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敬老院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敬老院的发展

(二)敬老院的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五保”工作出现新的情况。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好农村“五保”工作,各地、市、县根据中央提出的“要逐步办好集体福利事业,使老、弱、孤、寡、残疾人等的生活得到更好地保障”的精神,又开始了兴办农村敬老院这项工作。1978年5月19日,永宁县革命委员会民政局向自治区民政局拟写了《关于增岗公社筹建敬老院的请示》。请示中提出:增岗公社共有“五保户”70人,其中年过60岁的老人55人,公社党委决定在新桥林场筹建一所敬老院,盖房40间,把贫下中农“五保”人员集中起来,集体供养。配工作人员、炊管人员、保健人员7人。“五保户”的粮油由所在生产队负担。“五保”人员来院时,随人带20元现金,公社再从社办企业中提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生活费用,菜金和文化、医疗费用。另拨地2公顷,以利种菜、种树,发展院办副业。自治区民政局于1978年9月19日作了《关于永宁县增岗公社筹建敬老院的批复》。批复指出:敬老院性质应为人民公社集体福利事业单位,由公社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管理。1978年底,全自治区敬老院2所,永宁县增岗公社一所,中卫县西园公社一所,收养“五保”人员13人,占全自治区农村“五保”人员的3‰。每人每月供粮15公斤。供生活费15元。1979年,这两所敬老院因条件限制而停办。
1980年,中宁县恩和公社、石空公社各兴办一所敬老院,石嘴山郊区庙台公社兴办一所敬老院,共收养“五保”人员23人。1982年,银川郊区、贺兰县、陶乐县、中卫县、盐池县相继兴办6所敬老院。至此,全自治区农村有9所敬老院,共收养“五保”人员94人。其中老人85人,集体为敬老院年供经费1.4万元。敬老院建设开始不断发展。
1983年全国第八次民政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地、有计划地在乡或区的范围内建立敬老院。”自治区民政厅提出,凡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大力兴办敬老院,使“五保”人员的供养方式逐步由分散供养向集体供养转化。同时作出加快敬老院发展速度的决定,从1984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在全自治区农村乡、村兴办敬老院。1984年,自治区拨款100万元,在川区13个县、市(含同心县、盐池县)建起敬老院135所,在固原地区6个县14个乡镇试建敬老院12所。1985年,自治区再次拨款138万元,在固原地区6县集中建起敬老院92所。经过两年的努力,全自治区农村建成敬老院239所,建房3 719间,床位2 786张,基本实现山、川乡乡有敬老院的目标。入院“五保”人员1 671人,占全自治区“五保”对象的34.9%。配电视机120台,洗衣机122台。各类家俱3 261件,菜地果园20.3公顷,服务人员350人。自治区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能尽快在农村乡、镇建起敬老院,主要做法:
(1)认识到位,责任落实。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能清醒地认识和处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如何巩固和发展农村“五保”人员保障问题。建立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保证“五保”人员,尤其是使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最好的方式。区、地、市、县(区)各级做到“三及时,三落实”,即及时组织实施,落实计划投资;及时解决具体困难,责任落实到乡;及时健全制度,落实办院措施。从而使敬老院建设有了保证。
(2)民办公助、各方支援。在建设农村敬老院过程中,自治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共资助250万元,木材380立方米,钢材170吨,水泥1 250吨,有的还为敬老院赠送架子车、桌凳、柜子、生活用品等,有的为敬老院义务打井,安装有线广播。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使敬老院既有生活区,又有生产区,既有齐备的生活用品,又有娱乐设备。
(3)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在建院过程中,认真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在回民较多的乡镇建起70所回民敬老院,院内设有“礼拜堂”,洗水间,配备了汤瓶等生活用品,供入院回民老人做“礼拜”。宁夏建立敬老院的做法,得到民政部的肯定。1987年11月4日,民政部办公厅转发了宁夏兴建敬老院的经验。

☚ (一)创建敬老院   (三)敬老院制度建设 ☛
000288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