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利建设历程
1949年以前,全省农田灌溉引水工程主要是都江堰和一些较小渠堰,蓄水工程只是些容量微小的池塘河堰,没有一处符合标准的水库;提水工程除了大量结构简单的水力筒车外,只有几座30年代开始试办的机械提水站和水轮泵站。1949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只有57.8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2%。都江堰灌区的范围仅12个县,灌溉面积只有18.67万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在3年经济恢复时期,着重利用已有的小型工程,加以维修和改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四川水利建设起步阶段,水利建设由重点除害转为全面兴利,由整治原有工程转为兴修永久性工程,由局部恢复转为总体规划发展,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灌区。都江堰闸坝改建和人民渠工程、东风渠工程、西河引灌工程、牧马山引水工程等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都是在这期间开工的。“大跃进”时期,群众性水利建设达到高潮,各类塘堰等小型水利工程纷纷开工建设,并有126处中型水利工程(其中有99座水库)也开始动工修建。但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指标,工程遍地开花,忽视质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浪费。1963年起全省小水电有了较大发展,同时大修石河堰,以保证提灌水源,这期间由于过分强调提水的重要性,对蓄引水工程建设有所忽视,造成了一定不良后果。10年动乱中,水利建设事业遭受挫折, 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中断, 除兴修一些小型工程外, 60年代末期开工修建了玉溪河引水工程, 70年代兴修了一批骨干水利工程, 包括一批中型水库和3座大型水库。1977—1979年,全省连续3年大旱,为解决早地灌溉问题,采取了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发展喷灌,但因缺乏水源配套措施,造成了失误。
进入80年代,四川省水利事业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水利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实行“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指导方针,改革管理体制,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工程建设做到因地制宜,尊重科学,坚持基建程序,推行投资包干制、招标承包制和一系列责任制,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注意以法治水,正式颁布了《四川省水利管理试行条例》、《关于积极发展四川小水电的若干规定》、《四川省水产管理暂行条例》等30多种水利法规。并加强了各类人才的培训,水利队伍的人员素质有所提高。水利建设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近10年来,发展了一批大中型工程,包括省内最大的径流水库——升钟水库和人民渠七期工程的囤蓄水库——三台鲁班水库等,相继建成。
1989年冬至1990年春,全省出动上千万劳动大军,全面掀起以修复水毁工程为重点和以现有水利工程的完善、配套、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冬修春修高潮。同时展开了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一期工程——嘉陵江中下游、金沙江下游、三峡库区三大片35县以小流域和水库集雨区为主要内容的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并在水资源贫乏的边远山区大力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开展都江堰灌区改建扩建、升钟水库灌区配套、武都引水工程主体工程建设等。从1989年10月到1990年6月底止,全省完成各类水利工程的维修、整治、建设共74.8万多处,维修淘淤渠道22.58万条,修建人畜饮水工程7.87万处,修建机电排灌1.7万多处。全省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积累工达到5.36亿个,完成土石方3.67亿立方米,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1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4.9万公顷,恢复和改善灌面51.4万公顷,438万余人和368万多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得到改善、解决;三大片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任务完成16.8万公顷,超计划6.5%;完成小型水利水深工程30.8万余处,修沿山沟、排洪沟、水平沟渠、堤共7 370公里,蓄引水量433.7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