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家立项中低产田改造
1990年, 福建开始实施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开发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目的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率。
项目区概况: 福建省的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已实施两期。第一期,1990—1992年,项目区涉及浦城、松溪、政和、建阳、顺昌、泰宁、将乐、明溪、沙县、清流、尤溪、上杭、连城、武平、屏南、古田、福安、莆田、惠安、晋江、石狮、鲤城、南安、福鼎、诏安等25个县 (市)、156个乡镇、107个开发片; 第二期,1993—1995年,国家加大了对福建的投资规模,项目区的县市作了调整补充, 从原有的25个县市增加到32个,分为两大片:
❶闽西北山区片,涉及浦城、政和、建阳、建瓯、邵武、武夷山、泰宁、将乐、建宁、宁化、永安、大田、上杭、永定、武平、长汀、古田等17个县(市),这些项目以改造冷、烂、锈、瘦田为主,建设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商品率;
❷闽东南沿海片,涉及诏安、云霄、漳浦、龙海、安溪、永春、德化、仙游、福清、永泰、闽侯、罗源、宁德、霞浦、福鼎等共15个县(市),这些县以改造缺水型和瘠薄型田地为主,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自给率,做好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地区平衡。
(1)任务与投资情况。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采取水利措施为主,结合改良土壤等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进行小流域、小区域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全省一二期农业综合开发6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2.1万公顷,开垦宜农荒地和已围垦滩涂0.65万公顷。总投资为3475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0 462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 462万元,农行专项贷款2 26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8 884万元,其它资金2 675万元,地、市、县财政配套资金7 812万元。
(2)主要建设内容。根据全面布局的要求,重点放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改良土壤等生物技术措施方面。水利措施方面:以发展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大中型水利工程配套挖潜相结合,实行蓄、引、提并举,灌溉防洪并重,建设比较稳固的水利体系。累计修建小型水库96座,总库容3 556万立方米,增加蓄水量2 386万立方米,建塘坝455座,拦蓄水2 668万立方米;累计开挖疏浚沟渠4 552公里,沟渠标准化衬砌3 263公里,配套桥、涵、闸、渡槽3 192座,埋设地下管道87.96公里;累计修建排灌站333座,总装机6 663千瓦。还修建机耕路1 103公里,修筑防洪堤128公里,新打机电井852眼;农业措施方面:开展土壤改良,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累计深翻、平整土地、客土(沙)改良5.5万公顷,建设良种繁育基地0.48万公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2 759期,培训人员67.1万人次,示范推广新技术2.6万公顷,建立土壤肥力及效益跟踪监测点2 853个。
通过项目区的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了加强。项目区共新增灌溉面积4.56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5.79万公顷,排渍除涝面积2.8万公顷,改良土壤面积5.5万公顷,项目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以上,保灌面积达80%以上,防洪除涝标准达5—10年一遇以上,土壤肥力也有了一定改善。通过项目区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了全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与立项前比,项目区共增产粮食3.78亿公斤,糖料2.53亿公斤。根据土壤肥力定位监测及效益跟踪结果,中低产田改造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00公斤左右。项目区的建设,也对全省其它地方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全省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