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大豆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大豆 (二)大豆由于垦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都适宜种植大豆, 其经济价值又比其他作物高, 所以, 大豆一直是垦区的主栽作物, 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 占总播种面积的33%左右。自1978年国家把垦区作为大豆出口基地, 每年拨给一定数量的进口化肥, 并强调专肥专用; 特别是国家对大豆提价后, 垦区对大豆的栽培, 更加重视。 表3-3-2 垦区历年小麦生产水平
1.播期。适宜播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但建场初期, 每年春播比例大, 所以播期偏晚。从1963年起推行综合灭草, 为诱发杂草, 进行苗前耙和苗期耙, 采取推迟播期的办法。70年代搞封闭灭草, 特别是喷洒氟乐灵, 必须间隔6~8天后播种, 又相应推迟播期。据有关记录, 农场大豆播期, 几乎每年都拉得很长, 而且播种高峰一般都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个别年份, 延至6月20日。1982年严重春涝,提出 “换早熟品种, 延播期, 保质量”, 大面积采用早熟品种晚播, 获得丰收。 2.行距与密度。建场初期, 在垡片上点播的行距是35厘米, 机播为60厘米。1958年实行过窄行密植, 行距30~45厘米, 后来又改为50、55、60厘米几种行距。1971年曾推行过 “满垄灌”, 行距70厘米, 苗眼宽12厘米, 用两个圆盘开沟器播在一个垄顶上,并搞过玉米横穿带, 因不适于机械作业而停用。70年代推广机械精密播种, 提高种子匀度, 可节省种子25%左右。据八五二农场农艺师研究: 采用精密播种将大豆株距变异数减少0.4%, 大豆亩产可增加5%~7%。1975年统计, 50、60、70厘米行距各占相等比例; 1978年推广缩垄增行和大豆早、密、窄栽培法后, 30厘米、40厘米行距的播种面积增加, 但大部仍采用50~60厘米行距, 留机械作业道的办法。 大豆密度, 建场初期, 按收获株计算, 一般每亩在1.8万~2万株。50年代提高到2.5万株。70年代在推广合理密植中, 随着水、肥水平的提高, 3万株以上的比例逐年增加, 到1985年3.6万株以上的占35.9%。 3.施肥。创建初期, 大豆不施肥。1958年曾用根瘤菌拌种。1964年曙光农场首次用飞机喷洒钼酸铵, 作业面积558公顷, 增产15%。1972年, 部分农场每亩施5公斤过磷酸钙。1979年开始, 施肥面积大幅度增加, 亩用氮磷20公斤左右。并从地表施肥发展到侧深施肥和种肥同播, 以及大面积叶面施肥, 航空喷施氮、磷、钼混合肥。1980年以后将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与农药混合, 用飞机喷洒。 4.田间管理。1958年前, 中耕机械很少, 平均1个生产队只有1台中耕机。因此, 大部分依靠人铲畜趟, 畜力不足, 就用拖拉机牵引木犁, 人工扶犁。直到1963年以后, 才全部机械中耕。综合机械灭草、蒙头土, 两耢一趟等传统农艺一直沿用至今。 从1976年起, 推广化学灭草。1978年引进美国氟乐灵、拉索, 继而又引进灭草猛、苯达松。80—90年代是化学灭草先行, 配合机械中耕和人工拿大草,基本能控制杂草。大豆长势过猛, 易倒伏、捂花、不结实。1984年红兴隆管理局在大豆丰产田初花至盛花期喷洒 “三碘苯酸”效果较好, 当年应用面积200公顷。 5.收获。初期, 主要依靠人工收割, 集堆后,机械脱谷。少量机械收割, 割茬较高。“猫耳朵”损失大。60年代推行人工割倒放铺, 机械拾禾脱粒。机械直收大豆普通在大豆 “摇铃” 时进行。70年代推广割晒大豆后, 在大豆黄叶并落叶1/2时开割, 时在9月中旬。既要防秋雨泥泞, 避免大豆粒面粘泥,又要防止炸荚和被雪捂住。因此, 在人、机齐上的要求下, 收获方式多样: 有机械直收; 人割放趟子机拾; 机械割晒后拾禾; 人割码垛后机械脱谷等。大豆收获多在10月结束, 秋涝年份, 有些队在地冻后以机械直收, 拖到11月份。田间脱粒的大豆, 全部进晒场处理。80年代以后, 引进国外先进机械, 收割台能自动升降, 普遍实行大豆低茬直收, 效益明显。 6.高产攻关。1982年开始, 开展大豆栽培开发研究和高产攻关活动, 实行试验、开发、攻关的一系列研究。确定37个万亩攻关点, 总面积为2.7万公顷。当年, 这些攻关点平均亩产123公斤; 1983年达到128公斤; 1984年提高到144公斤。比所在农场的大豆平均亩增产33公斤。其中有20个攻关点亩产超150公斤。龙门农场, 地处高寒区第6积温带, 在1956—1981年的26年中, 全场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3.1公斤, 最高的1975年也只有59公斤, 通过3年高产攻关, 开发点亩产达127公斤, 比对照田增产37.9%, 比前3年增产1.5倍。五九七农场开发点,前3年大豆平均亩产为66公斤, 后3年平均亩产达184公斤。 在攻关的基础上, 80年代后期, 垦区普遍推广更新品种, 三垄栽培法, 化学除草, 低茬收割等增产技术, 大豆亩产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般亩产在100公斤以上。1995年全垦区平均亩产达143.3公斤, 创历史最好水平。 7.产量。黑龙江垦区的自然条件, 光照长, 昼夜温差大, 秋雨充足, 有利于大豆生产。但单产不高, 总产不稳, 平均最高的1990年只有119公斤。而最低的1951年仅35公斤。1949—1985年的37年亩产平均为68.6公斤, 其原因: 低产面积占大豆总面积的25%左右; 北部是低温高寒区, 年无霜期仅90~100天, 有效积温1900℃左右, 适宜栽培的大豆品种和技术都尚未突破; 西部属干旱区, 地势高燥, 雨量稀少, 春旱夏旱频繁, 是大豆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东部低温易涝区, 土壤粘重冷凉, 幼苗生长缓慢, 加以涝年居多, 人为的湿耕、湿整和湿播, 加剧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土壤贫瘠区, 土壤黑土层很薄, 肥力不足, 大豆播后苗期生长快, 中期以后一直处于 “半饥饿”状态。全垦区尚有低产生产队303个, 占总生产队的 15.8%; 播种 10万公顷, 占总大豆面积的14.4%, 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 亩产125公斤以上的生产队270个, 占总生产队14.1%, 播种大豆面积7.73万公顷, 占总大豆面积11.5%。低产生产队比高产生产队要多30%。垦区历年大豆生产水平见表3-3-3。 表 3-3-3 垦区历年大豆生产水平
(续)
☚ (一)小麦 (三)玉米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