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浙江的村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省先后改造了80多万户草舍,300多万间简易平房; 迁并了不少零星散居的农户;建设了大量的公路、街道、邮电、给水、排水、防洪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兴建了大批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也得到改善,村容镇貌得到改观。
1. 曲折发展的三十年(1949—1978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部分农民开始修建破旧房屋或建造住宅。根据典型调查,“一五”期间浙江农村平均每年有1. 5%左右农民兴建了住宅,一部分集镇还修建了 一些办公用房、学校、卫生院等公共建筑,村镇建设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
“二五”初期,随着手工业社的建立,建设了一些简易的生产性建筑,如铁器、木器、竹器社的生产车间。在“大跃进”和大办人民公社高潮中,农村普遍办了公共食堂。在“共产主义已经到来”的“左”的思想指导下,全省开展了第一次乡村规划工作。由于制订的规划严重脱离实际,收效甚少。这一时期建设不多,不少地方反而毁了不少建筑,拆了不少具有传统艺术特色的寺庙;农村集市贸易被取缔,个体工商业基本上消失,集镇商业、服务业出现萎缩,基本上只剩下供销社、合作商业两家。到60年代初期,大量集镇居民转为农民,集镇普遍衰落下去。
1962年以后,经过国民经济调整,经济好转,农民生活改善,浙江的村镇建设也得到了发展。浙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草房改造,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一些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相继抽调技术人员从事村镇建设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研究成功冷拔钢丝混凝土预应力农房小构件预制件; 省物资部门每年按排一些钢材、水泥、拨给草房比较多的几个县生产农房构件。这一时期的村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加上允许农民经营自留地,农贸市场重新开放,衰落下去的集镇又得到复苏。
“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搞了村镇布点规划,合并了一些散居户和小村庄。但是那时的村镇建设和 “农业学大寨”结合在一起,提出“先治坡,后治窝”的口号,提倡集体建房,个人建房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受到限制,有不少地方集体建不起,个人又不让建,加上人口增长,农民的居住水平反而下降。集镇的农贸市场再次被取消,农村商业基本上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市场冷冷清清,集镇进一步萎缩。尽管一些经济发达的生产大队建了“大寨村”,但绝大多数村仍然是山河依旧,面貌未改。
2. 蓬勃发展的十五年(1979—1994年)。1979年,全国第一次农房建设工作会议后,浙江省各级政府贯彻执行了国家制定的“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从政策上、技术上、物资上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村镇建设的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村镇建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好势头,全省村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1)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自80年代后期开始,浙江省各级政府加快了道路、桥梁的建设,绝大部分集镇和建制镇,除开辟了一些新的道路外,对旧镇区原有的主要道路也进行了拓宽改造;新建和改扩建的道路均浇铺了沥青或水泥,埋设了给水、排水、电信等管线,安装了路灯,改变了昔日路不平、灯不明的落后状况;还进行了对外交通道路的建设,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在自来水工程建设方面,70年代后期,南浔、石浦、鳌江、瓜沥等少数建制镇开始建设日产500—1 000吨的小型自来水厂,安装一些公共水栓,解决部分群众的饮用水;80年代,浙江的乡镇工业蓬勃发展,村镇的水源污染也日趋严重,群众要求建设自来水设施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各级政府重视发展给水事业,各地加快了自来水厂的建设;1993年底,全省已建自来水设施的村镇达4 096个,其中建制镇792个,集镇899个,村庄39 271个,日供水能力416万吨;乡镇企业的自备水源有84.6万吨;全省村镇供水管道达10 155公里,年供水总量9亿多吨 (表10-8-1)。在排水和防洪设施建设方面,8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工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各地开始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一部分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排放污水量大的工业企业,开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乡镇政府在扩建和新建道路时,都埋设了排水管道,到1993年,全省建制镇和集镇已埋设下水道达3 783公里,每年经下水管排放的污水5. 6亿吨,其中:工业污水2. 5亿吨,生活污水3. 1亿吨。浙江村镇防浪防洪的主要措施是筑堤,到1993年底,全省村镇有防浪防洪堤坝15 882公里,其中: 建制镇的1 512公里,集镇的126公里,村庄的13 344公里;但多数防浪防洪堤坝的标准较低,不少堤坝常毁常修,而且防浪防洪设施也比较落后。

表10-8-1 1993年村镇自来水供水情况


项目合计建制镇集镇村庄
年供水量
(万吨)
94 20745 88510 21938 103

生产用水48 01127 4935 86314 655
生活用水46 19618 3924 35623 448
用水人口
(万人)
2 308.82502.12200.771 069.93
普及率(%)60.88678.554.4

(2) 生产性建筑日益扩大。70年代以前,浙江省除少数建制镇有一些二轻工业厂房外,绝大多数村镇的生产性建筑主要是一些集体的畜舍、仓库、粮食加工、农机修理、手工业用房等,而且十分简陋。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农村生产性建筑逐步得到发展,70年代平均每年新建80万—120万平方米,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到600万平方米,最高的年份达到900万平方米。到1993年底,全省生产性建筑的实有面积已达14 939万平方米,其中: 建制镇的生产性建筑占34. 6%,集镇的占12.3%,村庄的占53.1%。同时,这一时期的生产性建筑质量有所提高,混合结构的比例占76%。到80年代后期开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层厂房增加,还重视了外装修和厂区环境建设。一些中外合资项目的厂房建设,基本上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标准、严要求,把村镇的生产性建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 公共设施逐步配套。50年代中期,浙江省村镇的公共建筑,只有部分建制镇和集镇改建或新建了一些卫生院、中心小学和供销社等。到70年代末,集镇和建制镇的公共建筑已经比较齐全。如行政管理方面有:乡镇政府机构的用房;财政金融方面有:银行、信用社、税务所等;文教卫生方面有:中小学、幼儿园、卫生所 (院)、文化站、广播站、大会堂等;商业服务业方面有:供销社、合作商店、粮管所等。从80年代开始,村镇公共建筑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这一时期,除建设了一批银行、邮电、办公楼外,最为突出的是影剧院建设,全省每年新建1 000个座位以上的影剧院数十家,多的年份上百家,投资额普遍超过百万元。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建设贸易市场的高潮,几乎乡乡镇镇都建了市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市场建设又有了提高和发展。多数为永久性的高层混合结构,专业市场的面积小者数千平方米,大者几万平方米;大型贸易市场配套设施齐全,如工商管理、治安保卫、邮电通讯、交通运输、银行保险、饮食服务、文娱活动场所等等,无所不有。
(4)村镇住宅快速增长。1964年,在“农业学大寨”中,各地农村新建或改建了一批“大寨式”住宅。如鄞县勤勇大队,绍兴县上旺大队等,采取“民建公助”方式,建起了一批“大寨新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富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兴起了一股建房热,1980—1990年的10年中,浙江农村住宅建设大幅度增加,共新建住房3.8万平方米,超过新中国成立后30年村镇新建住房面积的总和。到1992年底,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18.4平方米,比1979年增加3平方米。农民建房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78年以后建造的房屋多数是砖石墙、瓦屋顶、玻璃窗,采用混泥土构件和铝合金门窗的也越来越多,并逐步讲究内装修。一些富裕的农民还建了别墅式、园林式和庄园式的住宅。1992年全省农民用于建房的投资达79. 78亿元。
综观这一时期的村镇建设的发展历程,在三个方面出现显著的变化:
(1)建设规模大。这一时期,全省农村平均每年新建各类建筑达5 000万平方米。1984年为最低,全年新建各类建筑总面积3 9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 11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355万平方米,生产建筑482万平方米。1986—1988年一度兴起建房热,3年中新建的各类建筑面积每年都超过6 000万平方米,最高年份为1987年,达到7 0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 73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504万平方米,生产建筑829万平方米。1990年以后,全省村镇建设规模相对减少,但每年仍超过5 000万平方米 (表10-8-2)。
(2)集镇迅速发展。自80年代初以来,浙江农村新的集镇不断涌现,全省有近百个行政村随着工业商业的发展而形成为新的集镇。建制镇也不断发展,到1992年底,全省建制镇(不含县城)达到820个,比1978年增加6倍多。非农业人口逐步向集镇聚集,扩大了集镇的规模。80年代初,大多数建制镇的人口仅三、四千人左右,地域面积30公顷左右。1992年全省建制镇平均人口近7 000人,有许多镇的人口超过常住人口,比10年前增加1倍左右。集镇的经济结构也

表10-8-2 1980—1994年村镇各类建筑发展状况


年份总面积
(万米2)
1.住宅
建筑
(万米2)
2.公共
建筑
(万米2)
3.生产
性建筑
(万米2)
投入
资金
(亿元)
1980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4 338.7
3 949.9
5 880.1
6 378.6
7 071.0
6 389.7
4 748.6
5 529.2
5 641.1
5 470.4
5 325.8
5 088.9
3 700
3 113
4 498.2
5 088.7
5 739.6
5 268.9
4 121.3
4 777.1
4 714.9
4 474.6
3 877.1
3 766.5
215.5
355.3
590.4
506.4
828.8
663.4
263.5
346.7
423.9
438.6
522.3
484.1
423.2
481.6
791.5
783.5
502.6
457.4
363.8
405.4
502.3
657.2
926.4
835.3
16.10
24.23
42.39
56.90
65.30
92.79
74.64
87.58
97.09
108.27
151.41
188.88

注: 缺这一时期的1979、1981、1982、1983统计数字。发生了变化,80年代以前,农村集镇以农业为主,工商业的份额很小,二三产业的水平很低。到80年代中期乡镇工业的崛起,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大部分集镇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到全镇总产值的90%以上。这一时期还出现农民集资兴建集镇的热潮,我国第一个农民镇——龙港镇就是一例。龙港镇位于鳌江口南岸,原来只是一个1 000多人的小集镇,1983年被批准为建制镇,在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实行优惠政策,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吸收了4 453户城镇居民和离土农民到镇里落户,筹集资金1.4亿元,建成各类房屋100多万平方米,道路27条(总长23公里),敷设排污、排水管道15公里,兴建内河桥梁13座;兴建了汽车轮渡、日供水3 600吨的自来水厂、3. 5万伏变电所;兴建了9座大小不等的码头,开辟通往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的航线;安装了一台自动电话交换机,改变了通讯落后状况。在扩大基础设施的同时,公用设施也基本配套,全镇有中小学4所,幼儿园1所,影剧院3个,溜冰场1个,医院1所,以及贸易市场、银行、信用社、饭店、商店等服务业设施。现在,龙港镇已是一个拥有4. 6平方公里、3万多人口,街道纵横、楼房林立的新兴小城镇。
(3)涌现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集镇进行了全面规划,对旧村庄进行彻底改造,兴建了大批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生产环境得到了显著提高,已基本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绍兴的寺前村、红江村,萧山的红山农场和航民村,鄞县的上李家村,奉化市虅头村等等,堪称规划合理、交通便捷、设施齐全、建筑新颖、环境优美、水平较高的小康村。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村镇建设   二、发展水平 ☛
000232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