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改造低产田阶段1960—1978年
江西低产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据1959—1960年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结果,查明在全省220万公顷水田中,有单产低于当地平均产量20%~30%的低产田约66.67万公顷,占全省稻田面积的30.3%。其中:黄泥田类24.53万公顷,冷浸田类14.4万公顷,沉板田类48.67万公顷,沙土田类8万公顷,顽泥田类8.34万公顷,以及其他一些矿毒田。这些低产田,单产水平不高且不稳定,成为影响江西农业大幅度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对低产田的改造工作一直没有间断。早在1953年,江西省农科所就在抚州地区设点对冷浆田进行调查研究。1956年,又在寻乌县进行浸冬、晒冬的调查试验,取得对冷浸田的性质及改善措施的初步认识。1958年,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山区群众改土改制经验的调查。1959年,全省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初步查清全省低产田类型、分布和肥力状况,并针对红壤性低产田和冷浸性低产田的主要问题及开展绿肥混播,以磷增氮等技术进行研究,为大面积改造低产田作了必要的准备。
60年代初,省委认真贯彻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把红壤利用改良工作转入以改造低产田为主的轨道上。为了探索低产田改造经验,1964年,省、地、县分别在典型的低产区建立8个低产田改良站,并从国营农场、垦殖场调集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总结群众经验入手,大力开展改造低产田的试验活动,先后在全省建立了30多个农村低产田改良基点、130个低产田改造样板,在近13.34万公顷的面积上进行低改示范。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成功地总结出工程治水、培肥土壤、耕作改制、改革栽培方式和抓好山、水、田综合治理和开发,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等改造低产田的成套技术,并在全省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兴国县蕉溪大队,通过对山、水、田综合治理,粮食亩产由1963年的192.5千克,提高到1966年的400千克、1969年的556.5千克。到1966年,全省通过对40万公顷红壤低产田的初步改造,粮食增产6亿多千克。随着红壤改良利用事业的发展,1963年,在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重视和支持下,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红壤研究机构——江西省红壤试验站,作为中国南方红壤研究基地,被列为全国“农业十大样板”之一,承担了国家下达的“南方红壤山区利用与水土保持”重点研究项目,并与进贤县合作,建立了大面积的改造低产红壤的示范基地,标志着红壤性低产田改良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低产田改良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有贡献的科研人员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强行下放劳动。但科技人员下放农村后,仍坚持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改良低产田,治理山丘,全省40余万公顷红壤性低产田,经过持续改良,到1974年,粮食亩产量普遍提高到250千克以上。
70年代后,着手恢复垦殖场,重建红壤研究所,开始大搞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并在1974年提出一冬春改造好20万公顷低产田的具体目标。全省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滨湖平原和山垄田以防洪、防涝、防渍为主,加强排水工程建设,实行排灌分家,降低地下水位;在丘陵地区,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抗旱为中心,造林种草、绿化荒山, 平整土地, 修筑等高水平梯田, 修建大、中、小型水库和堰塘坡堤等水利工程,改串漫灌为沟灌, 防止和避免水肥流失。同年, 还在全省建立了11个以发展粮食为主, 农、林、牧一起上,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改良低产红壤示范基点。在建点的两年内, 修建山塘水库共27座,开挖排灌渠道270多条, 总长达130多公里, 扩大灌溉面积880公顷, 实现园田化面积280公顷。到1977年, 11个基点的粮食总产比建点前的1973年增长20%~40%, 亩产增长30% ~60%。全省40多万公顷红壤性低产田经过持续改良, 粮食亩产增至300千克。冷浸性低产田, 经过采取开沟排渍, 降低地下水位, 合理施用有、无机肥, 实行耕作改制等农业措施, 粮食产量也大幅度上升, 一般亩产由原来的100~200千克提高到300~400千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