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国有农场的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国有农场的改革

(二)国有农场的改革

1.财务改革。河南省农场的改革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1979—1985年间,按照国家财政部对农场的要求,推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亏损不补,有利润自己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可以贷款”的财务包干办法,结合河南垦区情况,具体提出实施意见:对条件比较好,盈利比较多的农场,实行包干上缴,多余留用,减盈不减上缴的办法,上缴按近3年平均实现净利润计算,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上缴主管部门20%,留场80%,一定三年不变。对年利润在10万元以下者,实行盈利留用,亏损不补的办法;对目前虽有亏损,但有发展前途,增产潜力大,领导班子强,经过整顿可以较快扭亏的农场,财政与农场主管部门积极扶持农场,搞好农田建设,开展多种经营,限期扭转亏损;对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靠补贴过日子的农场,实行以收入定分配,自负盈亏的办法,工资浮动,平时预发基本生产费或预分实物(主要是口粮),年终按实际收入扣除再生产费用后,余多多分,余少少分,并且保证国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完整无缺,完成国家的征购、派购任务,服从国家价格政策,按期缴纳税款。到“八五”时期又进行了修订完善,提出新的要求:盈利场适当增加上缴基数,亏损场从亏损补贴指标内拨出一定数额,作为扭亏增盈措施费,限期扭亏,否则,停拨扭亏增盈措施费,取消补贴。对长期不能扭亏的,采取其行业管理与农垦脱钩的办法。由于运用财务包干这一经济手段,从而激发内部活力,使农垦企业走上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使全省农垦企业在1972—1978年连续7年亏损3 063万元的基础上扭亏为盈,以后连续17年盈利,累计盈利14 003万元。
2.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在此阶段中,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农垦主管部门的部署,认真总结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历史经验教训,研究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1979年1月,省农业局召开全省农垦座谈会,讨论、制订了《河南省国营农场试办农工商联合企业规划方案》,198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河南省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黄泛区农场等场也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开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改变了过去长期单一经营农业和单纯生产原材料的经济格局,多数农场调整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种植布局,在努力搞好商品种子基地、水果基地、瘦肉型猪出口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农垦工业和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使国有农场开始走上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道路。农工商各业比重发生了变化,工、农业产值比已由1978年的4:6,1995年达到7:3,门类齐全的农垦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商业触角伸向国内外市场。全省农垦工业企业现已有125个,从业人员11 472人,占全省农垦职工总数的1/4,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算) 5.54亿元,在工农业产值中占71.5%,利税3 250万元。商业(贸易业、餐饮业、服务业)企业207个,从业人员2 025人,商业经销额14 150万元,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格局。
3.试办家庭小农场。1985—1987年,农垦改革主要是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全民所有制国有农场的领导下,以户为单位,实行家庭经营,定额上交,自负盈亏。职工承包使用国有农场的生产资料,在统一种植计划,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排水灌水,统一产品处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五统一”的基础上相对独立地从事生产和经营。这项改革,改变了过去国有农场高度集中、统得过死的僵化模式,推动了农垦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但是由于此项改革没有经验,以至出现了负盈不负亏,“富了和尚穷了庙”的问题。为此,各场普遍实行“保值上缴”的办法,即以上缴现金改为上交实物。1995年已有家庭农场11 239个,其中独户的占70%,班组形式的占30%。从事家庭农场的职工21 448人,占农业职工总数的94.5%。1995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26 466万元,经营总支出13 488万元,实现利润6 185万元,为全省农垦系统利润的3.3倍。劳力人均收入3 593元,家庭农场人均净收入2 105元(不含自营经济收入)。由于经济发展,家庭农场已初步实现“四到户” (土地承包、核算、盈亏、风险到户),“两费”(生产费用、生活费用)自理中,生活费已全部自理,生产费自理占80%,两费自理总金额2 270万元。
伴随着家庭农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实施,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改革也相继展开。首先,打破国有农场农机管理一体化局面,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新格局。万亩以上的国有农场,大多实行机组承包,以少数职工经营多数土地,开展规模经营。1995年,农机管理已从单纯的服务型转向经营服务型,众多小型农场开始自购小型农机,条件较好、收益多的黄泛区农场、浚县农场的家庭农场也有自购大型农机的,仅黄泛区农场职工就自购大型收割机、拖拉机40台。
场部机关精简机构,精减人员。兴办家庭农场后,将场部机关适于经营的科室改革为经营性公司,负责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将多余人员充实到基层服务生产,有利于减少经费开支,增加职工收入。改革住房制度,将原有房屋作价转让给职工,1995年,90%的农场都进行了住房改革。家庭农场的兴办,农工不吃企业的“大锅饭”,引发了农场工商业企业的改革,由原来的等级工资制,改为承包制、租赁制、计件工资制、国有民营等。
4.深化改革。1988—1993年在总结前十年改革的基础上,以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公司法》、《企业法》,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中心进行改革的。河南省农垦三项制度改革进行的较早,收效好,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有新突破。首先在用工方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在招工时实行“双向开放”,在职工调动方面,农场职工同其他社会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一视同仁,在养老方面参加社会统筹。随着《企业法》的贯彻落实,农垦企业基本上能从企业需要自主招用工人。到1995年9月底,已有56个农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占全省农垦企业的57.7%。在工资制度改革方面,全省已有45个场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有52个场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企业与职工的分配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主要有计件工资、效益工资、结构工资等。另外,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河南省已有22个农垦企业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农业工人则实行档案工资制。三项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存在而无法解决的农场退伍军人安置难,职工子女报考技校难、招工难,离退休基金、参加社会统筹难等问题,同时解决了职工及家属的户粮关系,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全省有63个农场参加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占农场总数的64.9%。参加社会统筹的职工28 750人,占职工总数的66.1%。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职工7 104人,占离退休职工人数的86.2%。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许昌市农场率先在其所属木器厂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以后又在全场工业企业全面推行,取得了显著成绩,产值比上年增长62%,利润增加了3倍。河南省及时推广了该场股份合作制的成功经验,全省农场场办企业中有40%的单位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组。另外,黄泛区农场和西平老王坡农场,分别在企业内部、外部开展兼并。
河南农垦非国有经济成分有了新的发展。全省农场先后洽谈中外合资制项目10多个,引进资金100多万美元。先后创立有“格林福”花生蛋白奶饮料厂、“力佳”方便面厂、中港精细化工厂、伟兴方便面厂等合作项目。同时,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1995年自营经济产值达1 336万元,占职工总收入的14%。黄泛区农场面临华中最大的苹果市场,利用附近2.13万公顷苹果的资源优势,职工自己投资7 200万元,建小冷库182座,库容16.4万吨。濮阳市农场已有1/4的职工从事自营经济活动,75%的家庭有自营经济项目,80%以上的职工从事自营活动,1995年职工自营经济产值900万元,利润100万元,自营经济收入占总收入的38%。

☚ (一)发展历程   (三)生产水平 ☛
0000357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