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的政策措施
广东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省市县均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开展引进外资工作,解决外向型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利用地理位置和人缘的优势,根据中国的政策、法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
1. 优惠的政策措施。1986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公布后,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如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鼓励外商投资实施办法》、《广东省华侨港澳同胞捐办公益事业支持家乡建设优惠办法》、《关于华侨、港澳同胞亲属接受进口生产资料等问题的通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方投资者分得利润分配和管理的暂行办法》、《广东省鼓励开展对外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办法》、《广东省利用外资基建项目实施管理规定》等,许多市、县也相应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有的还从地方财政中划出一定数额的人民币或外汇资金,作为乡镇企业开发出口创汇产品资金,支持外向型乡镇企业的发展。许多地方还注意提高办事效率,搞好公共关系,通过民间交往,乡亲联谊,联络感情,针对外商的心理,尽量由地方领导出面或以乡镇企业总公司为后盾,举办合资合作企业或“三来一补”企业。
2. 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加快能源建设。广东仅在“七·五”期间,就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24万千瓦,年发电量从1985年167亿千瓦时增加到1990年的343亿千瓦时,改善了电力紧张状况。二是加快交通建设。1985年以来,广东就新建和改建二级以上公路15 288公里,新建和改建公路桥梁1204座,加上京广铁路复线和三茂铁路通车,广汕铁路加速施工等,全省综合运输能力增强。三是加快通讯建设。仅“七·五”期间,全省累计新增电话交换机容量137万门,全省开通国际线路5 105条,可与185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话。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农村基本上是镇村电话可直通五湖四海,水陆运输通往国内外。四是发展服务业,让进来投资的客商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设施。五是提高办事效率,各地都改进了工作作风,采取有关部门合署办公的办法,搞好立项、审批“一条龙”的配套服务。
3. 多元引进外资。广东对外开放14年中,全省乡镇企业总共利用外资90.99亿美元。其中1992年就利用外资24.3亿多美元,比1990年增长33.3%。是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最有成效、利用外资最多的一年。主要特点是:
❶投资多元化。从原来以港商投资为主,发展到有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泰国、新加坡和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前来投资。
❷投资规模大。80年代后期,外商投资规模从几十万美元增加至几百万美元,甚至超千万美元的中、大型项目。如惠州市1992年利用外资80多亿港元。其中投资超亿港元的项目有20个,最大的项目是淡水镇引进32亿港元兴建的白云坑高科技工业区。
❸投资时间长。许多外商投资经营时间由原来3—5年或5—10年,延长到20—30年。
❹投资领域广。投资广布于一、二、三产业,门类较多,其中又以工业投资为主;项目结构从引进单机从事加工装配、维修、服务为主,逐步向引进生产线发展生产型、技术密集型和创汇型为主;
❺投资区域宽。从沿海地区逐步延伸到山区,企业从外引到内联,从单个企业逐步向出口生产基地发展;开发产品从低档转变为中高档,产品结构从农副、土特产转向工业加工型发展,并正在向高起点、多元化、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