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大沽炮台
大沽炮台位于海河入海口两岸。明嘉靖年间,大沽口宿重兵设防。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大沽口两岸各建炮台1座,高5米、宽3米、进深2米。清道光二十年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廷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于次年在大沽口两岸添建炮台3座。咸丰八年四月 (1858年5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沽炮台毁于敌人炮火;八月重新修建大沽炮台,共建炮台6座。炮台高三五丈不等,皆上砖下石,用糯米汁浇灌,坚实牢固。河口南岸3座,北岸2座,分别以 “威、镇、海、门、高”5字分号。另在北岸石头缝处建炮台1座,称石头缝炮台。在后墙营门建小炮台25座。大小炮台共置炮64尊。光绪元年 (1875年),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整修并新建一些炮台。大沽炮台在历次抗击外侵的保卫战中,是军民扼要守险、奋勇抗敌、给敌人以重创的重要工事和堡垒,闻名中外。1901年依《辛丑条约》,大沽炮台被拆毁。今存的大沽炮台是保存较好的“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1988年1月13日,大沽炮台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