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形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形成

(二) 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甘肃农村经济中效益和结构性矛盾、增产不增收等问题日显突出,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等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 一些具有地方和区域特色的名优特新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甘肃农村经济上水平、上台阶,限制了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省委、省政府为发挥本省资源和经济优势,提出要把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作为富县富民的重要措施来抓。1991年副省长路明在《全省农村经济“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一书的序言中提出:“要继续把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高寒阴湿地区作为扶贫的攻坚主战场,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脱贫路,建立支柱产业,搞好扶贫开发,落实扶贫措施”。副省长杨怀孝(原省农委主任),在《甘肃农业必须走综合开发的路子》一文中指出:“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认准资源优势, 选好主导产业,建立骨干商品生产基地,实行重点突破。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必须坚持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 以当地资源为依托, 以种养业为主体, 以加工业为支撑, 形成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一定规模、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搞好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全省粮食商品生产,重点建设河西、沿黄灌区、陇东、徽成盆地等4个基地;经济作物主要抓棉、油、糖、瓜、果、蔬菜生产,建立名优新特产品商品基地;畜牧业重点抓牧区、高寒阴湿地区、黑河流域3个商品基地。同时分区建设瘦肉型猪、细毛羊、牛和城郊区奶蛋禽商品基地。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要特别重视发展加工业。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如草编、皮张、果品等,与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相配套”。1992年,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黎中在《关于“三西”地区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今后十年,必须在继续抓好生产条件改变,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认真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同时, 把扶贫工作转入以脱贫致富为主要目标的区域经济开发新阶段,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规模、更集中的投入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 建立起能够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形成县财政重要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经过第一个十年建设, ‘三西’地区以六大支柱产业(亚麻、淀粉、畜产品、果品、编绣、建材化工)为重点的区域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等部门也在有关课题中研究并提出了发展支柱产业的问题。部分地市如庆阳、张掖、白银等在支柱产业的发展中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初步显示出了一定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甘肃农村支柱产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有些优势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大规模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由于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省上还没有支柱产业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在概念和提法上还不甚统一。
省供销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指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基地建设,根据分类指导、规模生产、形成优势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四大支柱产业区:
(1)陇南经济林支柱产业区,重点发展生漆、油桐、花椒、柑桔、苹果、核桃、黑木耳、当归、党参、黄芪、半夏等商品基地。
(2)陇东果菜支柱产业区,重点发展黄花菜、白瓜籽、烤烟、杏系列等商品基地。
(3)中西部瓜果菜棉支柱产业区,重点发展红枣、葡萄、苹果梨、苹果、黑瓜籽、葵花籽、白兰瓜、百合、棉花、各种蔬菜等商品基地。
(4)西南部畜牧支柱产业区,重点发展养羊、养牛等商品基地。此外,还有小杂粮、中药材、啤酒花、白瓜籽等商品基地。
通过基地建设, 先后对110个农副产品项目进行了扶持发展,建立起了一批长短结合、布局合理、产销稳定的商品基地,80多个产品的资源、产量、产值、商品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基地建设以来,用于商品基地建设的资金约5 000万元,建成骨干商品基地累计达到110个,发展基地面积累计达到近40万公顷,其中经济林木17.3万公顷,经济作物22.6万公顷,基地总收入累计约50亿元。
1991年,省上提出建设“十条龙”,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意见,确立以淀粉、啤酒原料、瓜菜、果品、药材、草纤、蚕桑、牛、羊、鸡等10个产品系列的种(养)加销一条龙经营,以这“十条龙”为突破口,将广大农户同大市场连接起来,推动全省农村商品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龙”型经济的形式是:“龙头”——销售公司或加工企业;“龙身”——生产基地;“龙尾”——规模生产的农户。“十条龙”的区域布局是:
(1)淀粉,包括以玉米、豆类、洋芋为原料的淀粉系列,主产区是河西、沿黄灌区及陇东。
(2)啤酒原料,包括啤酒大麦、啤酒花,主产区河西、沿黄灌区。
(3)瓜菜,主要有西瓜、黄河蜜瓜、白兰瓜、黑瓜籽以及各种大路菜、精细菜,主产区河西、沿黄灌区、城郊区。
(4)果品,包括鲜果、干果,全省范围。
(5)药材,主产区陇南、陇东、中部。
(6)草纤,包括亚麻、麦草,全省建立5个加工
点。
(7)蚕桑,主产区陇南、天水、平凉、庆阳。
(8)牛,主产区河西、甘南、临夏、陇东;同时在酒泉、庆阳、临夏建3个批发市场。
(9)羊,主产区甘南、庆阳、河西。
(10)鸡,除牧区外全省范围内均有养殖。“十条龙”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将资源和经济优势相结合,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商品率的具体形式,是全省区域性支柱产业的最初表现形式之一。
陇东的庆阳地区和河西的张掖地区是区域性支柱产业形成比较早和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庆阳地区在“八五”初期就提出,农业要坚持一个基础(以粮食生产为基础),实行两翼突破(从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上突破),加强三项建设(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4大优势产业(烟草、林果、羊只和油料)。经过多年发展,这4大优势产业,不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而且在整个庆阳农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七五”末,全区4大产业产值达13 8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2%,系列加工产值11 282万元,财政收入3 495万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8.4%。由于对支柱产业认识早、提出早,在支柱产业区域性布局上,立足资源,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经济地理,突出重点,发展大宗商品,建设一地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区,形成规模经济,一业带动,全面发展。
张掖地区提出,要以开发支柱产业为重点,依托14个农畜产品基地和10个加工骨干企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化开发,系列化加工,集约化经营。从各地资源优势出发,大力发展民乐的大蒜、苹果梨,张掖的瓜菜、乌江米、临泽的红枣、鸭暖桃,高台的苹果、辣椒干,肃南的高山细毛羊以及遍布全区的发菜、甘草、蜂蜜、豆类等名优特新产品,促使农业向高、精、细方向发展。
在全省,还有诸如灵台的肉牛、泾川的苹果、陇南的药材、干鲜果品、敦煌的棉花、临夏的皮毛,等等,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总之,甘肃农村区域性支柱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大、效益好的还不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支柱产业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 3.第三产业。   (三)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探索 ☛
000195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