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京郊先后建立过20余个县级党组织,分别隶属中共晋察冀省委、晋察冀边区党委、冀热察区党委、北岳区党委、北岳区工委、冀察区党委及所属地委。组织关系非常复杂,亦经常变化。但与当时北平市委的党组织均没有隶属关系。因头绪纷繁,一般按其地理位置和隶属关系,分为平西、平北、平东、平南四部分:
1.平西地区。“七·七”事变后,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和在北平的东北特别工作委员会分别派干部到平西开辟工作,发展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游击战争。1938年初,晋察冀中央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派独立师政委邓华率第六支队,挺进平西,在地方干部和游击队的配合下,建立了地方政权组织,开创了第一块平西根据地。京郊农村的党组织由此进入一个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1939年3月,建立了冀西第四行政督察专署。同年5月,在冀热察区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平西地委。1942年2月,取消冀热察区党委,平西地委划归北岳区党委领导,并将平西地委改称第十一地委。1944年7月,第十一地委改由冀察区党委所辖。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宛平、房涞涿、房良、昌宛、昌宛房、昌宛怀等县级党组织。
2.平北地区。1939年1月冀热察区党委成立后,派干部到平北开辟工作。1939年底,在平北建立了中共平北工委。1940年初,平北工委进驻平北,同年7月,改为平北地委。1943年5月,平北地委改称平北地分委,并改属北岳十一地委领导。1945年1月,恢复平北地委(亦称十二地委)。在地委的领导下先后在这个地区建立了昌延、滦昌怀、丰滦密、昌滦密、滦昌怀顺、怀顺等县级党组织。
3.平东地区。1938年6月初,在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邓华率领下,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挺进冀东,配合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发动大暴动,创建冀东根据地。1938年6月,建立了昌滦密、密平蓟联合县。7月解放了平谷县城,建立了平谷县政府。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中央分局、河北省委冀热察区党委、冀热边特委、冀热辽区党委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冀东分党委、第十三地委、冀热边特委一地委、第十四地委等组织。在各地委的领导下,建立了平谷、蓟平密、平密兴、平三密、承兴密、平三蓟、三通顺、三通香等县级党组织。
4.平南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南面,归冀中区党委五地委(后改称十地委)领导,在平汉铁路以东先后建立了宛平县委(1939—1941.9)和平南县委(1943.10—1945.3),开展了党的活动,发展了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