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发展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发展历程

(二) 发展历程

历史上北京农村的种植业一直以粮食为主体。直至1949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5.18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占88.8%,经济作物(棉花、油料)占9.31%,蔬菜占1.38%,其他作物占0.5%。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首都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及时提出,郊区农业生产要贯彻“为首都服务”的方针,要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对种植业结构逐步进行调整。主要做法是:
❶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形势下,为了不因调整种植结构而造成粮食生产的波动,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1978—1995年,粮食耕地面积由32.59万公顷减少到25.9万公顷,减少了20.5%,粮食总产却由18.6亿公斤增加到25.64亿公斤,增长了37.8%。
❷调减棉花、油料的占地面积,除少数适宜种植的地区外,不安排棉花、油料的商品生产。
❸调整布局,实行区域化种植,建设粮食、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土地潜力,提高商品率,先后建成商品粮基地20万公顷,商品菜基地4万公顷。
❹不断优化品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粮食为适应农民生活改善和饲料用粮的需要,扩大了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并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蔬菜调减了大路菜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保护地和细菜的种植面积,引进推广了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
1995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49万公顷下降到43.4万公顷,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由88.8%下降到78.48%;经济作物(棉花、油料)播种面积由5.1万公顷下降到1.5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由9.31%下降到2.73%;蔬菜播种面积由0.76万公顷上升到9.14万公顷,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38%上升到16.53%。虽然播种面积构成仍是粮食作物占首位,但产值构成蔬菜、瓜类已超过粮食而跃居首位。

表3-1-1 1949—1995年种植业播种面积


单位:公顷、%

年 份播种面积合计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类其他
播种面积%播种面积%播种面积%播种面积%播种面积%
1949
1955
551 832.6
679 615
490 060.5
569 209.4
88.8
83.75
51 396.5
86 123.4
9.31
12.67
7 613.2
19 718.1
1 .38
2.9
  2 762.3
4 564.2
0.5
0.67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575 321.4
585 562.2
627 654.2
700 508.2
657 350
617 835.8
590 277
552 974
431 701.6
493 763.3
540 102.2
596 730.7
548 668.4
511 393
484 392.9
433 977
75.04
84.34
86.05
85.19
83.46
82.78
82.06
78.48
37 538.3
41 689.7
40 600.2
42 294.1
32 662.2
28 763.1
15 751.3
15 105
6.53
7.12
6.47
6.04
4.97
4.65
2.67
2.73
91 685
35 805.1
35 565.1
46 217.8
51 198.5
54 246.7
70 495.3
91 409
15.94
6.11
5.67
6.6
7.79
8.78
11.94
16.53
2 531 .3
3 134.2
1 419.9
2 334.1
3 606.7
8 838.1
5 882.5
5 223
0.44
0.53
0.22
0.33
0.55
1.43
0.99
0.94
11 865.3
11 169.9
9 966.8
12 722.1
21 234.3
14 595
13 755.1
7 260
2.1
1.9
1.59
1.82
3.23
2.36
2.33
1.31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整理。

☚ (一) 现状   二、农林牧渔业结构 ☛

(二) 发展历程

(二)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郊区农林牧渔业结构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结构变动缓慢,呈现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格局。直至70年代中期,种植业的产值始终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70%以上,种植业使用的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虽然提出了郊区要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但因受当时政策的影响,林牧副渔等业发展缓慢,且波动较大。
(2)第二阶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表现在:
❶畜牧业迅速发展。随着现代化养鸡业、养猪业、奶牛业的建设,畜牧业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家庭副业式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体系,畜牧业的产值由1980年的3.98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37.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9.6%上升到41.9%,提高了12.3个百分点,与种植业形成了农牧并举的格局。
❷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林业产值由1980年的4339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1.6亿元,全市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16.6%,提高到1995年的36.26%,提高了19.7个百分点。林业不仅成为山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而且是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❸淡水养殖业崛起。通过建设商品鱼生产基地,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科技水平,淡水养殖发展迅速,渔业产值由1980年的494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4.0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0.37%提高到4.46%,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表3-1-4 1957—1995年农林牧副渔业产值


单位:万元、%

年份合计种植业林 业牧 业渔 业副 业
产值%产值%产值%产值%产值%
1957
1962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49 892
65 443
90 471
96 136
126 634
134 603
196 439
693 961
904 309
38 794
46 238
60 267
66 412
88 706
85 391
114 318
366 823
468 931
77.76
70.65
66.61
69.08
70.05
63.44
58.19
52.86
51.85
733
1 675
3 497
2 642
2 731
4 339
4 531
9 900
16 034
1.47
2.56
3.87
2.75
2.15
3.22
2.30
1.43
1.77
7 103
10 816
18 739
17 218
31 253
39 848
65 756
285 758
378 995
14.23
16.53
20.71
17.91
24.68
29.60
33.47
41.17
41.91
29
106
102
191
392
494
2 318
19 486
40 347
0.06
0.16
0.1 1
0.19
0.31
0.37
1.18
2.81
4.46
3 233
6 608
7 865
9 673
3 552
4 531
9 516
11 992
6.48
10.1
8.7
10.06
2.8
3.36
4.84
1.73

注:1957—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0、1995年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整理。

☚ (一) 现状   三、一二三次产业结构 ☛

(二) 发展历程

(二) 发展历程

北京农村产业结构在长时期里一直是农业占支配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农村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1.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时期北京农村经济结构仍是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绝对优势,虽有一些零星的小手工业、零售商业,也是以副业的形式依附于农业。1957年,全市农村副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6.5%。
2.1958—1978年。农村产业结构在曲折中缓慢调整。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提出要逐步实现公社工业化,实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农村一度兴起大办“五小工业”,一批农机具修配厂、土化肥厂、砖瓦厂、农产品加工厂等相继开办,到1960年京郊农村社办工业总收入达7000余万元,约占当年公社三级总收入的1/5。这是北京农村工业的萌芽。但是由于在“大跃进”高潮中兴办的一些“五小工业”有很大的盲目性,在随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不得不调整下马,使在萌芽状态的农村工业受到严重挫折,农村产业结构又重新回到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状况。直至1970年中央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村工副业,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的契机。1974年,中共北京市委提出“结合城市工业规划和城市改造,在郊区农村大力发展社队企业”,1975年又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队企业的意见》,组织市属各工业局与郊区的区、县挂钩,市属工厂与社队挂钩,对口支援农村发展社队企业。在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又及时召开全市首次社队企业工作会,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工业部门支援农村,向农村扩散产品,促进了农村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1978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4.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11.63亿元,工业产值6.76亿元,建筑业产值2.63亿元,运输业产值2.51亿元,商饮业产值0.66亿元;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8.1%、27.9%、10.9%、10.4%、2.7%。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为48.1:38.8:13.1,非农产业的产值超过了农业产值。

表3-1-6 1978—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


单位:万元、%

年份农村社会
总产值
农林牧渔业工 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
数量%数量%数量%数量%数量%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42 002
304 676
890 179
2 885 875
7 870 400
116 370
143 102
259 365
701 828
1 644 703
48.1
47.0
29.1
24.3
20.9
67 635
108 370
436 640
1 670 603
3 953 670
27.9
35.6
49.1
57.9
50.2
26 300
16 401
108 779
235 120
1 173 467
10.9
5.4
12.2
8.1
14.9
25 059
25 854
44 202
137 316
486 139
10.4
8.5
5.0
4.8
6.2
6 638
10 949
41 193
141 008
612 421
2.7
3.5
4.6
4.9
7.8

3.1979—1995年。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第一产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北京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80年代前半期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第二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198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89.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5.94亿元,第二产业54.54亿元,第三产业8.54亿元,分别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9.1%、61.3%、9.6%。之后,乡镇企业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技术水平,保持稳定增长。进入90年代,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开发建设工业小区,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农村工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结构逐步优化。旅游业、房地产业、商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八五”期间,北京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117.25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306.6亿元,增长了1.6倍,其中,第一产业由41.23亿元增长到81.44亿元,增长97.5%;第二产业由54.81亿元增长到155.97亿元,增长1.8倍;第三产业由21.2亿元增长到69.21亿元,增长2.6倍。农村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35.2:46.7:18.1,调整为26.6:50.9:22.5。

表3-1-7 1990—1995年农村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万元

年 份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数量%数量%数量%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 172 500
1 321 443
1 553 814
2 047 300
2 400 000
3 066 200
412 340
452 330
474 966
507 660
660 000
814 400
35.2
34.2
30.6
24.8
27.5
26.6
548 120
623 447
781 204
1 178 643
1 260 000
1 559 700
46.7
47.2
50.3
57.6
52.5
50.9
212 040
245 666
297 644
360 997
480 000
692 100
18.1
18.6
19.1
17.6
20.0
22.5
☚ (一) 现状   第二节 种植业 ☛

(二) 发展历程

(二) 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中旬,中共北京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召开郊区扩大干部会议,布置开展土地改革工作。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到会做了重要讲话。他说:“我们要动手消灭封建了,在人民的首都是不允许封建势力存在的,消灭封建势力就是要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打倒地主,分配土地”。彭真特别讲了土地改革的工作方法,一是要群众自己起来调查研究、分配,不要我们干部包办代替;二是要斗恶霸、斗特务,凡是妨碍土地改革,都要发动群众斗争,但不要乱打、乱杀;三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和分配,要分配公正,不要偏心。彭真还特别强调讲了“三不动”的政策,即中农的一切不动,土地不动,财产也不动;工商业不动,地主富农的工商业也不动;地主在城内的房屋不动,市内的果园、菜地也不动。他解释“三不动”说:“如动了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则影响城市资产阶级,城市工商业者不安,则不能发展工商业,物价要涨,农民要吃亏,社会要退步。”“如果动了中农和工商业者,四个朋友就要减少两个或三个,而且生产力要遭到破坏”。会上,中共北京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书记柴泽民对郊区的土地改革做了全面安排布置。会后,各区分别召开了农民代表会、村干部会和农民积极分子训练班,共产生农民代表近千人。
城近郊区的土地改革从1949年10月中旬开始,到1950年3月春耕生产开始前结束,分三批完成,第一批有73个村,第二批为102个村,第三批有88个村。土地改革工作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土地改革工作组进村,宣传政策,讲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发动土改积极分子,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农民代表会。第二步是划分阶级,没收地主土地及该没收的农具和房屋等。在划分阶级中,在讲清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本人自报,群众评定。划分阶级结束后即开始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耕畜和房屋。第三步是分配斗争胜利果实。分配土地的主要对象是依靠土地为生的无地、少地的农民,其次才是愿意种地的失业工人和其他贫苦人民。对于农具、耕畜、粮食和房屋的分配,采取统算统分、公平搭配,并适当照顾各个农民生产需要的原则。分配都是采取自报公议的方法。

☚ (一) 方针政策   (三) 胜利成果 ☛

(二) 发展历程

(二) 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林、牧、渔业是天津市农业生产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仅占农业总产值1/3左右。大量的荒山、荒地、滩涂和水面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和开发,农业生产发展仅限在狭小的范围里。1979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从种植业开始,主要是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1985年开始大搞开发性农业,从外延和内涵上扩大再生产,加快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其主要内容:
❶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利用荒山荒地资源,林果、渔牧结合发展区域经济。
❷开发沿海滩涂和浅海域,发展海水养殖业,同时加快海洋捕捞生产。
❸发展优质、高产、高效、低耗农业,引进和推广了一批动植物优良品种,各地建立起一批种养加相结合的优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这些都促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同时,通过提高土地使用结构的效益,实行粮棉、蔬菜、经济林、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渔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各业水平及构成见表3-1-4。

表3-1-4 农林牧渔业结构表


单位: 亿元

年份农业总
产值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产值%产值%产值%产值%
1979
1981
1986
1991
1995
1996
8.88
8.34
26.92
54.55
125.44
133.53
7.10
6.11
18.80
36.68
85.25
90.17
80.0
73.2
69.8
67.2
68.0
67.5
0.04
0.05
0.31
0.34
0.85
0.96
0.5
0.6
1.2
0.6
0.7
0.7
1.48
1.95
5.67
12.88
28.76
30.27
16.6
23.4
21.1
23.6
22.9
22.7
0.26
0.23
2.14
4.65
10.58
12.13
2.9
2.8
8.0
8.5
8.4
9.1
增速%8.0 7.1 4.8 9.7 11.1

正是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全市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向商品经济发展。其特征为:
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七五”初期的1985年农产品商品率达60.4%。其中,种植业达63.6%,牧、渔业分别达55.9%和58.4%。到“八五”末期的1995年农产品商品率已达76.9%。其中:种植业达68.9%,牧、渔业分别达91.7%和94.1%。商品率最高的畜牧业、渔业其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7%。
❷原来比较薄弱的林、牧、渔业生产发展开始加快。全市牧、渔业产值,18年来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2.8%和8.8%。快于种植业递增7.5%的速度,牧、渔业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7%的速度。
❸各业内部结构也有较大变化。
林业生产,自1992年以来,改变了单一用材林结构,特别是经济林有了较大发展。全市造林面积由1979年的1666.6公顷,发展到1996年的6 200公顷,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0.2%上升到1996年的0.7%,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其产品产量也由改革初期的1979年346.4吨,发展到1996年的21.2万吨,年均递增42.8%。
在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中,改变由耗粮高饲料、报酬率低的畜群,发展节粮型、食草型的畜禽产品。牛、羊、家禽比重大幅度上升,猪的比重下降。牛、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改革初期1979年的0.3%和0.6%,上升到1996年的13%和7.6%,分别上升了10和7个百分点。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91.6%,下降到1996年的57.7%,下降了33.9个百分点。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7.5%,上升到1996年的20.3%,上升了12.8个百分点。
渔业生产形成了以淡水鱼产品生产为中心,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产品为主的新型结构,促进了渔业生产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天津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淡水养殖新技术,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使天津市渔业生产由过去的以海水产品为主,逐步变为以淡水产品为主,由捕捞为主变为以养殖为主的生产新格局。特别是特种水产品养殖成绩可观,鱼蟹混养、鱼鳖混养、稻田养鱼、网箱养鱼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适应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1996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16.99万吨,比1979年的3.28万吨,增长了4.1倍。1979年在水产品总产量中,其中: 海水产品产量达2.63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80.2%;淡水产品产量达0.65万吨,仅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9.8%。到1996年,海水产品产量为2.9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7.3%,淡水产品产量为14.1万吨,占水产品产量的82.7%。由于过量捕捞,造成了渔业资源的严重生态失衡, 使得海洋鱼类资源匮乏,发展淡水养殖业已成为天津市渔业生产的必由之路。1996年,全市水产品养殖产量达12.6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3.9%,比1979年上升了63.1个百分点。水产品养殖面积由1979年的6 093公顷上升到1996年的3.4万公顷,增长了4.6倍。其中: 淡水养殖面积由1979年的5 673公顷,发展到1996年的2.9万公顷,增长了4.1倍。全市淡水养殖产品结构也在逐步向节粮型、肥水鱼类调整和发展。高效益的甲鱼、河蟹得到迅速发展。1996年,虾蟹类产量达到0.15万吨,其中:河蟹产量830吨,甲鱼产量27吨,贝类产量2.23万吨,成为天津市优质水产品养殖的又一新的特色。
☚ (一) 现状   三、种植业结构 ☛

(二) 发展历程

(二) 发展历程

天津市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中,棉花、油料等作物生产逐步调减。棉花生产1984年产量曾达到3.3万吨;油料生产1985年产量曾达到6.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于比较效益的因素影响,棉花、油料生产近几年播种面积有所下调,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棉花所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9年的1.5%,下降到1996年的1.1%,下降了0.4个百分点;油料所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3.6%,下降到1996年的3.2%,下降了0.4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随着蔬菜生产效益的不断上升,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逐年增加,天津市菜田面积由改革初期1979年的3.88万公顷,上升到1996年的8.733万公顷,增长了1.3倍,蔬菜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9年的5.6%,上升到1996年的15.2%,上升了9.6个百分点。蔬菜产量由1979年的127.3万吨,增加到1996年的452.7万吨,增长了2.6倍,见表3-1-5。

表3-1-5 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构成表


单位:万公顷

年份总播种
面积
粮食棉花油料蔬菜
播面%播面%播面%播面%
1979
1981
1986
1991
1995
1996
68.8
63.7
58.213
58.146
57.266
57.346
58.513
52.14
45.74
45.78
44.326
45.153
85.0
81.9
78.6
78.7
77.4
78.7
1.02
0.986
1.833
2.986
1.72
0.653
1.5
1.5
3.1
5.1
3.0
1.1
2.46
4.373
4.146
2.58
2.26
1.84
3.6
6.9
7.1
4.4
3.9
3.2
3.88
3.68
4.426
5.66
8.1
8.733
5.6
5.8
7.6
9.7
14.1
15.2
☚ (一) 现状   第二节 种植业 ☛

(二) 发展历程

(二) 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甘肃农业机械工业除甘肃机器厂和一些手工业作坊生产一些简单的犁铧外,其它几乎一无所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初创、崛起、完备体系、改革前进四个阶段。

☚ (一) 生产水平   1.初创阶段 ☛
0001932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