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水稻良种引进
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在全国率先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水稻良种选育工作。1920年,该校农业专修科并入东南大学成立农科,裴义理、芮思娄先后担任科长,终于育成东莞白和江宁洋籼两个优良纯系,这是我国运用近代科学方法育成的第一批水稻良种。
1925年以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作物育种家海斯博士及世界著名生物统计专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韦适博士等先后数度来华讲学、任职、传授作物育种方法。江苏稻作育种工作者周拾禄、赵连芳亦先后学成回国,传播育种知识,开展育种研究,稻作育种事业得到逐步展开。
50—60年代,从日本引进一批中晚粳品种,经过鉴定在生产上推广的有农垦57、农垦46、农垦58等,并从意大利引进的巴利拉(Balilla)中选育出桂花黄,这对提高产量、质量,推动系统选育起了很好的作用。以引进的品种作材料,系统选育出昆农8号、双丰1号、武农早等新品种。
70年代,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IR8、IR24、IR26、IR661、IR691等中籼品种,有的通过鉴定直接推广应用,有的转育成杂交稻恢复系,如珍汕97A×IR261,组合名为汕优2号。
80年代,加强了优质稻米和抗病虫害的稻种引进。从日本引进的中国91试种成功,同时加强对国外引进的资源进行抗虫性的鉴定和筛选。1979—1986年,从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非洲、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引进的1 420份品种中,筛选出高抗褐稻虱的品种有48个,中抗耐虫的品种15个。这些抗虫性资源大部分是籼型。近年来,育种工作者采用籼粳杂交方法将籼稻抗虫基因导入粳型亲本,已培育出一批抗虫品系。扬州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从斯里兰卡引进的高抗白叶枯病的BG90—2中选育出扬稻1号、扬稻3号,南京农科所从中选育出金陵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