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的途径
(1)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农业生产的增长,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和劳动力的保证,必须增加必要的投入。在甘肃要狠抓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水利建设,改变基本的生产条件,这些都是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基本条件。
(2)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取得最佳整体经济效益。1992年,甘肃农业内部结构(根据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计算)是:种植业占61.7%,林业占4%,牧业占28.3%,副业占5.8%,渔业只占0.2%。种植业虽然经济效益最低,但它是其它各业发展的基础,必须放在首要地位,并在保证粮食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增加收益。林业在甘肃生态的良性循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不断发展。各地还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情况搞好开发,发展家庭手工业、副业生产和渔业生产,以发挥这些部门投入少,效益好的一面。因此,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劳动力等因素进行合理配置,使农业内部各业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的综合效益。
(3)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只有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适当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才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4)科技兴农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外统计,近十几年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0%—80%是由于改进工艺技术和采用科技成果而取得的。甘肃近年来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也取得明显的效益。以通渭县地膜玉米为例:原来1亩地生产玉米150多公斤,使用地膜后可达450多公斤,增产300公斤,按1公斤0.5元计算,价值150元。1亩投入50元,增收150元,经济效益很明显。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必须通过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才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在同样的投入下,生产更多的成果和价值量,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5)克服短期行为,保护土地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一方面要制止不合理的占用耕地,一方面要引导农民科学地施用化肥, 特别是重视有机肥的积攒和施用,防止土壤结构被破坏而导致地力下降,这也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不可忽视的问题。
(6)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土地承包给农户后,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给机械化、规模经营、浇水、防虫、防雹等许多方面带来麻烦, 对提高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后,可以对农民在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搞好流通、提供信息等各方面给予服务,保证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顺利发展,取得较好的收益,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的效益。
(7)抓好农村教育这个百年大计,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使他们加强商品观念,提高讲求经济效益的意识,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更自觉地接受新的科学技术,这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增长,使甘肃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