制服装,转向购买成衣。多数农民实现了一季多衣,内外衣分开。1984年农民人均衣着支出27.7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2.6%。人均购买棉布2.92米(包括成衣折量,下同),化纤布2.78米,呢绒0.06米,绸缎0.22米,毛线及制品0.03公斤,皮鞋0.05双,胶鞋和球鞋0.32双。 1985—1995年,衣着消费趋向多样化、多彩化。服装布料从低档棉纺织品,开始向化纤布或混纺织品、甚至高档呢绒织品发展。农民在注重服装内在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同时,开始讲究外在观赏价值。夹克衫、西服、运动服、裙套装、中山装等各种款式的服装在农村都有一定的市场。购买服装的农民日渐增多。衣着消费中成衣比例明显提高,人均购买服装支出超过购买衣料的支出。1995年全省农民人均衣着支出79.65元(1990年口径)。其中,商品性支出占97.6%,自给性支出占2.4%。人均购买棉布0.37米,化纤布1.81米,毛线及毛线织品0.15公斤,针织衣裤0.22件,皮鞋0.18双。农民购买棉布、化纤布、呢绒和绸缎类的支出额中,布料部分所占比重已由1985年的68.3%下降为1995年的20%。成衣部分所占比重由31.7%上升为80%。人均购买服装数量比1985年增长98%。 3.住房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农村住房十分拥挤。几代同室、人畜共处的情况相当多。1949年11月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对42县123村10 000多户家庭调查,平均每户占有房屋3.81间,人均0.73间(包括生产用房在内)。农村房屋质量极差,大多数房屋是草房和草庵。据1950年对全省18县42村调查,农村房屋中,草房占56.8%,瓦房占30.8%,楼房占1.6%,窑洞占6.6%,草庵占4.2%。 1951—1954年,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部分农民开始建新房,并翻修旧房,把一些简易房舍改建成永久性房屋。据1954年调查,平均每户农民年末使用房屋4.73间,其中,住房3.84间,房屋质量也有所提高。农村房屋中,瓦房占32.4%,砖土平房占7.7%,草房占55.8%,窑洞占4.1%。 1955—1976年,农村房屋建设因陋就简,以修补为主,新建房屋数量少,且质量较差。多数年份平均每户使用房屋面积在3.7~4.2间,个别年份户均使用房屋不足3间。大多数房屋是土坯墙瓦房和草房,砖木结构房屋较少。1976年末户均使用房屋4.2间。之后,农村建房速度加快。1978年末,农民户均使用房屋4.69间。 1979—1984年,为农村房屋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房屋建设的重点是增加房屋面积。6年中,平均每户农民每年新建房屋间数均在0.31间以上,人均超过0.7平方米。新建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1984年农民家庭新建房屋中,砖木结构占73.1%,钢筋混凝土结构占6.4%,其他结构占20.5%。平均每户年末使用房屋5.5间,人均12.7平方米,其中住房11.6平方米。 1985—1989年,为建房高峰期。农村房屋建设的重点是:增加房屋面积,更新改造原有低质房屋,提高质量档次。5年中平均每人每年新建房屋面积在0.9~1.3平方米之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新建房屋面积增加最快的时期。新建房屋质量明显改善,1989年新建房屋中,砖木结构占74.7%,钢筋混凝土结构占22.0%,农村原有的土坯墙瓦房等劣质房屋大多数经过更新改造,房屋总体质量提高。1989年末,农民平均每户使用房屋5.96间,人均17.5平方米,其中住房15.5平方米。住房中,砖木结构占70.2%,钢筋混凝土结构占7.2%。与1984年相比,分别增加20.1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低档劣质房屋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由1984年的48.9%降到22.6%。1989年年末使用房屋每平方米价值40.05元,比1984年的24.15元,增长65.8%。 1990—1995年,农村房屋建设重点是提高质量,同时增加住房面积。6年中平均每人年内新建房屋面积保持0.7~1平方米。1995年,河南省平均每户农民年内新建房屋0.19间,人均0.7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占43.7%,钢筋混凝土结构占50.7%。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已成为农村房屋建设的主流。 随着农村新建房屋面积增加和质量提高,农民家庭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995年末,河南农民平均每户使用住房6.27间,人均1.39间,18.64平方米。比1981年的9.8平方米,增长90.2%。年末住房中,砖木结构房屋占68.6%,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占17.1%,土木结构等低质房屋占14.3%。与1981年相比,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所占比重增加44.8个百分点。 4.用品和家具。50年代,由于河南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极其有限,长期以来,用品消费中自给性比重很大。1957年平均每百户农民购买暖水瓶4个,手电筒3个,平均每人购买肥皂0.33块。农村平均每万人购买自行车3辆,缝纫机1架。60年代,农民家庭用品消费量与50年代中期相比,变化不大。70年代,农村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用品消费量逐渐增加,日用品消费量也不断增多。据抽样调查,1978年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年末拥有自行车23辆,缝纫机24架,收音机23台,钟17只,手表10只,电视机开始在农村出现。1978年农村平均每百万人购买电视机2台。新婚青年使用大衣柜者增多,肥皂、暖水瓶等日用品消费量增加。 1979—1984年, 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钟等用品成为农民家庭购买的热点。以电视机为代表的新一代家用电器,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开始步入农民家庭。1984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83辆,缝纫机53架,收音机80台,手表74只,钟26只。与1980年相比,分别增长1.3倍、0.8倍、1倍、3.6倍和0.7倍。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电视机2台,收录机0.7台,电风扇1台,洗衣机0.1台。在家具消费方面,大衣柜、写字台等新式家具受到欢迎。1984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大衣柜28个,写字台10张,沙发1个。 1985—1995年,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等在农村普及。农民把用品投资的重点转向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购买量成倍增长。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摩托车等高档用品逐步走进富裕的农民家庭。肥皂、洗衣粉等已成为农民家庭生活必备用品。1995年末,河南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45辆,缝纫机79架,手表108只,收音机50台,电视机73台,收录机21台,电风扇84台,洗衣机11台。与1984年相比,电视机拥有量增长35.5倍,收录机增长27.7倍,电风扇增长83倍,洗衣机增长112.6倍。1995年末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电冰箱2.2台,摩托车1.4辆,照相机、录像机、空调器、吸尘器等用品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老式家具逐渐被新式的大衣柜、沙发和写字台取代。1995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大衣柜85个,写字台78张,沙发58个。部分新婚青年用上了新潮的组合家具(表10-3-7)。 表10-3-7 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年末耐用物品拥有量
5.文化生活服务消费。河南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半自然经济状态,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水平很低。1954—1965年的10多年中,农民人均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多数年份仅1元左右。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一般在3%以下。农村的文娱活动主要是看戏、看电影、听广播、听说书,或组织一些民间的自娱自乐活动。到1979年,农民人均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仅3.81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4%。 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外交往增多,交通和邮电费等支出快速增加。一些乡镇和村庄建起了文化中心和影剧院,群众文娱活动日趋活跃。1987年农民人均文化生活服务支出16.24元,比1979年增长3.3倍,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为5.2%。文化生活服务支出额已超过燃料支出,改变了几十年来重视物质生活,忽视文化生活的状况。生活消费序列由1979年的吃、穿、用、住、烧、服务,变为吃、住、用、穿、服务、烧。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由末位提前一位。 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服务愈加方便,部分富裕的农民安上了住宅电话。1995年河南农民人均文化生活服务支出95.6元,比1979年增加91.8元,增长24.2倍,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0.3%。在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中,用于文化服务支出42.9元,占45%;用于生活服务支出52.7元,占55%。文化生活服务支出在生活消费序列中的位次已上升为第3位,仅次于吃和用,成为农民生活消费中第3项大的支出。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河南农民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的内涵发生的质的变化。 ☚ (一)消费水平及特点 第四节 农民负担 ☛ (二)消费结构 (二)消费结构农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消费比重下降,精神生活服务消费比重上升。“七五”时期农民物质消费所占比重达86.2%,精神生活仅占13.8%,到1995年物质生活比重下降到82.5%,精神生活上升到17.5%,比1990年高出3.7个百分点,表明农民的生活消费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趋向社会化。 ☚ (一)消费支出 (三)消费质量 ☛ (二)消费结构 (二)消费结构从1976年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17.58亿元中,各项支出所占的比重看,用于生产资料31.1%,用于食品41.5%,衣着7.9%,用品18.2%,其他1.3%。1976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74元,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是有限的,自给率还是比较高的。 表9-2-5 农民人均消费量比
2.穿。不单为御寒, 追求时尚, 讲究款式、质量, 已成为当代农民衣着的一种新的趋势。从衣料的质量到成衣的款式都起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民常穿的自己纺织的粗布衣料己很难看到, 现在从穿着上已经很难区分城市居民和农民。农民的衣着消费也讲究时髦、舒适, 棉布的消费量从逐年减少到略有增加, 就说明了这一点。1980年, 人均消费棉布3.82米,1990年1.23米, 1993—1995年下降到0.6米, 随着市场棉织料服饰的流行, 1996年上升为0.95米。化纤织物的消费上升过一个时期, 1985年后也开始下降。呢绒丝绸的消费量也是上升过一段时期后又有下降,1996年人均消费呢绒、丝绸为0.16米、0.04米, 比1990年分别减少0.13米和0.03米。成衣的购买量也不断上升, 农民的衣着越来越跟随潮流, 穿要新潮己是一种服饰的追求。穿的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由1990年的8.5%, 上升到1996年的15%。 3.用。从单纯的实用型向高档、便捷、舒适型发展。1996年, 用于购买用品及其他服务消费人均年支出为1141元, 比上年增长29.2%。其中购置家庭设施支出增长27.8%, 医疗保险支出增长48.5%, 交通通讯设备支出增长25.6%, 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增长35.5%。1996年, 用品及其他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9.5%, 比1990年的17.4%上升12.1个百分点。 1996年, 农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黑白电视机72台, 彩色电视机53台, 洗衣机67台, 录放像机11台, 轻骑或摩托车33辆, 电冰箱65台, 空调机3台, 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与1990年相比, 黑白电视机增51.8台, 彩色电视机增46.1台,洗衣机增54.7台, 录放像机增3.7台, 轻骑或摩托车增32.8辆, 电冰箱增57.2台, 空调机在1990年统计时还没有设指标。从农户耐用商品拥有量的增加和变化可以看到: ❶家庭设备高档化, 实用化, 方便化趋势日益明显。如空调、热水器、全自动洗衣机、摩托车、VCD机、液化气、微波炉、电饭锅等都越来越多。 ❷以电话为主, 大哥大、BP机、电脑等信息通信设备不断进入农民家庭, 到1996年底, 沪郊电话村突破1000个, 占总村数的1/3以上。 ❸小汽车走进普通农户家庭。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上海调查点500户农户调查数据显示, 1996年农户家庭拥有小汽车13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升很快,但同时反映出文化投入不足,比如计算机用户,500户农户拥有量为零。1997年500户农户文化服务的支出50.2万元,户均1 003元,比1995年上升41.2%,但其中34.8%是因为学杂费的上升而上升,如扣除学杂费上升的因素,用于文化服务的支出实际增长6.4%。文化生活费用在整个生活消费支出中增长显得十分微弱。 4.住。居住面积扩大,房内装饰讲究,近年来农民住房开始向集镇集中,也有农民到县城购房。从1980—1996年期间,农民的生活用房面积增长1.7倍,生活用房由1980年的3.2间扩大到5.65间。见表9-2-6。 表9-2-6 农民住房情况表
1980—1993年农村出现了“造房热”。初始,由于农民经济实力还不充裕,又急于改善简陋的住房条件,当时建房造价普遍较低,而且质量要求也不高,1980年住房每平方米造价仅40元,到1985年每平方米造价72元,1990年每平方米造价171元,到1996年每平方米的造价为1 120元。1996年,人均用于居住支出776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购买建筑材料支出337元,增长33.1%;购买商品房支出324元,与上年持平。户均拥有房产3.8万元。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视野不断开阔,对所建房屋的式样及房屋内部装饰也讲究起来,原来建造的一般平房,有的改建成楼房,从二层翻建成三层,造型有的仿古,有的仿洋。室内装潢有铺地板,贴墙布,有的还安装了卫生设备。农民住房条件的巨大变化,直观地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6年上海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集中”的构想,即农田向种田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乡村的住房,纷纷在集镇购房。据上海农村固定观察点统计资料反映,金山县欢兴村1996年百户农户住房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0%,比1995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八五”期末,全村99%以上的农户将平房翻建成楼房,随着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思想观念又有了新的变化,向往城市化的生活。欢兴村已有47户农户住进了村规划小区,11户农户住进了镇规划小区,居住总面积达13 64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7平方米,至1997年全村将有20%的农户住进村、镇规划小区。 5.文化娱乐教育。农民的文化娱乐消费,主要是发展家庭文化娱乐用品和子女教育。80年代农村社会公共文化娱乐设施虽有较大的发展,但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1983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非商品支出仅2.85元,到1990年增长到13.19元。农民体验到,加快家庭文化娱乐用品的投资,是改善自己文化娱乐生活最直接简便、迅速有效的办法。改革开放使农民的视野开阔,消费观念也有了变化,农民家庭非商品性支出也开始明显上升,到1996年,农民人均非商品性支出为308元,其中文化娱乐教育费用200元(包括物价上涨因素),农民家庭比较注重子女培养,在非商品支出中子女的教育费占大部分。上海农村固定观察点1996年500户农户非商品性支出中子女教育费占70%以上,增幅在43%,而用于其他文化支出的上升6.4%。1997年500户农户文化服务的支出50.2万元,户均1003元,比1995年上升41.2%,但其中34.8%是因为学杂费的上升而上升,如扣除学杂费上升的因素,用于文化服务的支出实际增长6.4%。 6.医疗保健。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郊区只有近郊的几个镇(江湾、吴淞、高桥、杨思、洋泾、大场)设有卫生所,其他广大农村地区只有个体开业医生。1950年开始,在农村建立起一批联合诊所。1958年,完成私立医院改造,部分市级医院下放到县,建立了县级医院,到1966年,有县级医院18所,床位4158张,卫技人员4062人。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和发展,为农民的健康提供物质保障,1992年,农村98%的村有农民自己的合作医疗,到1996年,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5.7%,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263.64万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医疗保健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1992年,郊县9个县设有综合性医院21所、传染病医院6所、中医医院6所,还有精神病院、结核病防治所等医疗机构。到1996年,郊县县级卫生机构1743个,比1990年144个增11倍。农民的医疗保健费用也逐年上升,1983年,农民每人每年医疗费的支出为2.07元,1985年增加到3.18元,1990年增加到11.53元,1996年已经上升到108元, 其中有医药费用上涨的因素,但总体水平是呈上升趋势。见表9-2-7。 表9-2-7 农民医疗文娱支出情况
7.家庭储蓄。80年代初, 上海郊区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一年的收入除了安排最基本的衣、食、行开支外, 多数农民几乎没有多余的钱存入银行。1990年末, 上海郊区储蓄余额29.11亿元, 比1980增长10.4倍, 平均每年增长27.5%。1996年, 储蓄存款达到145.4亿元, 比1990年增长4倍。 农户存款日益增多, 家庭积余厚实。1997年,500户农民家庭年末存款余额为524.2万元, 比1995年的283.3万元, 净增241万元, 增长85%, 户均增加4 820元, 年末手存现金221.7万元, 比1995年增长28.6%。各类投资也大幅度上升,1997年投资债券20 350元, 比1995年增长41.8%, 股票投资142 000元, 比1995年42 965元, 增长230%。以上数据表明, 农民富裕的程度近年来不断提高, 家底日益厚实, 金融意识也越来越强。但是农民的资金投向主要还是银行存款。尽管投资股票和其他的方面的资金上升很快, 但从绝对额看比重很小。 ☚ (一) 消费水平 第三节 农村社会福利保障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