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田灌溉工程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 黑龙江省的水田灌溉工程建设, 是由种植水稻逐渐发展起来的, 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
❶1950—1955年恢复阶段。新建灌区36处, 水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6.93万公顷;
❷1956—1963年水田灌溉大起大落阶段。在农村合作化运动和 “大跃进”期间, 盲目乱上大灌区、大水库、大运河, 行政命令种水田, 妄图几年实现水利化。1958年水田实际灌溉面积达31.93万公顷。由于工程不配套, 水源得不到保证, 稻作技术水平低, 1963年回落到15.06万公顷, 基本上退到1954年前的水平;
❸1964—1973年10年徘徊阶段。在此期间, 全省大搞防洪除涝。灌溉工程主要是大起大落之后维修配套巩固提高, 实际灌溉面积在14.5万~17.3万公顷左右徘徊;
❹1974—1982年恢复发展阶段。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灌区整顿配套, 水源保证率有所提高, 灌溉效益稳步增长, 到1982年实灌面积达到33.7万公顷, 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❺1983—1995年水田大发展阶段。实灌水田面积由1982年33.7万公顷, 增加到1995年的118.7万公顷, 13年新增85.1万公顷, 平均每年增长6.5万公顷。总结水田灌溉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按科学规律办事, 在技术上有6大突破:
❶灌区工程配套大突破。对现有灌区进行设计复查, 重新调整用水方向, 为工程建设打下基础。13年来灌区配套20多处, 整修改建灌区渠首拦河坝100多座, 配套各类建筑物4万多个, 使长期不受益的现有灌区通过整顿配套发挥了效益, 大多数现有灌区达到和超过设计效益。
❷井灌水稻技术大突破。70年代初, 三棵树、六三农场和富密灌区开始打补水井, 补充地表水源。此后每年都打一些水田抗旱补水井, 但是全部井灌水田仍然是禁区。从1982年尚志会议后, 突破了机电井只能灌旱田不准灌水田的框框, 放手让农民按当地条件和科学指导打井种水稻, 由机电大井发展到机电小井组合井,农民自建自管自用, 当年打井, 当年受益, 当年还本, 当年脱贫。农民尝到甜头, 形成了以 “打井种稻、改造洼地”为特点的水田灌溉新高潮。13年来, 国家投资补助群众打井1.5亿元, 贴息贷款2亿元, 打井11.9万眼, 新增井灌水田35.7万公顷。1991—1995年,黑龙江省以西部24个干旱县 (市) 为重点, 积极推广普及坐水点灌技术, 扩大小麦、菜田和经济作物的旱灌面积,5年累计改造灌区渠首50多座, 修建各种构造物4万多个, 新打各类抗旱水源井1.95万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5万公顷, 坐水点灌能力由1990年的114.5万公顷, 提高到200万公顷。
❸盐碱地种稻洗盐大突破。黑龙江省有苏打盐碱地46.7万公顷, 种旱田盐碱程度加重, 盐碱面积迅速扩大。在学习研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5个盐碱种稻试验站, 科学试验和群众性推广相结合, 解决了平整土地、系统排水、合理灌水冲洗、旱育壮秧和多施有机肥等技术难关, 取得了洗盐改良盐碱地和水稻高产稳产的显著效果。盐碱地种稻面积发展到6.7万公顷。
❹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大突破。方正县科委、水利、农业部门和日本农民藤源长作先生相配合, 共同引进研制了旱育稀植新技术, 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为黑龙江水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项新技术实行旱地育苗、稀植插秧、浅水灌溉、施用农肥、药剂除草等科学措施, 保证水稻成熟早、产量高, 使全省水稻公顷量由过去3 750~4 500公斤提高到6000~7 500公斤, 最高达到11 250公斤。
❺节水型灌溉技术大突破。全省30个水田试验站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出:浅—晒—浅、浅—晒—浅—湿等节水型灌溉经验, 节约用水30%, 提高产量10%, 降低用水成本30%,每年可省水15亿~20亿立方米, 为缓解春季江河枯水水田渴水起到了很大作用。
❻水利经济全面起动。1991—1995年, 全省水利经济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已从单一的水利综合经营, 扩展到城乡供水、水电开发、渔业生产、水利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水利外向型经济等多项领域。经营项目和品种越来越多, 经济效益指标逐年提高。到1995年底, 全省已创办各类经济服务实体893个, 经营项目1 200个, 年创水利经济总产值15亿元, 实现利税1.2亿元。“八五”期间仅水利综合经营一项总收入即达26亿多元, 实现利税3亿元, 分别比“七五”期间增长353%和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