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富有活力的企业机制
乡镇企业为适应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独创了一套充满活力的企业机制,其主要内容和做法是:
1. 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乡镇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风险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推行全员风险抵押,风雨同舟,责任目标到人。使人人分担企业盈亏风险; 乡镇企业经营好坏,与职工利益融为一体,促使企业职工人人关心生产与效益、注意自身工作质量与对企业的奉献。乡镇企业的干部职工必须靠企业的兴旺发达、靠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获取收入。这种利益关系,把企业同干部职工捆在一起,同舟共济。企业存在我存在,企业发展我光彩,企业获利我增收,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当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职工宁愿暂时不领或少领工资,也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2. 自主经营的决策机制。乡镇企业在生产上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资金投放、机构设置、人事管理方面完全自主决策。乡镇企业机构精干,管理人员少,厂长、副厂长和中层干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决策程序简化、高效、及时。镇、村对企业实行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规定厂长(经理)任期内的各项目标计划和厂长(经理)在生产经营和行政领导中的中心地位及承包经营的责任制等内容。厂长(经理)则在企业内部实行科室部门、车间班组经济承包责任制、干部职工岗位责任制。由于企业自主权大,办事简捷、高效,对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能够抓住机遇及时决策,建设周期大大缩短,抢先主动占领市场。
3. 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乡镇企业坚持“多效益多得,少效益少得,无效益不得”的按劳动效益分配原则,采取“联利计酬”的分配方法,拉开分配档次,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独立,工资制度、福利待遇等没有必然的联系,分配上互不攀比,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在乡镇企业内部实行浮动工资制,所得工资与各项任务挂钩,一般是基本工资与完成基本任务挂钩,岗位工资与职工技能挂钩,奖励工资与增收节耗挂钩,经营项目与经营成果及资金回收挂钩,工资晋级与贡献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无铁饭碗可端。
4. 外引内育的人才机制。乡镇企业在用人上坚持德才兼备,在保证基本素质好的前提下重视才干、知识和实绩,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选择标准。在方法上,一是公开选聘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委以重任。二是招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的科技人才担任企业顾问和技术骨干,同时委托大专院校为企业培训人才。三是在企业职工中发现、培养人才,大胆启用敢于开拓创新、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各种能人。广东各地乡镇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注意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建设一支能开拓、有技术、会管理、善理财的骨干队伍。在用人上,不唯文凭不唯亲,许多过去默默无闻的乡村干部、农业社会计,如今成为亿元企业的总经理和农民企业家,过去使用犁耙、锄头的农民和知识青年,如今成为新一代工程技术人员和发明创造者。到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聘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有91 848人,同时,乡镇企业每年还选送数以千计的干部职工到大专院校学习,其中的大批毕业生已回到乡镇企业从事科研工作。东莞理工学院、中山孙文学院和五邑大学等均设有乡镇企业班,加快了乡镇企业科技人才的培训。
5.精神鼓励的机制。乡镇企业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一起抓,教育职工爱社会主义国家、爱共同富裕的集体,又尊重劳动价值,树立企业精神。近几年来,不少市县从乡镇企业的特点出发,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以企业精神激励员工,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给精神奖励,从而走出一条与国营企业不同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