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村镇布局
天津市的村镇随着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从自发到比较自觉地组成经济聚落和社区,并在长期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布局定式。
1.新中国成立前村镇布局。新中国成立前,天津农村村镇布局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❶以十字街(丁字街) 为骨架的集中式布局。多见于县城和较大的集镇,聚落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十字街为交通干道,将镇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街区,沿街多集中设置商业服务设施,集贸市场设在主干道两侧或其交口处。
❷以主干路为中心的带形布局。多见于沿河、沿公路的村镇,顺河流、道路方向的主干路为商业街,垂直干路的街巷为住宅街坊或宅院的出入口。
❸以庙宇为核心的向心式布局。组成向心式放射性道路系统,形成条条道路通向大寺的格局。
❹沿沟渠的分散布局。多见于水稻产区或沿河地带,农民沿稻地沟择水而居,形成稀疏、分散的聚落。
❺沿山麓自由式布局。
2.新中国成立后村镇布局。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农村村镇住宅建设规划布局向多种形式发展,主要有:
❶行列式。由公路引入进村大道,在村内形成十字街、长排房,每排4~7户不等,正房与院门皆向南,入户巷为半壁街。这种布局分户明确,符合习俗,在当时占绝大部分比重。其缺点是道路占地多,土地利用和建设投资均不够经济,也显得单调。
❷并联式。在入村干道两侧直接修建北南向入户巷,建两户并联式住宅,正房朝南,院门设在东西两侧。大的村多以4~5排为一组,形成井字形道路。并联式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道路功能明确,且便于分散建设。但由于后檐面临邻院,开后窗诸多不便。
❸自由式。这种布局多在蓟县山区山地起伏,地形变化比较明显地带。房屋分散布置,既考虑了生产、生活方便,减少建设中的土石方量,又使新村镶嵌于自然景色之中,创造了幽美的生活环境。
❹混合式。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村庄中,近年多根据地形和房屋形状,利用现有道路和生活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用行列式、并联式以及自由式混合布局,分组建设。这种布局不仅经济合理地利用了各项旧有建筑和设施,而且使得住宅群体变化多姿,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