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业学大寨运动绝大部分时间是和文化大革命同时进行的,它对浙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总的说是两头好,中间差,既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破坏性也不能低估。学大寨运动中的错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彻底纠正。
在学大寨运动中,全省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如粮食亩产超双千、经济全面发展的海宁县永福大队、义乌县后畈大队、余姚县任家大队、黄岩县下洋顾大队,等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绍兴县红山公社上旺大队,1964年以前人均只有2.2分田,在大寨精神鼓舞下,大搞治山、治水、治田,1965年苦战5个月,造山岙田6.66公顷,溪滩改田3公顷,建小水库6座。以后又连续大干三个冬春,把11座癞痢头山改造成39. 33公顷高产茶园,使茶叶产量从1958年的600公斤增加到1974年的73 250公斤;粮食总产量从1958年的3. 5万公斤增加到1974年的28.85万公斤,亩产达到908公斤,摘掉了吃粮靠国家的帽子,把一个昔日的苦山村建设成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学大寨运动中,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发展全省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75年被命名为“全国学大寨先进县”的萧山县,学习大寨精神,联合了全县49个公社和镇,组织23次围垦海涂大会战,每次都有数万人到10万人参加拦海造田,共兴筑大堤182公里,投放土石方5 195万立方米,围海涂27千公顷,增加耕地13.33千公顷,相当于全县原有耕地面积的1/3。
全省1964—1966年农业发展较快,粮、棉、猪均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产量指标。《纲要》要求在1967年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棉花亩产达到50公斤,生猪饲养量平均每一农户达到2.5—3头。而浙江1966年粮食亩产就达437公斤,提前1年跨《纲要》; 1964年棉花亩产达53. 5公斤; 平均每户养猪2. 64头,提前3年实现《纲要》指标。1967—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10年农业5年减产。农业产值1966年32. 78亿元,1976年为58.22亿元,平均年递增率只有1. 7%。1977年和1978年,通过揭批“四人帮”,农业又重新有了发展,197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76年增长21. 8%,粮食亩产达到628公斤,主要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均有大幅度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