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大发展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大发展时期

(二)大发展时期1969—1979年

1969年广西按照中共中央“农业机械购买以集体经济为主”精神,将40个国营拖拉机站经营的农业机械,全部下放给社、队集体经营。广西的农业机械化从此进入了以社队集体经济为主的大发展时期。
为实现中共中央“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广西各级党委、革命委员会都把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利用地方的财力、物力及组织社队集体经济投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掀起了大办农业机械化的热潮。
(1)建立农机化管理机构。1971年12月自治区成立了由农业、工业、计划、财贸等部门领导参加的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负责决策农业机械化的重大问题和协调有关工作。翌年,各地、市、县也设立了相应机构及农业机械局。1973年成立了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局。此后,相继在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农机管理站和农机站,到1978年全自治区共有社队基层农机组织6 292个(其中人民公社农机管理站930个)。
(2)建设服务体系。为了满足农业机械迅速增长的需要,广西先后建立了技术培训、科研推广、农机供应、机具维修等四大服务体系。
❶技术培训体系。1972年广西第一个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基地——藤县农业机械学校成立,开始有计划地为社队培训拖拉机、柴油机等农业机械操作手及修理工、电工等技术人才。此后,全自治区8个地区先后成立了农业机械学校,为县、社培训技术骨干、管理干部及输送师资。到1976年全自治区4个区辖市和82个县(市)都建立了农业机械学校,785个人民公社和693个生产大队开办了拖拉机手培训班,部分县的农林中学或高级中学开设了农机专业班,形成了地(市)、县、社、队四级农机技术培训网。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机器未到,培训先行”和“以老带新,先带后训,复训提高”的工作经验。1977年8月,农林部在全国推广了广西这一经验。

❷科研推广体系。50年代,广西有专区、县农具推广站73所,农具(农机)研究所48所,1958—1962年间,除桂林专区农机研究所外,其余先后被撤销。1972年、1974年和1976年,自治区分别在地、市、县建立农业机械研究所,自治区农业机械鉴定站和地、市、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均属农机部门管理)。至1979年,全自治区8个地区4个区辖市和82个县,除邕宁县外,都建立了农业机械研究所,有职工883人;建立地、市、县农机技术推广站55个,有职工267人。加上1957年建立的自治区农业机械研究所和1964年成立的自治区水轮泵研究所、拖拉机研究所、插秧机研究所(4所均属自治区机械局(厅)管理),形成了较完整的农机科研、鉴定、推广体系。

❸农机供应体系。60年代中期,广西已建自治区、专区级农机供应站9个,并开始组建县、市农机供应机构,到1973年,全自治区已有县、市农机供应站(1974年改称公司)86个。70年代初,部分县为方便农民购买农机维修配件和小型机械化、半机械化农机具,在农机拥有量较多的公社或圩镇设立农机供应点,1979年供应点已发展到526个,从业人员739人。

❹农机维修体系。50—60年代,广西大部分县建立了农业机械厂,但设备简陋,修造能力低。1970年以后,各地相继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造网,按照“小修不出大队,中修不出公社,大修不出县”的要求,到1979年底,全自治区已有县、市农机修造厂101家,职工1.56万人,固定资产原值8 169.05万元,有75家厂基本具备拖拉机、内燃机的大修能力;建立公社农机修配厂892家,占公社总数的90.3%,职工18 985人。装备“五大件”即车、刨、钻、锻、焊主要设备6 003台;建立大队农机修理站2 538个,占大队总数的19.9%,职工6 729人,拥有“三大件”即车床、台钻、电焊机等主要设备6 996台。
(3) 组织基础工业和拖拉机大会战。为了加速农业机械化的步伐,1970—1977年广西每年将地方机动财力的80%和90%以上的外汇用于农业和支农工业的建设,先后组织了10个部门140多家企业,开展了钢、铁、煤、电、小化肥大会战。在原材料工业有了一些基础以后,又组织了7个行业77家工厂进行拖拉机大会战。到1977年,全自治区已有拖拉机制造厂3家,内燃机厂4家,为拖拉机、内燃机生产配套、配件的工厂34家,形成了年产中型拖拉机5千台,手扶拖拉机3万台,内燃机58.8万千瓦的生产能力。耕作、栽插、排灌、收获、运输、加工等配套机具的制造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使工业基础薄弱的广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跨进全国先进行列。
经过10年的努力,到1979年,全自治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350.67万千瓦,与1969年比,增长8.5倍,平均每年递增25.3%。其中拖拉机的增幅最大,由1969年的3 016台/5.37万千瓦增加到1979年的110 147台/140.73 万千瓦,每年递增 43.3%和38.6%。耕作、插秧、排灌、植保、收获、运输、农产品加工、农田基本建设及畜牧、林业、渔业等机械化农机具都有较大幅度增长。1979年全自治区机耕面积达87.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33.26%,机械排灌面积27.46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8.79%,机械(含半机械)脱粒面积155万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4.76%,稻米加工和农业运输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70%和60%。
这一时期,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脱离了国情区情,一轰而起,片面追求数量的增加,忽视了经济效益。有些农机产品由于质量和性能差,盲目大量推广,造成大批报废,甚至有些新产品,尚未鉴定定型就大批投产、加以推广,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仅农机销售部门收购、积压报废的产品就达2 900多万元。

☚ (一)起步时期   (三)改革发展时期 ☛
000147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