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村庄建设步入轨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村镇建设的发展,把农房建设提到了新高度,把村庄的规划建设提上了领导的议事日程。1984年,为配合宁夏第一批农民住宅图集的推广使用,在贺兰县习岗八队试建了以推行改革住房布局为重点的生土试验住宅。布局合理的新型住宅,受到农民欢迎,得到了迅速推广。
1987年,在配合农房抗震改造工作的同时,重点对山区的崖窑、土箍窑的加固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举办了农房抗震研讨班和生土建筑改造试点小组,对农房抗震改造进行研究探索,找出了加固方法,使山区窑房的改造建设工作迅速展开。几年来共加固崖窑12 940孔,逐步淘汰了土坯拱窑,建成抗震农房31 978间。结合小康村建设和危房窑改造,建设试点村庄23个(其中山区村庄12个,川区村庄11个),为农房抗震工作搞集中连片建设,起到了样板和促进作用。
1989年,为配合山区农房抗震改造,改变传统的房屋结构形式,在西吉县进行了整体式夯土墙模具抗震房的足尺寸房屋抗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整体式夯土墙模具建造的房屋,其抗震能力高于传统的夯土墙和土坯墙。此项科研项目,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专利权。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川区,推行了以改善居住功能、合理布局、美化环境、提高结构质量的砖瓦房和小康楼房的设计竞赛和试点建设工作。1991年,采用自治区建设厅的农宅通用图建造的农民试点新村不断涌现。有以砖木平房为主的桂文村、兰星村、前进村,以二层楼房为主的双庄新村、大武口新村。这些住房,不仅在功能布局上提高了合理性,而且注重了群体效果、外观装修和环境建设,逐步实现着“标准不高水平高,造价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90年代以来,农房建设进入了新高潮,由面积型向功能型转变,由平房向楼房转变,由注重个人建设向集体统建转变。新建的川区农宅的80%、山区30%是砖木结构。川区农宅中涌现出五星村、金积新村、叶盛新村、银华新村等以新式楼房为主的新村;山区出现了妥家山、下金村等新农房改造试点村。在贫困山区,农民的楼房已不是凤毛麟角,川区的小康楼已屡见不鲜。
村庄的规划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石嘴山市和银川市的大部分县,已经和正在完成村庄规划的达76. 7%以上。全自治区村庄规划达1 683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已步入按规划建设的轨道。农民的住宅建设,大多采用了自治区农宅设计竞赛的获奖方案,如:门溥中的宁夏农宅1号图集、项海凤的宁夏农宅2号图集、胡飞彪的宁夏农宅3号图集、李彦庚的宁夏农宅4号图集等。这些方案面积在100—120平方米之间,为二层住宅,有客厅、居室、厨房、卫生间等,功能齐全。既保持了农村传统形式,又高低错落有致,平面布局灵活,经济、美观、实用。宁夏农宅5号图集,汇编了20个农宅方案,近50种立面形式,适于山、川区农民建造各种平房使用。1994年,全自治区共推广发行农宅建设图集和 《农房抗震改造方案图集》、《农房抗震构造节点图集》4.2万册,共有45个方案供农民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