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业学大寨向农业战线提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农村经济的正确号召,有积极意义;但在极 “左”路线影响下,特别在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干扰破坏下,将农业学大寨和“文化大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成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道路斗争的政治运动,给新疆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农业学大寨运动对新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是教育和鼓舞了各族农牧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进行了群众性的农村“五好”建设(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努力改变农村生产条件。每年冬春全疆农村牧区都有上百万人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有相当部分的水利工程设施是在农业学大寨中建设的,至今仍在发挥效益,为自治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区先后涌现出一批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如粮棉亩产双超 《纲要》的米泉县、普兰县 (代西藏管)和喀什市;粮棉产量连续3年双上《纲要》的英吉沙县乌恰公社包孜洪十五大队等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吐鲁番县五星公社,坚持10年学大寨,连续4年粮棉产量双上 《纲要》,1973年又夺得粮食产量过 “黄河”,皮棉亩产过50公斤的好成绩。
农业学大寨在新疆产生的消极影响,一是大力推行“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在县、社各级领导班子中,大揪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鼓吹“大批促大干”的谬论,搞垮了农村基层组织,搞乱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二是推行了大寨式“政治评分”办法。将工分说成是“物质刺激”的修正主义,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推动了以粮为纲,大砍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的作法,大批“重副轻农”、“重钱轻粮”的所谓资本主义倾向,不顾具体生产条件,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压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至连社员的自留地也只准种粮食不准种经济作物,把农村集市贸易当作资本主义道路来堵,把外出搞副业说成是破坏 “以粮为纲”和 “农业学大寨”运动,严重挫伤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