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地貌类型
根据组成物质、水热条件、土壤发育和农业利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上海地区可划分成河口三角洲、东部滨海平原和西部湖沼平原三个地貌区。
1.河口三角洲区。位于上海东北部,包括长江河口及崇明、长兴、横沙等砂岛的外延地带。自陆向海,依次出现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三大地貌单元。
三角洲平原系指崇明、长兴、横沙等河口砂岛;三角洲前缘分布于三角洲平原的向海一侧,处于三角洲平原与前三角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水下三角洲的主体部分;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外围地带,水下地形平展,缓缓向海倾斜,呈弧形向东海凸出。
2.东部滨海平原区。分布在冈身及其以东的沿江、沿海地区,由滨海平原和贝壳砂堤组合而成。该地区地势高亢, 地面高程多为4~5米 (吴淞高程,下同), 贝壳砂堤是该区地貌发育阶段性的重要标志。
3.西部湖沼平原区。分布于冈身以西的湖沼地区, 是全市地势最低的地区, 大部分地区地面高程低于3.5米。根据地貌和沉积环境的不同, 区内又有湖滨平原、湖沼洼地、海积—湖积平原等3种地貌类型。
(二) 地貌类型
浙江按照地貌形态特征,全省可分为平原、盆(谷)地、台(岗)地、丘陵、山地等5个类型。
1.平原。包括滨海滩涂平原、港湾河口平原和河网湖沼平原,一般坡度<3°,相对高差<10米,起伏平坦。全省平原面积达2.0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57%。
(1)滨海滩涂平原。分布面积为0.72万平方公里(其中,潮间带滩涂平原面积0.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面积的34.53%。滨海平原成陆时间晚,大致以第一道古海塘为界,地面高程比内侧的水网平原约高0.5—2米,地面组成物质系新近浅海相沉积物,土质松软,由泥质、粉砂质组成,保水能力差,地面微微向海倾斜。滩涂平原的生产利用条件,除晒盐外,是贝、藻、鱼、虾等繁殖和栖息的优良场所。
(2)港湾河口平原。面积0.3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面积的15.92%。比较集中地分布在钱塘江、曹娥江、椒江、瓯江、飞云江等港湾河口地段。由河流和潮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段堆积成为沙咀、沙坝及栏门沙等,组成物主要为粉土、亚砂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河网密度小,水源缺乏,宜于棉、麻等作物生长。
(3)河网湖沼平原。位于滨海平原内侧,海拔一般为3.5-5米,多属河湖和浅海相沉积物。面积为1.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面积的49.25%。集中连片分布在太湖流域南岸至海宁市长安镇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地区,以及萧绍宁、温 (岭)黄 (岩)、温 (州) 瑞(安)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含粉砂和粘粒为主,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河网密布(河网密度2.6—3.8公里/平方公里),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但局部地区低洼潴水,排水不畅,渍涝严重。
2.盆(谷)地。分布面积约有1.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64%。按形态特征、地面组成及农业利用条件,可区分为盆地和谷地两种形态类型。
(1) 盆地。海拔分布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多为20—50米,地面坡度大于6°,分布在丘陵山地的汇水地带及山麓坳口地段。全省大、小盆地约40余个,面积达0.92万平方公里,约占盆、谷地面积的90.30%。集中分布在西苕溪、钱塘江、曹娥江、浦阳江、灵江、瓯江等江河两岸,主要有金 (华) 衢 (州) 盆地、天(台)仙(居)盆地、新(昌)嵊(县)盆地、诸暨盆地、松古盆地等。金衢盆地为浙江最大的一个盆地,东西长约220公里,南北宽约15—30公里,盆地面积约0.40万平方公里。盆地组成物质为亚砂土和砂土,保水、保肥和通气性较好,成为全省仅次于平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
(2) 谷地。一般海拔分布在250—350米,处在河流中下游地段,分布面积约985平方公里,仅占盆谷地面积的9.7%。水、土条件较好,是浙江省丘陵山区的主要农业用地。
3. 台(岗)地。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地面坡度小于15°,呈岗状起伏。分布面积0.4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上地总面积3.75%。
(1) 台地。分布面积1 694.9平方公里,约占台(岗)地面积42.86%。地面组成物质以火山岩、玄武岩残积物为主。玄武岩台地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县一带,地面覆盖物为玄武岩发育的红粘土、棕泥土,土层厚,粘性重,全磷含量高,非常适于栽桑养蚕,种植“小京生”花生、玉米等名优特产品。但玄武岩台地边缘往往坎陡、坡大,易导致水土流失。
(2) 岗地。主要分布在河流谷地和丘陵山地之间,处于浙中西金衢河谷盆地,浙西北丘陵盆地边缘。分布的红土岗地,地面起伏和缓,土层较厚,排水畅,是旱粮、经济林果的主要用地。
4.丘陵。一般海拔分布低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地面坡度小于25°,没有明显脉络或呈零星孤立的山丘。全省丘陵面积达1.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88%,可分为低丘和高丘两类。
(1)低丘。海拔分布在300米以下,丘体起伏高差100米左右,坡面坡度15°—25°,面积为0.60万平方公里,占丘陵面积32.07%。主要分布在金衢、新昌、嵊县、天台、仙居、丽水、诸暨、长兴等红土盆地的周边。土层较厚,是旱粮、经济林果及林竹生产的适宜区。
(2) 高丘。海拔分布500米以下,地面起伏高差150—200米,坡面坡度小于25°,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占丘陵面积的67.93%。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边缘和丘陵山地交接地带,也是浙江省单季稻与连作稻交替过渡带。高丘相对高差较大,坡度较陡,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5. 山地。海拔分布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山高坡陡。分布面积为5.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9.15%。河流切割强烈,地表径流易于散失,土层浅薄,自然生产力较低。农业利用以林地为主,可分为低山、低中山和中山三类。
(1)低山。海拔分布500—800米,相对高差200—500米。分布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29.37%。主要分布在浙西北、浙东丘陵山区。
(2) 低中山。海拔分布800—1 000米,相对高差在500米以上,坡面坡度陡峭。分布面积0.80万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15.45%。主要分布在浙东和浙西山区。
(3) 中山。海拔分布1 000—1 929米。分布面积2.86万平方公里,占山地面积的55.17%。集中分布在浙南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和浙西天目山、龙门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