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林业技术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林业技术研究

(二)林业技术研究

河南省的林业技术研究工作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1949—1965年的起步阶段、1966—1976年的缓慢发展阶段,1977—1985年的调整提高阶段,1986—1995年的稳步发展4个阶段。现已基本形成了学科多、门类全、机构配套,研究开发能力较强,具有河南特色的林业技术研究体系。经过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全省林业技术研究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在主要用材树种、经济树种的良种选育与丰产栽培、平原绿化与农用林业、山区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产品加工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78年起已取得各类成果487项,不少成果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从50年代开始,随着豫东沙荒治理和平原绿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为生产提供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平原绿化的发展,使河南省平原绿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开始于60年代的泡桐科研工作,带动了全省泡桐生产的腾飞,使之成为河南省林业生产的一大优势;大批杨树新品种的引种选育成功,推动了全省杨树品种更新换代和迅速发展,使河南省成为全国最大的杨树生产基地之一;日本落叶松、火炬松、湿地松、水杉等引种与推广,成了豫西、豫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板栗、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树种通过良种选育,综合丰产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使全省经济林产量翻了一番。
1.林木良种繁育。
(1) 林木引种。1950—1995年,河南省成功地从国外、省外引进许多优良树种,其引种树种有:
欧美杨无性系。沙兰杨、意杨214于1954年由中国林业部科学研究院引入豫东睢杞林场、洛宁县和南阳地区进行试验,70年代推广各地,1982年7月在洛阳通过鉴定。1978年河南省从江苏引进72、69、63、45等欧美杨新品种,1983年通过鉴定。近年来又引种推广中林46、28、379、424,同时还开展对W-46等11个北方型杨树的引种栽培试验。
日本落叶松。原产日本富士山,本世纪初引进山东,1960年省林业厅自朝鲜引进种子,在卢氏县淇河林场试种,后在卢氏、栾川、嵩县、西峡、灵宝等地进行推广。在海拔900米以上,土层深厚的山腹、山谷生长良好,25年生最大单株树高28.7米,胸径39.8厘米,立木材积1.5立方米,生长速度超过原产地,现已建成部省合建的良种基地和采种基地。
火炬松、湿地松。原产美国东南部,20世纪30—40年代引入我国,1972年河南省从美国乔治亚洲引进上述两松种子,在新县林场试种,1974年鸡公山林场等单位相继进口种子育苗造林。1980年后已在信阳、南阳、驻马店等地区大面积推广,湿地松定植5年后有生长衰退趋势,在浅山丘陵地区可适当发展。
水杉。1954年郑州市引种100株,1961年鸡公山林场引种造林成功,1970年后河南省一些城镇引作观赏树种。据鸡公山林场调查,14年生的水杉高15米,胸径18.5厘米,单株立木材积0.1800立方米。
池杉、落羽杉。原产北美洲,1921年引入鸡公山林场,1950年后郑州等城市有种植,1970年后在信阳、驻马店等地区大面积推广,其中池杉已成为稻林间作的优良树种。
柳杉。1960年鸡公山林场从江西庐山引种日本柳杉和中国柳杉。后在信阳等地区推广为四旁绿化和荒山造林树种。
刺槐。原产北美洲阿帕拉契亚山和奥萨克山。1877年自日本引入中国,1950年河南自山东购刺槐苗2万株。1941年,农商部分配给河南刺槐种子6.5万公斤,许多县苗圃相继培育刺槐苗木,60年代遍布全省,大量用于沙漠和浅山丘陵区造林。
美杨。产于意大利,1919年引入河南,50年代大面积推广,60年代渐被淘汰,此后常用作杨树杂交育种材料。
加杨。1955年睢杞林场从山东引进河南,用于沙荒造林取代美杨,后又推广全省用作四旁植树,有早期落叶现象。70年代被淘汰。
悬铃木。原产欧洲和亚洲西部,1923年,引入郑州陇海花园,1953年又自南京引入郑州,作为街道绿化主要树种。60年代先后普及到洛阳、开封、南阳及全省各城镇。河南多为二球悬铃木。
火炬树。原产北美。1959年北京植物园从国外引入。1975年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试验林场和洛阳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由北京植物园引进种子育苗栽植,1979年开始结果,10年生高6米,胸径20厘米,1980年后郑州、新乡、洛阳、安阳、商丘等地均有栽植。
新疆核桃。1963—1969年省林业厅种苗工作站从新疆购进种子3万余公斤,品种有早实、大果、薄壳、丰产、木马、阿克苏等。
雪松。原产喜玛拉雅山,1957年郑州市苗圃从林业部领到雪松种子250克并繁殖。80年代成为全省城市绿化主要树种之一。
黑松。1949年郑州铁路局鸡公山林场引种日本黑松。1960—1970年从山东、安徽购进种子1万公斤。
近年来,河南省开展了铅笔柏、藏柏、龙柏等32种柏树引种,不少柏树生长很好,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洛宁吕村林场开展了美国黑核桃、长山黑核桃引种工作,目前生长良好。
(2) 林木选优。优树是指相同的树种(类型),相同的年龄,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采取相同的栽培技术,个别单株表现出超群出众的生长优势和特殊良好的遗传性状,这样的单株叫做优树。优树是林业建设的宝贵资源,是树木遗传基因库的重要资料。
河南省从1993年开始选优,初选优树约10万株,1980年开始复选,经省地联合复选的优树为2 260株,其中用材林1 756株,经济林树种504株,有的优树生长量远远超过了省定优树的最低标准。河南省复选优树统计见表5-1-1。

表5-1-1 1993—1995年河南省复选优树统计

树种株数树种株数树种株数
毛白杨
泡 桐
白 榆
刺 槐
油 松
马尾松
杉 木
楸 树
欧美杨
臭 椿
164
198
107
140
328
79
44
314
101
38
香 椿
枫 杨
国 槐
苦 楝
柳 树
麻 栎
侧 柏
华山松
桑 树
9
9
3
4
1
1
213
2
1
油 桐
核 桃
板 栗
油 茶



银 杏
200
113
60
5
7
16
23
80
经济林
树种计
504合 计1 756

(3) 树木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对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包括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不同个体间进行的人工交配,取得杂种,再通过鉴定、选择,以获得优良品种的手段,杂交育种的目的就在于取得并利用杂交优势。
河南省林木杂交工作做得多的有泡桐、杨树、松树、白榆等。
泡桐。1972年从毛泡桐×白花泡桐中选出豫杂1号泡桐,4~5年生时材积比双亲大30%,现生产上已大量推广。1983年从毛泡桐(陕西周至)×白花泡桐(湖北黄岗)杂交组合的F1中,选育出了陕桐3号和陕桐4号两种优良无性系。7年生对比林中,陕桐3号材积比对照豫杂1号大47.6%,陕桐4号比豫杂1号大63.7%。陕桐3号木材力学性质显著优于豫杂1号,抗旱性中等,感病性与豫杂1号接近;陕桐4号抗旱性显著优于豫杂1号,木材材性与豫杂1号接近。
利用天然杂种优势,培育出了中林1号、豫林1号、桐选2号、豫选1号、C125、C020和C161等新品种。
白榆。河南省林科所做的种内自然类型间的杂交试验,8个杂交组合中除宽冠白榆×钻天白榆杂种苗木的胸径低于双亲本平均值外,其它组合在3年生时树高、胸径生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优势最强的是:小叶白榆×钻天白榆,其胸径、树高的杂种优势分别是27.2%、18.3%;细皮白榆×小叶白榆、细皮白榆×钻天白榆分别是25%、11.8%和18.9%、9.6%。
杨树。新中国成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共进行了约400个杂交组合。包括了杨属的所有五个派。既有种内、种间杂交,也有派间和复式杂交;表现优良的组合约40个。以小叶杨为母本,钻天杨和旱柳的混合粉为父本培育出的群众杨比同龄加杨生长快38.7%,河南杞县8年生树高18米,胸径36.1厘米,单株材积0.97立方米。
油松。卢氏县东湾林场和辉县市林场先后在种子园内做了70个杂交组合,正在子代测定。
(4) 林木无性系繁育。截至1995年河南省建成林木采穗圃330.82公顷,年产优良种条、接穗、树根164 330万条(根),为满足平原绿化和荒山造林做出了贡献(见表5-1-2)。

表5-1-2 河南省采穗圃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基地名称树 种面积(公顷)穗条产量
(万根)
合 计 330.82164 330.44
信阳地区林业
局良种基地
银 杏1.330.10
吕村林场核 桃3.33500
楸 树16.6717 500
栾川老君山林场日本落叶松218
国营淮阳苗圃杨树、泡桐139.33144 210
无刺槐1.33200
温县林场毛白杨3.331 000
郏县林场侧 柏0.675
民权林场刺 槐0.670.60
潘口林场泡 桐13.3312
郑效林场意大利杨3.3322
荥阳良种场泡 桐6.6713
浚县良种场泡 桐3.3316
毛白杨3.3320
白 榆212
睢县林场泡 桐3.3316
毛白杨1.338
半坡店林场毛白杨3.3320
汤阴林场毛白杨6.6740
东湾林场油 松1.330.15
毛集林场马尾松20.25
西华林场刺 槐3.330.30
毛白杨33.33200
泡 桐46.67326
商水林场毛白杨3.3316
洛阳市楸 树15.33115
沈丘苗圃楸 树3.3315
邓县苗圃楸 树3.3315
新野苗圃刺 槐0.200.04
荆关林场柑 桔3.3330

(5)繁育基地建设。河南省现有部省合建良种繁育基地13处:温县林场毛白杨基地;洛宁吕村林场楸树、核桃良种基地;洛阳郊区牡丹基因库;栾川县老君山林场日本落叶松良种基地;孟县林场白榆良种基地;卢氏县东湾林场油松良种基地;辉县市林场油松良种基地;桐柏县毛集林场泡桐、马尾松良种基地;荥阳、内黄、淮阳苗圃刺槐、杨树采穗圃、试验林;郏县林场侧柏良种基地;西华林场刺槐、泡桐、
毛白杨良种基地等。省重点良种繁育基地5处;泌阳县马道林场火炬松良种基地、民权林场刺槐良种基地、罗山董寨林场杉木良种基地、桐柏县陈庄林场马尾松良种基地、鸡公山林场“三杉”良种基地。全省已建成林木种子园300公顷,其中结实面积160公顷,种子年产量3 000公斤;母树林800公顷,其中结实面积500公顷,种子年产量4 500公斤。河南省良种基地开展子代测定、肥效试验、MG满果粉试验、花粉飞散规律研究、抗病育种研究以及遗传和栽培基础研究。研究成果有:《白榆种子园优质高产低成本综合配套技术研究》获省林业厅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松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获省林业厅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泡桐速生抗病品种选育》获省林业厅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三等奖;《油松种子园花粉飞散规律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油松育种资源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泡桐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获省林业厅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配套技术研究。泡桐作为速生、优质,适于农林间作的优良树种,很早就受到省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从1959年开始,河南省林科所专家在兰考系统研究、总结农桐间作的成果,1962年先后在林业科学、河南农学院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农桐间作试验研究初报”、“桐粮间作群体结构问题的初步研究”等论文,根据大量事实得出了“桐粮间作既能生产粮食,又能生产木材,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并对桐粮间作的配置方式,合理间作的群体结构提出意见,为农桐间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70年代开始,全省的泡桐科研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1973年以来由省农业厅和中国林科院、省林科所等单位组织全国12个省、市、区13个点等参加的协作网,广泛开展了泡桐资源调查、壮苗培育、丰产技术选优、引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农桐间作、病虫害防治及材性和利用的试验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2—1974年河南农大选育的豫选1号和豫杂1号泡桐,6年生单株材积生长量分别比相同条件下的兰考桐大50%和40%。在全省推广了1亿多株。1975年河南省林科所专家选育出豫林1号泡桐,7年生单株材积较兰考泡桐大127.9%~132.3%,推广到山东、河北等14个省区。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促进了当时泡桐生产的发展,也为后来泡桐的大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在7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全省组织了50多个单位,100多人次,进行了为期10年的全国泡桐资源调查收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重点收集了以白花泡桐和毛泡桐为主的不同地理种源152个,316个单株,收集了15个具有明显特点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类型112株,在禹县等地建立了230多公顷的泡桐基因库,为泡桐遗传改良、良种选育和开展基础研究打下了基础。在良种选育研究方面,在大力推广豫选1号、豫杂1号、豫林1号泡桐的基础上,选育了睢优1号、毛白08、毛白23和毛白33等优良无性系,对提高泡桐生产水平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全省开展了壮苗培育、造林密度、水肥管理、人工接干等速生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研究制订了《黄淮海平原地区泡桐壮苗培育技术规程》,实现了当年育苗,当年出圃6 000株/公顷壮苗,这是当时育苗工作的突破,对泡桐大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秋季带叶栽泡桐技术”等成果的应用和总结出的《泡桐丰产的六项技术措施》、《河南省泡桐速生丰产综合技术规程》等在全省推广应用,使泡桐栽培技术规范化,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和造林质量。
3.以农桐间作农田林网为主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技术研究。农桐间作是河南省沙区人民和科技工作者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有效地经营形式而深受各地欢迎。
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工作主要是总结群众固沙造林经验,进行沙荒调查,研究沙地的形成与分布、沙地的自然特点、植物演替规律和固沙造林技术,防风固沙林的效益与改造技术等。1960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豫东防护林》一书,集中反映了河南在沙荒治理与防护林带建设技术上的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豫东沙区的特征,防护林营造方法、防护林带的作用与效益,存在问题与改进意见等。1964年,河南省园林学会专门召开了“平原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学术讨论会”,全面总结了平原沙区防护林营造的经验。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弛名中外的豫东大型防护林带建设,共营造了5条基干林带,总长520多公里,使郑州、开封、商丘、周口、许昌5个地区(市) 19个县的53.3万公顷农田得到保护,控制流沙26万公顷,受到中外林学界的高度赞扬,推动了全国沙荒治理和防护林建设工作的开展。1966年修武县和镇平县林业局的科技工作者在省有关单位的帮助下,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在小文案和老张营大队进行了路、林、排、灌、电五配套的农田林网化规划。这种形式的农田林网化一出现就受到群众的欢迎,纷纷要求在当地推广两地农田基本建设经验。河南农学院园林系的师生从1969年起先后在修武、博爱、鄢陵、禹县、获加等地进行了农田林网化规划,规划总土地面积6.67万余公顷。同时,也开展了农田林网防护效益,营造技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进入80年代,河南省林业工作者主要对农桐间作的效益、结构、类型与配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进行了“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的光照研究”、“农桐间作气象效益与作物产量变化规律研究”、“不同类型农桐间作经济效益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总结出了河南省不同类型区和不同经营目的农桐间作的三种结构模式:以农为主间作型、以桐为主间作型、农桐并重间作型,为农桐间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1983年开始,在全面推广农田林网、农桐间作的基础上,根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河南省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在中国林科院的组织下,又开展了综合防护林体系的研究工作。在原阳县建立了以农田林网、农桐间作为主体,有机结合防风固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村镇绿化等多种类型的万亩试验示范区,构成了多林种、多树种、多结构、多层次,带、网、点、片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平原绿化向跨乡、县大规模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的方向发展。全省农桐间作,农田林网的研究工作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平原防护林体系建设在进一步完善以点、带、网、片为主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田防护林人工生态系统、农桐间作生态系统、条农间作系统进行了深入地定位研究,开展了生态林业村镇建设技术研究,在不同类型区建立了多处综合示范区,提出了一些理论,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平原绿化建设,到1991年底,全省94个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县(市、区)已全部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河南省也被林业部授予“平原绿化先进省”称号。
4.主要用材树种、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1949年,信阳鸡公山林场引种日本黑松。1955年豫东睢杞林场从山东引进加拿大杨,取代美杨成为沙区主要造林树种。1957年引进雪松育苗造林,目前已成为主要城市绿化树种。1960年信阳鸡公山林场引进日本柳杉和中国柳杉。1960年引进日本落叶松在卢氏县淇河林场试种,取得成功,已成为豫西深山区主要造林树种,据调查,25年生最大单株树高28.7米,胸径39.8厘米,立木材积1.5立方米,生长速度超过原产地。1963年开始,河南省林科所和林业厅种苗站从新疆引进新疆核桃在全省推行。
从60年代起,全省开展了林木良种选育工作,1957年在中牟县大宕庄发现了速生杨树优株,后经中国林科院定名为大关杨,60年代推广到全省及北方各省区,成为主要造林树种,70年代因天牛危害严重生长不良被淘汰。从1963年开始,河南省林科所开始进行了毛白杨等树种的选优工作,为后来省良种选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70年代,根据林业部的要求,组织了全省生产、教学、科研单位组成的林木良种选育协作组,除泡桐外,先后开展了毛白杨、白榆、刺槐、松类、核桃、油桐的选育工作,选出了一大批优良类型、单株,如1973年省毛白杨良种选育协作组划分了12个毛白杨类型,1975年通过鉴定,建议推广箭杆毛白杨、圆叶毛白杨和小叶毛白杨3个优良类型,到1987年,累计在全省97个县推广毛白杨优良类型4 000多万株。1973—1975年,由省林科所主持,选出了核桃优树50余株,到1985年底已累计推广34万株。
1978年以后,河南省开始对全省50个树种开展了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1980年,省林业厅下达了《关于开展林木良种资源清查和选优的方案》并制订了《河南省12个主要树种优树复选标准》,组织了大规模优树选择工作,选出了省级优树2 000余株,为良种基地建设提供了原始材料。在良种选育工作中,根据河南实际,突出重点,除泡桐外主攻了毛白杨、白榆、刺槐、楸树,经济林主攻了大枣、核桃、板栗、油桐、柿子等,成效十分显著。全省先后选育推广了毛白杨优良类型3个,刺槐优良无性系4个、白榆优良无性系8个、楸树优良类型4个以及油桐、核桃、板栗、猕猴桃等经济林优良类型20余个,推广总株数5 000多万株。全省还建立了泡桐、杉木、白榆等树种基因库多处,开展了杉木、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苦楝等树种种源试验,建立了白榆、油松杉木、落羽杉等种子园多处,引进推广了沙兰杨、Ⅰ-214杨、69杨、72杨等杨树优良无性系,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极大的丰富了全省的造林树种资源,推动了林业建设的发展。
8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选育、引进推广了露伊莎、西玛、中林46、中驻2号等多个杨树优良无性系,已推广发展1.2亿株,有力的推动了河南省杨树品种更新换代工作。泡桐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和豫桐1~5为新品种的选育,白榆优良无性系和高抗榆兰叶甲无性系的选育;豫罗红板栗,16个枣实核桃新品种,华仲1~5号杜仲等经济林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泡桐、毛白杨等基因库的建立与利用,白榆、油松等种子园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使这些树种的良种化使用程度达到70%~90%。
5.造林、营林与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由过去的单项研究转向多项技术组装配套综合研究,由定性研究逐步转向定量研究,先后对泡桐、毛白杨、欧美杨、日本落叶松、刺槐等树种,提出了一批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综合丰产技术成果,同时在分类与评价,太行山抗旱造林技术,混交林营造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6.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1958年河南省首次使用飞机防治园林害虫,当时使用安二型飞机喷洒化学农药,防治杨天社蛾等害虫,初步显示了飞机治虫的优越性。1961—1963年,河南省林科所郭从俭等对栗实象虫进行了全面研究,基本掌握了象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办法,取得了90%以上的防治效果。1965年,进行了内黄枣区枣树粘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同年首次运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农药防治苹果舟型毛虫试验,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南省林科所进行了泡桐丛枝病研究,验证了泡桐丛枝病是由类菌原体引起的假说,研究了采用抗生素防治和营林措施等8项防治措施,推广面积达0.59万公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1979—1982年,省林技站和省林科所等单位进行了榆兰金花虫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研究总结了呋喃丹埋根,氧化乐果涂干等防治技术,推广防治榆树276万株,取得了90%以上的防治效果,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1977—1985年,河南省林科所、省林技站、新郑枣树所等单位,进行了多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应用亚胺硫磷防治枣树龟蜡蚧”、“拟除虫菊酯防治枣尺蠖”、“枣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多项成果,推广面积达2.67多万公顷,枣树700多万株。在杨树光肩星天牛综合防治方面,提出了栽植糖械树和苦楝隔离带防治技术,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泡桐大代蛾、泡桐金花虫等主要害虫的预测预报与防治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7.林产品加工利用和林业机械研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了全省木材与果品加工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先后研究、开发出胶合板、泡桐拼板、中密度纤维板、阻燃刨花板以及大枣、山楂、板栗、银杏等经济林加工产品,促进了河南省林业产业的发展。
☚ (一)种植业技术研究   (三)畜牧业技术研究 ☛
000036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