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水土保持治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水土保持治理

(二)水土保持治理

历史上,山区群众曾自发与干旱和水土流失做斗争,虽成效不大,但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例如:修梯田、引洪漫地、沟坝地以及歇地保墒、打水窖、修涝池、塘坝等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水土保持工作逐步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1949—1956年。从农民一家一户零星修地埂,打水窖、涝池发展到农业合作组织集体组织修池塘、发展小型水利和保持水土田间工程,规模较小。
(2)1957—1972年。在全国第一、二、三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推动下,贯彻执行“统一规划、综合发展、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的方针,山区各地县水土保持机构相继成立。1956年,西海固自治州成立了水土保持站,各县也设立了水保林业站。1959年,在海原县西沿、同心县姜家湾、盐池县麻黄山设立了3个水保试验站,在固原地区建立了以水土保持为主要任务的林建三师。这一阶段,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综合治理工作,出现了第一次水土保持高潮,全自治区共设立了700多个治理点,出现了91个治山治水的先进典型。如隆德县的八里铺、大红山、审林北山、凤岭花果山,海原县的牌楼山、西沿、周套,固原县交岔乡美人山,西吉县的林园北山、东风梁、同心县的汪家塬、套套门,盐池县的何新庄等一批植树造林、修田打坝建设洪漫地的典型。但由于在1960年开始的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对已治理的地方未能坚持管护发展,大部分中断或毁弃,到三年调整时期仅保存91处。
1964年,“农业学大寨”运动兴起,山区各县普遍开始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体的水土保持治理。海原县以修建坝地为主,出现了以蒿川公社周套大队为代表的闸沟打坝、用洪用沙典型;固原县以西坪梁、交岔、王洼、四营等为重点,将建设水平梯田,结合造林作为主要治理措施;西吉县以园林北山、东风梁造林为重点设立了苏堡北山、什字北山、城关凤凰山、兴坪北山、红跃乱山庄、公易南山、平峰梁等治理点; 同心县出现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粮食丰收的五团北生产大队等,这些典型代表了南部山区水土保持的总形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除麻黄山试验站外,其他水土保持机构全部撤销,人员解散,已取得成果也未能巩固发展。总的来看,1957—1972年,山区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共建起中、小型水库50多座;总库容近5亿立方米,对调洪蓄水、灌溉防洪、保持水土起了积极作用。据统计,截止1972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 053.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梯田2.29万公顷、洪漫地2. 22万公顷、造林4.23万公顷、种草1. 37万公顷,其他20.42万公顷。
(3)1973—1978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土为主,土水林综合治理的方针,把农田建设做为中心措施,同时加强了造林种草。1972年,自治区水利局在固原组建了清水河治理办公室,对清水河、葫芦河、泾河三大流域制定了治理规划,1973年在固原召开了全自治区水土保持现场会议,参观交流了西吉平峰公社修水平梯田、新营乡打井发展灌溉、海原县周套建设沟坝地、中卫香山钻洞子队引洪漫地、同心县汪家塬修梯田、王团乡前进大队建设农田防风林带等典型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农田建设的发展。到1977年底,全自治区治理面积为4 640平方公里。山区梯田、洪漫坝地总数达7.33万公顷,5年净增2.81万公顷,年均5 620公顷。但此阶段主要围绕“以粮为纲”这个总方针开展工作,带来了盲目开荒、毁林毁草、边治理边破坏等问题,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4)1978—1993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对水土保持工作逐渐重视,全自治区水土保持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共自治区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山区建设做为振兴宁夏的重要内容,多次邀请自治区内专家、学者赴山区考察论证,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制定了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战略,使水土保持工作逐步纳入了山区各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82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后,自治区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利厅恢复了水土保持处并建立了水土保持工作站,固原、银南地区和山区8县也陆续成立了水土保持机构,部分有山区治理任务的县也建立了相应机构或有专人负责水土保持工作,并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三个副区恢复和建立了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展水土保持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工作,1983—1985年自治区由水土保持部门牵头,组织农、林、牧、乡企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全自治区水土保持专项规划,严重流失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规划。1990年又进行了水土保持十年(1991—2000年)规划,并于1992年对国家重点治理的多沙粗沙区进行了水土保持专项规划。
在水土保持防治工作中,有关部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续、综合治理,按5年左右为一期,逐条规划,分期实施,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1993年,全自治区共开展治理小流域192条,流域面积2 507平方公里,完成治理面积789平方公里。中央科研单位及北京林业大学、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兰州沙漠研究所、黄河中游局和自治区内科研单位及院校开展的黄家二岔、上黄、沙边子、四墩子、陶庄等科学试验点,毛家沟、八岔梁、党家水、灰条沟、赵木湾等试点流域均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些试点区(流域)目前人均基本农田达2—5亩,粮食500—1 000公斤,年纯收入400—800元。通过小流域治理,已在山区各类型地区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区,如彭阳县高建堡、窖子掌,固原县蔡川、黑马圈,泾源县胜利、羊槽,隆德县打食沟、短岔,西吉县小甘井、碱滩,海原县园河,同心县梁家川,盐池县八岔梁,中卫县党家水等小流域,都具有该地区的代表性,为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出成功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宁夏水土保持工作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理面积相当于前30年的2倍。截至1995年,全自治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82万公顷,占全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的22.5%(南部山区8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 52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其中修建各类基本农田(水平梯田、坝地、小片水地)共28.7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35.52万公顷,其中经济林3.44万公顷,种草23.32万公顷,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63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202.4平方公里,总库容14 649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8 630万立方米,淤地987公顷,各类小型水保工程(塘坝、谷坊、水窖、沟头防护、淤地坝)13万座,这些工程发挥了蓄水、滞洪、拦泥、解决人畜饮水、方便交通、保护洪漫坝系和调节地下水等综合效益。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了山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但是全自治区还有78%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治理,任务还非常艰巨。

☚ (一)水土流失类型及区划   六、农村人畜饮水 ☛
0002848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