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大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大豆

(二)大豆

由于垦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都适宜种植大豆, 其经济价值又比其他作物高, 所以, 大豆一直是垦区的主栽作物, 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 占总播种面积的33%左右。自1978年国家把垦区作为大豆出口基地, 每年拨给一定数量的进口化肥, 并强调专肥专用; 特别是国家对大豆提价后, 垦区对大豆的栽培, 更加重视。

表3-3-2 垦区历年小麦生产水平
(1949—1995年)

年 份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每公顷产量
(公斤)
总产量
(吨)
年 份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每公顷产量
(公斤)
总产量
(吨)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0.71
1.15
2.75
2.65
4.10
4.08
2.40
11.99
20.58
23.79
25.00
25.72
35.50
28.62
31.53
38.05
50.13
53.28
59.51
64.72
63.29
68.40
70.66
77.77
375
660
510
885
645
1 200
525
1 140
1 020
945
1 110
945
585
810
1 095
1 500
1 215
1 425
1 785
1 470
1 170
1 350
1 290
1 230
2 675
7 812
14 036
23 308
26 562
49 199
73 135
135 827
211 382
242 111
275 836
243 871
207 384
233 530
349 599
571 415
608 954
757 956
1 058 031
951 621
739 933
921 827
917 547
959 369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74.10
80.23
79.83
79.39
81.73
83.07
88.48
103.55
104.70
74.66
100.90
81.26
81.77
85.96
75.87
55.07
76.42
78.46
77.93
68.25
61.25
53.29
46.05
765
1 470
1 455
1 695
1 620
1 455
1 920
2 055
1 200
1 515
2 235
1 965
1 875
1 965
3 600
2 115
2 580
3 405
2 614.5
3 289.5
2 622
2 203.5
2 946
572 442
1 180 184
1 166 263
1 341 815
1 320 574
1 220 496
1 700 957
2 125 340
1 261 298
1 205 990
2 254 957
1 562 315
1 528 645
1 691 502
1 595 222
1 167 808
1 973 870
2 678 139
2 041 543
2 245 505
1 597 071
1 174 573
1 356 677

1.播期。适宜播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但建场初期, 每年春播比例大, 所以播期偏晚。从1963年起推行综合灭草, 为诱发杂草, 进行苗前耙和苗期耙, 采取推迟播期的办法。70年代搞封闭灭草, 特别是喷洒氟乐灵, 必须间隔6~8天后播种, 又相应推迟播期。据有关记录, 农场大豆播期, 几乎每年都拉得很长, 而且播种高峰一般都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个别年份, 延至6月20日。1982年严重春涝,提出 “换早熟品种, 延播期, 保质量”, 大面积采用早熟品种晚播, 获得丰收。
2.行距与密度。建场初期, 在垡片上点播的行距是35厘米, 机播为60厘米。1958年实行过窄行密植, 行距30~45厘米, 后来又改为50、55、60厘米几种行距。1971年曾推行过 “满垄灌”, 行距70厘米, 苗眼宽12厘米, 用两个圆盘开沟器播在一个垄顶上,并搞过玉米横穿带, 因不适于机械作业而停用。70年代推广机械精密播种, 提高种子匀度, 可节省种子25%左右。据八五二农场农艺师研究: 采用精密播种将大豆株距变异数减少0.4%, 大豆亩产可增加5%~7%。1975年统计, 50、60、70厘米行距各占相等比例; 1978年推广缩垄增行和大豆早、密、窄栽培法后, 30厘米、40厘米行距的播种面积增加, 但大部仍采用50~60厘米行距, 留机械作业道的办法。
大豆密度, 建场初期, 按收获株计算, 一般每亩在1.8万~2万株。50年代提高到2.5万株。70年代在推广合理密植中, 随着水、肥水平的提高, 3万株以上的比例逐年增加, 到1985年3.6万株以上的占35.9%。
3.施肥。创建初期, 大豆不施肥。1958年曾用根瘤菌拌种。1964年曙光农场首次用飞机喷洒钼酸铵, 作业面积558公顷, 增产15%。1972年, 部分农场每亩施5公斤过磷酸钙。1979年开始, 施肥面积大幅度增加, 亩用氮磷20公斤左右。并从地表施肥发展到侧深施肥和种肥同播, 以及大面积叶面施肥, 航空喷施氮、磷、钼混合肥。1980年以后将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与农药混合, 用飞机喷洒。
4.田间管理。1958年前, 中耕机械很少, 平均1个生产队只有1台中耕机。因此, 大部分依靠人铲畜趟, 畜力不足, 就用拖拉机牵引木犁, 人工扶犁。直到1963年以后, 才全部机械中耕。综合机械灭草、蒙头土, 两耢一趟等传统农艺一直沿用至今。
从1976年起, 推广化学灭草。1978年引进美国氟乐灵、拉索, 继而又引进灭草猛、苯达松。80—90年代是化学灭草先行, 配合机械中耕和人工拿大草,基本能控制杂草。大豆长势过猛, 易倒伏、捂花、不结实。1984年红兴隆管理局在大豆丰产田初花至盛花期喷洒 “三碘苯酸”效果较好, 当年应用面积200公顷。
5.收获。初期, 主要依靠人工收割, 集堆后,机械脱谷。少量机械收割, 割茬较高。“猫耳朵”损失大。60年代推行人工割倒放铺, 机械拾禾脱粒。机械直收大豆普通在大豆 “摇铃” 时进行。70年代推广割晒大豆后, 在大豆黄叶并落叶1/2时开割, 时在9月中旬。既要防秋雨泥泞, 避免大豆粒面粘泥,又要防止炸荚和被雪捂住。因此, 在人、机齐上的要求下, 收获方式多样: 有机械直收; 人割放趟子机拾; 机械割晒后拾禾; 人割码垛后机械脱谷等。大豆收获多在10月结束, 秋涝年份, 有些队在地冻后以机械直收, 拖到11月份。田间脱粒的大豆, 全部进晒场处理。80年代以后, 引进国外先进机械, 收割台能自动升降, 普遍实行大豆低茬直收, 效益明显。
6.高产攻关。1982年开始, 开展大豆栽培开发研究和高产攻关活动, 实行试验、开发、攻关的一系列研究。确定37个万亩攻关点, 总面积为2.7万公顷。当年, 这些攻关点平均亩产123公斤; 1983年达到128公斤; 1984年提高到144公斤。比所在农场的大豆平均亩增产33公斤。其中有20个攻关点亩产超150公斤。龙门农场, 地处高寒区第6积温带, 在1956—1981年的26年中, 全场大豆平均亩产只有23.1公斤, 最高的1975年也只有59公斤, 通过3年高产攻关, 开发点亩产达127公斤, 比对照田增产37.9%, 比前3年增产1.5倍。五九七农场开发点,前3年大豆平均亩产为66公斤, 后3年平均亩产达184公斤。
在攻关的基础上, 80年代后期, 垦区普遍推广更新品种, 三垄栽培法, 化学除草, 低茬收割等增产技术, 大豆亩产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般亩产在100公斤以上。1995年全垦区平均亩产达143.3公斤, 创历史最好水平。
7.产量。黑龙江垦区的自然条件, 光照长, 昼夜温差大, 秋雨充足, 有利于大豆生产。但单产不高, 总产不稳, 平均最高的1990年只有119公斤。而最低的1951年仅35公斤。1949—1985年的37年亩产平均为68.6公斤, 其原因: 低产面积占大豆总面积的25%左右; 北部是低温高寒区, 年无霜期仅90~100天, 有效积温1900℃左右, 适宜栽培的大豆品种和技术都尚未突破; 西部属干旱区, 地势高燥, 雨量稀少, 春旱夏旱频繁, 是大豆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东部低温易涝区, 土壤粘重冷凉, 幼苗生长缓慢, 加以涝年居多, 人为的湿耕、湿整和湿播, 加剧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土壤贫瘠区, 土壤黑土层很薄, 肥力不足, 大豆播后苗期生长快, 中期以后一直处于 “半饥饿”状态。全垦区尚有低产生产队303个, 占总生产队的 15.8%; 播种 10万公顷, 占总大豆面积的14.4%, 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 亩产125公斤以上的生产队270个, 占总生产队14.1%, 播种大豆面积7.73万公顷, 占总大豆面积11.5%。低产生产队比高产生产队要多30%。垦区历年大豆生产水平见表3-3-3。

表 3-3-3 垦区历年大豆生产水平
(1949—1995年)

年 份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每公顷产量
(公斤)
总产量
(吨)
年 份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每公顷产量
(公斤)
总产量
(吨)
1949
1950
1951
1952
0.44
1.68
2.52
2.35
720
855
525
885
3 189
14 514
13 393
20 674
1953
1954
1955
1956
1.60
2.78
4.29
8.76
990
840
1 140
780
16 024
23 119
49 147
68 370

(续)

年 份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每公顷产量
(公斤)
总产量
(吨)
年 份播种面积
(万公顷)
每公顷产量
(公斤)
总产量
(吨)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0.74
15.98
33.70
27.52
28.25
24.82
27.89
26.42
27.94
26.73
31.24
31.81
32.45
34.69
36.9
42.94
38.36
40.87
43.68
41.88
540
705
945
1 005
570
765
855
735
1 185
1 365
1 200
1 215
750
1 140
930
660
975
1 020
1 410
1 065
65 512
113 624
319 376
151 348
162 180
189 168
239 861
195 380
331 432
365 176
377 031
386 019
241 301
397 100
345 527
281 864
373 554
414 811
612 638
445 04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47.02
60.06
64.59
63.31
65.94
80.96
60.9
75.96
75.1
62.92
72.41
75.87
68.68
62.91
64.86
59.2
8.1
75.4
74.6
975
1 320
960
1 260
600
1 245
1 320
1 245
1 080
1 530
1 470
1 440
1 635
1 785
1 449
1 369.5
1 954.5
2 149.5
1 959
456 302
780 181
619 509
795 739
394 490
1 008 850
817 546
959 410
812 830
960 424
1 062 401
1 089 202
1 122 398
1 120 186
936 691
811 304
1 584 474
1 621 171
1 462 054
☚ (一)小麦   (三)玉米 ☛
000072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