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区县群众文化活动
天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一是应逢重大节日和农令时节,组织地区性的活动,如文艺会演、花会调演、文艺赛事等。二是利用文化馆、站开展阵地活动和派出专业干部下基层辅导,培养人才出作品。三是选拔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市级的赛事和评比活动,以推动本地区群众文化事业和活动的发展。
1.戏曲。1949—1965年,天津农村的业余剧团将近400余个。如: 东丽区就有乡村剧团43个,其中评剧团27个,话剧团6个,京剧团3个,曲艺团2个,综合性剧团5个,共排演剧目127出 (传统戏66个,现代戏61个)。宝坻县各乡镇均有评剧团,该县创作的小型评剧《新社员》、《队长不在家》参加河北省汇演,并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文化大革命” 十年主要是普及样板戏。1977—1995年,乡村具有一定实力的团队亦相应建立,并活跃在乡村基层。如东丽区京剧社5个,评剧社5个。武清县乡镇文艺演出队29个,业余剧团32个。宝坻县业余评剧团曾达到50余个。
2.曲艺。天津农村可以说是曲艺的摇篮,同时又是广阔的演出市场。1949—1966年,曲艺演出多由个人演唱,自弹自唱鼓曲、评书等,走村串乡演出。1977—1995年,专业剧团的曲艺艺术家们积极下乡培养曲艺骨干,农村业余曲艺队达到了10余个。
3.器乐歌舞。1949—1966年,多是配合政治形势进行宣传教育的表演和演唱形式,随编随演,对宣传群众、鼓舞群众起到很大的作用。各区县创作了不少的作品。如: 东丽区创作歌曲百余首,其中有《我开铁牛运粮忙》、《学大寨、赶大寨》在报刊上发表。歌舞节目百个,其中歌舞《水稻丰收》代表天津市参加河北省工农文艺会演。宝坻县的吹歌,不仅是零星个人闲暇的业余吹奏,王补庄乡张发等吹歌艺人参加全国和省级比赛,获得优秀演出奖。1977—1995年,农村的歌舞乐队已经不胜枚举,许多农村家庭和个人,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活跃在村内地头,众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武清县的音乐创作《打靶歌》、《驾起铁牛乐悠悠》、《渔村的傍晚》分别获得市创作奖、一等奖和全国征歌比赛奖。宝坻县创作的《老汉卖瓜》、《家乡美景咱来绣》等一批歌曲,多次获奖并广为传唱。
4.皮影戏。1949—1966年,蓟县成立新新影社和红星影社,后称蓟县皮影社。曾应邀到北京为外宾演出 《哪吒闹海》,又为中央广播电台录音《双挂印》。1966—1976年,皮影戏以 “不适合塑造英雄形象” 而被解散。1977—1995年,由于天津市农民对皮影戏情有独钟,皮影社获发展,并活跃在乡村。宝坻县村级皮影队众多,最多时达到100多个。每年农闲,特别是丰收之年,村队总要请上一台皮影戏,唱上十天半个月。蓟县皮影戏重获新生,全县有营业性皮影社11个,农村业余皮影班16个。演出多为传统节目,也有新编的剧目和移植剧目。在演出过程中,皮影戏不断改革,唱腔吸收了京剧 “反西皮倒板”并加以发挥。纸幕改成布幕,长一丈八尺,宽五尺。影人高达二尺。纸捻油灯改为玻璃罩灯、汽灯,又改为电灯。乐器改为小三弦、二胡、扬琴、高音四胡。道具、布景、音响效果都有大幅度改进,每场参加演出人员达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