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浙江的村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全省先后改造了80多万户草舍,300多万间简易平房; 迁并了不少零星散居的农户;建设了大量的公路、街道、邮电、给水、排水、防洪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兴建了大批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生产条件和环境条件也得到改善,村容镇貌得到改观。 表10-8-1 1993年村镇自来水供水情况
(2) 生产性建筑日益扩大。70年代以前,浙江省除少数建制镇有一些二轻工业厂房外,绝大多数村镇的生产性建筑主要是一些集体的畜舍、仓库、粮食加工、农机修理、手工业用房等,而且十分简陋。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农村生产性建筑逐步得到发展,70年代平均每年新建80万—120万平方米,8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到600万平方米,最高的年份达到900万平方米。到1993年底,全省生产性建筑的实有面积已达14 939万平方米,其中: 建制镇的生产性建筑占34. 6%,集镇的占12.3%,村庄的占53.1%。同时,这一时期的生产性建筑质量有所提高,混合结构的比例占76%。到80年代后期开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层厂房增加,还重视了外装修和厂区环境建设。一些中外合资项目的厂房建设,基本上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高标准、严要求,把村镇的生产性建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 公共设施逐步配套。50年代中期,浙江省村镇的公共建筑,只有部分建制镇和集镇改建或新建了一些卫生院、中心小学和供销社等。到70年代末,集镇和建制镇的公共建筑已经比较齐全。如行政管理方面有:乡镇政府机构的用房;财政金融方面有:银行、信用社、税务所等;文教卫生方面有:中小学、幼儿园、卫生所 (院)、文化站、广播站、大会堂等;商业服务业方面有:供销社、合作商店、粮管所等。从80年代开始,村镇公共建筑进入了大规模建设时期。这一时期,除建设了一批银行、邮电、办公楼外,最为突出的是影剧院建设,全省每年新建1 000个座位以上的影剧院数十家,多的年份上百家,投资额普遍超过百万元。8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建设贸易市场的高潮,几乎乡乡镇镇都建了市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市场建设又有了提高和发展。多数为永久性的高层混合结构,专业市场的面积小者数千平方米,大者几万平方米;大型贸易市场配套设施齐全,如工商管理、治安保卫、邮电通讯、交通运输、银行保险、饮食服务、文娱活动场所等等,无所不有。 (4)村镇住宅快速增长。1964年,在“农业学大寨”中,各地农村新建或改建了一批“大寨式”住宅。如鄞县勤勇大队,绍兴县上旺大队等,采取“民建公助”方式,建起了一批“大寨新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富起来的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兴起了一股建房热,1980—1990年的10年中,浙江农村住宅建设大幅度增加,共新建住房3.8万平方米,超过新中国成立后30年村镇新建住房面积的总和。到1992年底,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到18.4平方米,比1979年增加3平方米。农民建房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1978年以后建造的房屋多数是砖石墙、瓦屋顶、玻璃窗,采用混泥土构件和铝合金门窗的也越来越多,并逐步讲究内装修。一些富裕的农民还建了别墅式、园林式和庄园式的住宅。1992年全省农民用于建房的投资达79. 78亿元。 综观这一时期的村镇建设的发展历程,在三个方面出现显著的变化: (1)建设规模大。这一时期,全省农村平均每年新建各类建筑达5 000万平方米。1984年为最低,全年新建各类建筑总面积3 9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 11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355万平方米,生产建筑482万平方米。1986—1988年一度兴起建房热,3年中新建的各类建筑面积每年都超过6 000万平方米,最高年份为1987年,达到7 07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 73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504万平方米,生产建筑829万平方米。1990年以后,全省村镇建设规模相对减少,但每年仍超过5 000万平方米 (表10-8-2)。 (2)集镇迅速发展。自80年代初以来,浙江农村新的集镇不断涌现,全省有近百个行政村随着工业商业的发展而形成为新的集镇。建制镇也不断发展,到1992年底,全省建制镇(不含县城)达到820个,比1978年增加6倍多。非农业人口逐步向集镇聚集,扩大了集镇的规模。80年代初,大多数建制镇的人口仅三、四千人左右,地域面积30公顷左右。1992年全省建制镇平均人口近7 000人,有许多镇的人口超过常住人口,比10年前增加1倍左右。集镇的经济结构也 表10-8-2 1980—1994年村镇各类建筑发展状况
注: 缺这一时期的1979、1981、1982、1983统计数字。发生了变化,80年代以前,农村集镇以农业为主,工商业的份额很小,二三产业的水平很低。到80年代中期乡镇工业的崛起,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大部分集镇二三产业的产值占到全镇总产值的90%以上。这一时期还出现农民集资兴建集镇的热潮,我国第一个农民镇——龙港镇就是一例。龙港镇位于鳌江口南岸,原来只是一个1 000多人的小集镇,1983年被批准为建制镇,在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实行优惠政策,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吸收了4 453户城镇居民和离土农民到镇里落户,筹集资金1.4亿元,建成各类房屋100多万平方米,道路27条(总长23公里),敷设排污、排水管道15公里,兴建内河桥梁13座;兴建了汽车轮渡、日供水3 600吨的自来水厂、3. 5万伏变电所;兴建了9座大小不等的码头,开辟通往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的航线;安装了一台自动电话交换机,改变了通讯落后状况。在扩大基础设施的同时,公用设施也基本配套,全镇有中小学4所,幼儿园1所,影剧院3个,溜冰场1个,医院1所,以及贸易市场、银行、信用社、饭店、商店等服务业设施。现在,龙港镇已是一个拥有4. 6平方公里、3万多人口,街道纵横、楼房林立的新兴小城镇。 (3)涌现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集镇进行了全面规划,对旧村庄进行彻底改造,兴建了大批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生产环境得到了显著提高,已基本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绍兴的寺前村、红江村,萧山的红山农场和航民村,鄞县的上李家村,奉化市虅头村等等,堪称规划合理、交通便捷、设施齐全、建筑新颖、环境优美、水平较高的小康村。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村镇建设 二、发展水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