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土壤耕作制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土壤耕作制度

(二)土壤耕作制度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原人民逐渐总结出一套以深耕和畦作为特点的土壤耕作制度。春秋战国时,随着新农具的出现,中原地区就开始深耕。并有了垄(畦)耕作法。西汉时,豫西一带广泛推广“代田法”,即将种子种在沟里,中耕时将垄土逐渐培在作物根部,等第二年垄变沟。后又有“区田法”,适用于在山区、丘陵地带采取的窝种,可等距全苗,集中使用水肥,可获高产。北魏时期,实行耕、耙、捞、耱作业密切配合的旱地耕作技术,传统耕作法基本定型。同期又出现“畦长两步,宽一步”的畦种蔬菜,便于灌溉,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应用到有精耕细作习惯和水浇地的农田。汉代北方总结“趣时”(赶上季节和最适合的耕作时间)、“和土”(耕、锄、耱、平,使土壤松软)、“务粪泽”(保持土壤肥沃和湿润)、“早锄早获”、(及时中耕锄草和收割)的耕作原则。清代对中耕技术提出“锄分四序,先知浅深之法”,一次破皮,二次渐深,三次更深,四次又浅。明清至民国时期豫北一带有采取深耕深刨种怀药,用钢锨深翻种麦习惯,豫东平原由于黄河改道泛滥成沙粘层覆盖,农民为恢复田园,把原来埋在飞沙下的肥沃土壤翻上来耕种,称谓“翻淤压沙”的改良土壤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式农具的推广应用,耕层有所增加,同时全省不少农业合作社采取人工深翻改土,一般深度在33厘米左右。中共中央1958年8月发布了《关于深耕和改良土壤的指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深耕改土高潮。同年河南参加劳力800余万人,出动牲畜200多万头,深翻土地近百万公顷。一般耕层由原来13~17厘米加深到20~23厘米,小面积丰产田(当时称“卫星田”)达到30~60厘米,对增产起到一定作用。50~60年代,全省推广“园田化”耕作法,在豫东地区大搞台田改良盐碱地,在平原和低洼地区推广甘薯垄栽,玉米、棉花结合中耕培土成垄,起到灌溉和排涝之利。70年代以后,广泛推行机耕,深耕面积大幅度增加。到1995年,全省机耕面积1 153.13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70.9%。
全省主要耕作方法有冬耕、春耕、夏耕和秋耕。
(1) 冬耕。即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耙地灭茬,进行深耕,使土壤有较长时间进行冻融熟化,接纳雨雪。在干旱的豫西地区耕后粗耙。豫东的盐碱地、沙土地一般不进行冬耕。
(2) 春耕。春季耕地,要早、浅(10~13厘米),随耕随耙耱减少跑墒。沙土地耕后不耙,对盐碱地要晚耕,随耕随耙随播,防止盐分上升,利于出苗。
(3) 夏耕。即三夏大忙,争时早播,小麦收后耕耙播种。
(4) 秋耕。在休闲晒旱地,小麦收后立即浅耕或机耙灭茬保墒,6月下旬进行深耕20厘米以上,直到立秋前后开始耙耱保墒;每次雨后随耕随耙耱破土保墒。在秋茬地,一般前作收后随灭茬,结合施底肥进行耕地然后耙耱;对欠墒地,还要采取镇压措施;对过湿地,为了抢时间用耘锄,破土散墒或直接用犁耧开沟播种。

☚ (一)发展概况   四、种植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
0000348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