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坡地
1.平缓坡盆(谷)地。面积为10 108. 9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 60%。集中分布在金(华)衢 (州)、诸暨、新 (昌)、嵊 (县)、天台、仙居、碧湖、松阳、临安等较宽阔的盆地和谷地地区。这类土地一般海拔分布为50—150米,坡面坡度3°—6°,其中盆地由超河漫滩与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组成,以河床延伸方向为对称轴,沿着干支流流动方向依次向两侧展布,地面宽阔低平,相对高差10米以下。谷地主要分布在山涧溪流,河沟沿岸,呈树枝状延伸,或呈条带状展布。受现代流水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影响,土层深厚,土壤主要是红壤、紫色土,肥力较好,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水热条件优越,水源较充足,水利条件较好,又经长期耕种熟化,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用地,是开发利用程度最充分的一类土地。在开化、龙泉、临安等山丘地区辟成梯田、旱地,是丘陵山区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在浙南山区泰顺、永嘉、庆元等县的山间谷地,水热资源较好,可利用种植双季稻。
2.平缓坡台(岗)地。面积为3 113. 1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分布较零散。平缓坡台(岗地)起伏较和缓,地面坡度6°—15°。岗地一般海拔分布100米以下,地面起伏30米以下,成土母质为白垩红色粉砂岩、紫红色砂岩残积风化发育而成的紫色土、红筋泥等,主要分布在金衢地区及安吉、长兴等地,适种性广,粮食、蚕桑、经济果木生长良好。平缓坡台地分布面广,在浙南山地常是红层碎屑岩、侵入岩构成的山地残存夷平面,海拔分布1 000米以上,台面高差50米左右;浙东地区分布的玄武岩台地是浙江省很有特色的一种土地类型,在新昌、嵊县、磐安、天台、宁波等地海拔分布高低不一,但台面起伏高差30米以下。玄武岩台地发育的红粘土、棕泥土,土质较好,植桑养蚕成蚁率高,蚕茧品质好,也是白术、花生、西瓜的适生用地。
3.斜坡台岗地。面积为841.5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 8 %,也是台地中较为主要的一种土地类型。坡面起伏高差50米左右,坡度15°—25°,土层较薄,土质较差,集中分布在浙南的文成、泰顺、庆元、丽水等山区,多数作林业用地。
4. 低丘平缓坡地。面积为1 900.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 8%。一般海拔分布300—500米,地面起伏高差较小,土层堆积较厚,土质较好,土壤以红壤为主,呈酸性反应。主要分布在常山、江山、武义、永康、天台、仙居、丽水、新昌、嵊县、诸暨等红层盆地的边缘及下部,以常山—江山、武义—永康丘陵盆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作为粮、茶、干 (鲜)果用地。
5. 低丘陡斜坡地。面积为3 695.5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1%。主要分布在低丘中上部,坡面坡度大于25°,由火山岩、碎屑岩残积坡物组成,上质较差,土层较薄,多砾石,水源不足,土壤主要是粗骨土,较集中分布在浙东南沿海港湾与海洋岛屿丘陵和浙西北山丘地区。除少量斜坡地作为农业用地外,一般都作林业用地。
6. 高丘缓坡地。面积为577.4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55%。成土母岩为变质岩、砂质岩、残积、坡积物质,发育的红松泥土质较好。主要分布在浙南山间谷地与金 (华)衢 (州)盆地边缘,一般为林业用地,也可作为木本粮油作物用地。
7. 高丘斜坡地。面积为12 040. 91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43%。集中分布在浙西北山丘及浙江南沿海港湾丘陵地区。坡面坡度大于15°,丘体起伏高差较大,岩性以火岩、碎屑岩为主,其残积物较厚,发育成黄筋泥、红松泥,上质较好,适于经济林、果用地,也有少数梯化后作农地利用。高丘陡坡地,坡面陡峻,土层瘠薄,土质较差,作为林业用地。
8. 低山缓坡地。面积为44.90平方公里,坡面坡度为6°—15°,分布于低山坡麓,面积很小。成土母岩为沉积碎屑岩、火山岩及残积、坡积松散物,发育的山地黄泥土,质地较好,可供作粮食、茶、果用地。主要分布在浙南和浙西北丘陵地区。
9. 低山斜陡坡地。面积为15 139.83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 37%,集中分布在浙南和浙东丘陵山区的低山坡麓和山涧溪流的两侧,坡度大于15°。成土母岩为火山岩、碎屑岩的残积物,发育成的山地黄泥土,质地较好;而火山岩残积物层浅薄,石砂土土质差,一般作林业用地。
10. 中山平缓坡地。面积为6.30平方公里,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浙南山区的一些山间洼地或山地顶部残存古老夷平面,呈坡状起伏,地面坡度小于6°。土壤为山地黄泥土,有效土层较厚,在浙南山区作为农耕地,浙西山区多为林业用地。
11. 中山陡斜坡地。面积为36 567.0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71%,比较集中分布在浙南山区,海拔1 000—1 929米,坡面坡度大于15°。这类坡地地处高寒山境,热量不足,是用材林、经济林的用地。其中海拔分布1 200米以上的坡地,由于风力大、气温低,林木生长受到限制,只适宜于灌木、草甸植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