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河道整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河道整治

(二) 河道整治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主要对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
1.永定河整治。永定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严重的河流,是全国四大重点防洪江河之一。从金代到新中国成立的834年间,永定河就有81次决口,9次改道。清代在下游修建堤防以后的250多年中,决口、漫溢总计达78次,平均不到4年就发生一次洪灾。1917年和1939年,永定河洪水和大清河洪水同时发生,决堤多处,大片土地受淹,洪水侵入天津市区,京津间交通断绝,海河航道淤塞,损失之巨,难以计数。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开展永定河的根治工作。1949年11月拟定了《整治永定河及流域开发计划草案》,总的原则是:上游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和淤灌工程,中游修筑水库拦洪蓄水发电,下游整治堤防、疏浚河道、发展灌溉。永定河整治这里是指下游堤防和河道整治及分洪工程建设。
下游堤防及河道整治。永定河下游是指三家店以下的河段。该河段因泥沙淤积,成为半地上或地上河,背水地面低于滩地数米不等,防洪措施多以堤束水。新中国成立时,卢沟桥以上左岸石堤,年久失修,质量很差;卢沟桥以下两岸为沙土堤,堤身单薄,凡没有滩地保护的堤段,均为险工处所。卢沟桥以上左堤是保卫首都安全渡汛的重要防线。从60年代后期开始,分七次对石堤进行加固。到1984年,该河段左岸石堤加固完成,达到最大可能洪水16000立方米每秒的设防标准。1992年采取综合开发整治的方式对卢沟桥以上15公里的河道进行了整治,使右堤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腾出滩地400公顷。卢沟桥以下河段经过多年治理,对左右两岸土堤险工段陆续作了砌石护岸工程,修建了150余处丁坝、顺坝,束窄了河道,固定了流势。设计标准是通过25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分洪工程。为确保永定河左岸的安全,当永定河洪水流量超过2 500立方米每秒时,必须在右岸分洪,先是在右岸建溢流堰,后改建为小清河分洪坝、闸。分洪的要求:
❶在一定的洪峰条件下,既能保证卢沟桥下泄流量不超过2 500立方米每秒的规定,又要保证上游水位不漫溢左堤;
❷向小清河分泄的洪量,不能使下游造成重大的损失。1985年初开工修建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该工程包括新建永定河拦河闸、改建小清河分洪闸、扩建大宁水库为缓洪区,于1987年完成,为永定河分洪的控制运用奠定了基础。
2.潮白河整治。潮白河干流自密云县河槽村起,流经怀柔县、顺义县,由通县牛牧屯出境,长约81公里,流域面积19 354平方公里。潮白河干流段河床土质,顺义县城以上多为砂砾石,以下为细砂与沙土,易被冲刷,河槽极不稳定。顺义县至通县河段,历史上曾筑有土堤,堤距宽窄不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土堤大部被毁,沿河有险工多处,水患严重。1949年7月,潮白河水大涨,苏庄水文站洪峰流量达5470立方米每秒,密云、怀柔、顺义、通县均遭水害。顺义、通县河道决口漫溢,许多村庄被淹,洼地积水深达4米,潮白河与北运河汇成一片,受灾土地9.33余万公顷。
潮白河干流的整治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在1974年以前,主要是在顺义县、通县河段,修建了一些挑流坝、护坡等除险、加固工程,减轻洪水威胁。第二阶段是在1975—1989年,自顺义县河南村至通县大沙务的河段,右堤全线修复,进行加高培厚并适当裁弯取直,复堤总长度48.26公里,堤顶宽8米,堤顶高程按50年一遇洪水位加超高1.5米,还在顺义县向阳村附近的河道上,修建一座拦河闸——向阳闸,该闸共23孔,总宽259.6米,平板闸门高3.5米,一次最大蓄水量423万立方米,相应水面4.6平方公里。第三阶段是在1991—1993年,根据北京市政府批准的“统一规划,开发利用治理潮白河”的方案,对包括潮河、白河、怀河支流及潮白河干流进行治理。在潮白河干流上,河槽村至通县白庙长约55公里的河段为治理范围,按50年一遇的洪水筑堤修路,右堤比左堤高出1米,堤顶作沥表路面,并按照规划,在向阳闸下建4座拦河橡胶坝。到1995年,除九王庄坝外,已建成河南村坝、苏庄坝和兴各庄坝3座拦河橡胶坝,使潮白河干流河床形成了宽阔的水面,既美化了生态环境,为开展旅游创造条件,也因拦蓄河道基流回补地下水,缓解了水资源日益紧缺的矛盾。
3.北运河整治。北运河(含温榆河,以下同),发源于北京市境内的燕山南麓,流经昌平、朝阳、顺义、通县等区县,在通县牛牧屯出境,长120.5公里,流域面积4423平方公里。通县北关闸以上为温榆河,长63.5公里,以下为北运河,主河道长39公里。北运河是北京市境内一条重要的行洪、排涝的河道。历史上由于河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行水不畅,洪涝灾害严重。据史料记载,自1470年至新中国成立,曾发生重大洪涝灾害50次。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地整治工作。
(1)河道疏挖筑堤。1970—1971年,对温榆河进行了疏挖与筑堤。上自沙河闸下至北关闸,原河长63.5公里经裁弯取直缩短为46.4公里,全面进行了疏挖,按10年一遇排涝洪水标准设计,出口断面流量938立方米每秒。上自蔺沟河下至北关闸的河段,两岸构筑新堤,按50年一遇洪水位加超高1米确定堤高,堤距300米,筑堤总长度66公里。这次温榆河的整治,共动土方量1 710万立方米。1972年起治理北运河干流段,自通县北关闸至桥上村上39公里的河段进行河槽疏挖,同时,对破坏严重小圣庙附近右堤进行了改线修筑。疏挖标准按10年一遇洪水510~994立方米每秒流量作为除涝标准,20年一遇洪水850~1 322立方米每秒流量作为防洪设计标准,50年一遇洪水1 155~1 815立方米每秒流量作为防洪校核标准。这次疏挖治理於1974年汛前完成,共动土方794万立方米。1977年,结合京津公路扩建,对北运河干流的梁各庄至石槽村河段11.7公里的右堤,进行了复堤加固并砌筑浆砌石墙,此后至1988年又先后进行了北关闸至梁各庄、东寺庄至小屯长17.7公里的复堤及辅筑路面,大甘棠村西的1 023米左堤加固和东关左堤西移等工程。
(2)河道建闸。结合河道筑堤,在河道先后修建了沙河闸、北关闸、榆林庄闸、杨洼闸、辛堡闸、鲁疃闸等大中型拦河闸8座及运潮减河分洪闸1座,形成梯级开发,在满足防洪除涝的前提下,蓄水灌溉,总蓄水能力达3 237万立方米。
(3)运潮减河工程。为了减轻北运河干流的洪水压力,使温榆河的洪水就近排入潮白河,1962年开挖了运潮减河。该河由通县东关起,向东经王家场、古城、招里、东堡村入潮白河,全长11.5公里,分洪设计流量500立方米每秒。1987—1988年,再次疏挖并筑堤,进一步提高分洪能力,20年一遇分洪水流量为600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分洪水流量为900立方米每秒。

☚ (一) 水库建设   (三) 引水工程建设 ☛
0000138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