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药

(二)农药

1.推广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步发展,农药品种不断更新。50年代,农药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杀虫剂仅有9个,却占农药用量的97%左右;杀菌剂有5个,占2%。60年代,农药品种发展到28个,其中杀虫剂14个,使用量占95%左右;杀菌剂10个,使用量占3%左右;开始出现少量除草剂品种。70年代,农药品种结构初步得到改善,杀虫剂46个,使用量占93%左右;杀菌剂25个,占5%左右;除草剂20个,占1%。80年代,各地区积极开辟药源,针对病虫草情,筛选出一批高效、安全、经济适用的农药品种,与原有农药品种配套使用,初步形成新的品种结构,约165个。其中杀虫剂72个,使用量占80%左右;杀菌剂41个,占10%左右;除草剂40个,占10%左右。90年代初,农药使用向高效、低毒、低残留方向发展,除使用省内外生产的新农药品种外,大量使用进口农药。据1994年底统计,进口农药中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达72个,使用量约占总用量的24.46%,成为农药品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用水平。安徽省化学农药的使用,随着农业生产和农药工业的发展,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扩大应用。1950—1957年化学农药用量不大,品种单纯;1958—1979年农药品种增多,农药用量迅速增大;1980—1994年,因推广综合防治,合理用药,农药用量逐步下降。按平均每公顷耕地用药量(有效成分)计算,1981年为2.39千克,1987年下降到1.79千克,1994年下降到1.66千克;按全省农药使用量计算,1981年达到59 934吨,1987年下降到30 620吨,1994年下降到25 413吨。安徽化学农药使用水平情况见表2-9-2。

表2-9-2 化学农药使用情况

年份用药数量
(吨)
用药水平
(千克/公顷)
年份用药数量
(吨)
用药水平
(千克/公顷)
1950
1952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30
64
1 072
17 416
16 594
31 860
54 455
0.0009
0.0018
0.028
0.36
0.32
0.78
2.04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52 596
20 824
19 388
24 712
28 357
26 418
25 413
1.78
1.16
1.28
1.47
1.62
1.6
1.57

3.使用效果。农药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复杂,办法很多,克服了单一的农业、化学、生物、物理防治。新中国成立后的45年中,平均每年防治主要作物(以水稻、棉花两大作物为重点,还包括小麦、大豆、茶树及“无公害”蔬菜等)面积3 741.8千公顷,挽回粮食损失111.9万吨,棉花损失2.24万吨,油料损失9 548吨。其中水稻和棉花病虫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主要病虫危害明显下降。综防区内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虫害基本被控制,一般不超过防治指标;白叶枯病、棉花红铃虫、棉铃虫等明显下降,在综防区未出现大面积流行;纹枯病等与非综防区相比,受害面积和受害程度大为减轻。
(2)农药用量和防治成本下降。经过近年来的考察,综防区每公顷农药费比综防区下降25.1%~41.6%。
(3)农药残留量下降。1988年,在含山、无为、和县、繁昌、广德、舒城等6个县的综防区和非综防区分别取稻谷样品测定农药残留量,结果是综防区稻谷“666”总含量最低为1.4×10-8,最高为1.36×10-8,非综防区最低为3×10-8,最高为3.58×10-8,综防区农药残留量比非综防区明显下降,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
(4)水稻和棉花产量增高。据典型调查,综防区水稻产量与上年和附近非综防区比都有明显增高。舒城县开展综防的千人桥区,1988年,早稻平均公顷产6 127.5千克,比全县早稻平均公顷产增收712.5千克,比附近的南港区增收465千克;双季晚稻平均公顷产4 575千克,比全省双季晚稻平均公顷产增收555千克,比南港区增收675千克。全省综防区平均每公顷皮棉比非综防区增高21.18%。
(5)农民收益增加。综防区由于防治成本下降,水稻产量提高,农民比以往投资减少,收入增多,实际收益增加。根据典型调查,1987年,全省水稻综防区纯经济效益平均每公顷172.8元,皮棉平均每公顷301.65元。
(6)天敌数量增多。繁昌县铁塔综防区,1990—1994年天敌数量分别比非综防区增加7.6%、8.3%、8.1%和9.0%。安庆地区综防示范区天敌种群数量比一般防治区高33.54%,平均每公顷多111 000头。
☚ (一)化肥   (三)农用塑料薄膜 ☛

(二)农药

(二)农药

吉林省5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农药,主要品种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灭鼠剂等五种。

☚ 3.数量激增,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科学施肥水平不断提高阶段   1.杀虫剂 ☛

(二)农药

(二)农药

农药是贮存备用的救灾物资,农药的使用水平受病、虫、草害发生的轻重程度所制约。从5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农药以来,农药合成、加工工业不断发展,加快了新品种农药的更新换代,有利地推动了应用农药防治农田病、虫、草害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有虫、有病、有草危害,无药防治,靠天吃饭的局面。在深入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指导下,对常发性病虫害,地下害虫、粘虫、蚜虫、玉米螟虫、水稻稻瘟病、玉米黑穗病、谷子白发病、蔬菜霜霉病等,除暴发性病虫害外,坚持常规用药。所以防治面积不断扩大,农药的使用水平逐年提高。1952年为7个品种,使用量22吨。1959年为20余个品种,使用量2 950吨。60年代农药品种达40多个,使用量达6 385吨。70年代以后,农药品种达上百种,使用量反而减少,主要是由于高含量高效农药品种增加所致。据1984年调查结果,各种病虫害发生面积为4884.5万亩,供应农药量为9 210吨,防治面积为4648. 9万亩,占发生面积的92%,挽回粮食损失5亿多公斤。1984年全省水稻面积为416万亩,供应除草剂1200吨,除草面积385. 8万亩,占水田面积92.7%,比人工除草可增产粮食1—1. 5亿公斤(表2-3-3)。

表2-3-3 历年农药使用情况

单位: 吨

项目
年度
购 进国内纯
销 售
项目
年度
购 进国内纯
销 售
合 计国内纯购进省外调入合 计国内纯购进省外调入
195246 4622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6 850
26 974
22 721
13 022
20 007
15 704
18 024
16 228
8 569
10 887
20 935
16 921
8 841
3 336
3 510
7 287
8 423
8 634
6 693
20 931
23 353
21 746
11 427
17 292
12 069
10 912
11 811
6 573
9 376
14 619
13 956
5 714
2 121
2 575
5 225
6 232
6 174
5 010
5 919
3 621
975
1 595
2 715
3 635
7 112
4 417
1 996
1 511
6 316
2 965
3 127
1 216
935
2 062
2 191
2 460
1 683
24 782
12 317
12 682
19 960
21 531
17 721
13 779
11 287
13 694
15 977
19 372
15 462
9 210
6 610
6 516
8 91 1
8 357
7 411
6 110
19537575 66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274
861
1 921
859
1 169
6 546
10 300
6 597
2 680
3 594
4 279
9 009
19 969
13 674
10 537
15 176
9 072
18 873
240
31
148
18
964
5 892
8 379
3 970
2 552
2 609
1 376
7 927
14 864
8 793
5 037
12 289
8 423
11 575
34
830
1 773
841
205
654
1 921
2 627
128
985
2 903
1 082
5 105
4 881
5 500
2 887
649
2 298
189
682
867
866
1 260
2 882
7 430
4 320
3 558
3 130
6 073
5 571
12 184
11 309
6 071
6 835
10 572
17 966
☚ (一)化肥   (三)农膜 ☛

(二)农药

(二)农药

50年代初由供销社代售。1958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和全国供销总社《关于农药、药械改由供销社自营的报告》。从这一年起,全省各级供销社经营农药实行自负盈亏。1958年国务院批转商业部等六个部《关于商品分级管理办法的报告》,决定将六六六、滴滴涕原粉、敌百虫、赛力散、硫酸铜等8种农药列为二类商品,由国务院确定商品政策,统一平衡安排。吉林省需要的上述8种农药,每年由供销社和农业厅共同提出计划,经省计委核定后,由省计委和供销社分别上报国家计委、全国供销总社。全国供销总社按国务院批准的分配计划供应和调拨。1965年,全国供销总社决定将农药全部委托省、市、区经营。1970年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改革化肥、农药分配体制问题的报告》,决定对农药实行“统一计划,差额调拨,超产留用,一年一定”的办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农药供应方式和品种进行调整,农药供应对生产队、专业户、承包农户一视同仁同等对待,放开供应,自由选择。1982年,农业部、化工部和商业部等6个部颁发了“农药登记规定”和“农药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生产农药必须经农业部批准登记,对未经登记的农药不购进、不供应。加强了对农药质量监督工作,防止假冒伪劣农药进入流通领域,造成危害。1983年初,为了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人民健康,国务院决定从4月1日起,停止有机氯高残留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相应增加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供应。1989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农药供应实行由供销社独家经营的体制。

☚ (一)化肥   (三)农膜 ☛

(二)农药

(二)农药

农药是保护作物顺利度过生长发育阶段,不受病、虫、草危害,获得丰产丰收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药的推广应用,对保证本省粮食稳产高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农药品种繁多,应用范围广,使用技术要求严格,并且有毒性,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坚持生物防治和药物防治结合,加强了植保队伍建设,培训农民技术员,基本做到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 (一)化肥   (三)农膜 ☛

(二)农药

(二)农药

陕西农药工业生产始于1966年,当年生产农药0.16万吨, 农药生产年际间波动较大,年生产量最大的是1980年, 农药产量达0.81万吨,生产量最少的是1988年,仅生产农药54吨。1966—1980年为农药生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 陕西农药生产从无到有, 生产量波动增长, 首先生产六六六原药, 后陆续增加生产品种, 如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甲基托布津等。到1980年, 全省已有8个农药生产企业, 原药产量为0.81万吨。1981—1985年为农药生产下降阶段。由于农药生产缺乏相应的扶持措施, 部分企业亏损、关闭, 同时农药新品种开发缓慢, 部分老品种因在农产品中残毒含量较高而被淘汰。因此, 到1985年农药生产厂家只剩2家, 生产农药仅72吨。1986—1997年农药生产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农药生产经过低潮阶段之后, 一批小型农药厂开始投产并研制开发了十几个新品种, 原药产量在波动中有所回升。到1997年, 省内有农药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到35家, 先后研制开发了燕麦枯、粉锈宁、天幼脲、代森锰锌、缩节胺、久效磷等农药新品种,原药产量恢复到1 558吨, 比1985年增长了22.5倍。
50年代初期, 陕西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缺药少械, 主要以人工捕杀防治为主。到60年代, 陕西大量引进并生产杀虫杀螨剂, 主要有有机杀虫杀螨剂、如六六六、滴滴涕、三氯杀螨和三氯螨醇等; 有机磷杀虫杀螨剂, 如1605、1059、锌硫磷、3911、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最高年份喷撒面积在千万亩左右。70年代, 由于六六六和滴滴涕等农药具有在农畜产品中高残留而影响人体健康, 害虫产生抗药性, 防治效果下降以及对害虫天敌杀伤大等负效应,农业生产中开始采用一代新药, 主要有: 防治水稻害虫的杀虫双、杀虫环、混灭威、叶蝉散、呋喃丹、敌百虫、杀螟松、甲胺磷等; 防治棉花后期害虫的杀虫脒、双甲脒;农用除虫菊脂类药剂; 防治粘虫的敌百虫、奎硫磷等; 防治玉米螟的甲基1605、异抑磷等。同时在防治农作物菌类病虫害方面, 采用了杀菌剂,如波尔多液、敌锈纳等, 这一时期喷撒各类农药的面积累计也在千万亩左右。
进入80年代以后, 由于大力加强对农药新品种的技术开发, 使常规农药正在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所代替。与此同时, 提倡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杀虫和利用农作物间的混作防治病虫害等。为降低病虫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和无公害农畜产品的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 到1996年, 全省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施用量达到1.07万吨, 平均每百亩耕地施用农药21.10千克。

☚ (一)化肥   (三)农业机械 ☛

(二)农药

(二)农药

1968年,宁夏筹建农药厂,1970年投产,只生产燕麦灵一个品种,主要用于防治小麦中的野燕麦。1971—1977年,年生产燕麦灵11—30吨。1978—1979年,生产燕麦灵、二四酊脂、杀虫霜3个品种共171吨,但因杀虫、除草效力不高,销售不畅,于1980年被迫停产,改为宁夏化工试验厂。

☚ (一)化肥   (三)柴油 ☛

(二)农药

(二)农药

1949年以前,宁夏仅使用过少量农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自治区有耕地74万多公顷,每年发生病、虫、草害约46.7万公顷,损失粮食10%左右,农药成为保证农业丰收的重要物资之一。
农药的货源有供销总社分配,从其他省调入,从外省生产厂直接进货和从地方厂收购4条渠道。1952年,宁夏建设厅首次调入六六六粉和赛力散7.5吨,用作试验推广。1960年,农作物发生严重病虫害,全年购进28个品种的农药,销售2 304吨。1964年,各县(市)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2.67万公顷,经营部门千方百计购进各种农药1 104吨,销售1 165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药购销均处于混乱状态。1969年,购进农药1 612吨,销售501吨。1975年,购进农药74个品种910吨,销售1 136吨。1976年,毒性大、药效低的农药被逐步淘汰。1977年,病虫害又在多种农作物发生,经营部门及时调进专门用于处理种子、土壤和谷类黑穗病以及多种作物苗期立枯病的农药1 628吨,销售922吨。1978—1979年,病虫害减少,但农药销售量却增加,分别为1 169吨和1 225吨。1987年,自治区内货源不足,自治区外的药价一涨再涨,农资部门多人到外地采购农药1 042吨,销售886吨,保证了需要。1988年,货源仍紧,农药生产省亦强调只进不出,自治区人民政府动用外汇和用自治区内的紧俏黄磷进口和串换农药210吨,加之多方求援,购进农药总计1 141吨,销售1 180吨。1989年,货源持续紧张,国家开始对农药实行专营,当年购进1 521吨,销售1 021吨。199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帮助解决了自治区级农药2%的储备风险基金和部分农药的储备贴息贷款,并争取到地方外汇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当年购进农药1 025吨,销售1 201吨。1991年,经营的农药品种达71个,销售1 048吨。1992年,经营90个品种,销售1 093吨。1993年,经营95个品种,销售1 130吨。

☚ (一)化肥   (三)农用柴油 ☛

(二)农药

(二)农药

1941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曾提供碳酸铜及部分拌种器,防治小麦黑穗病,仅有贺兰、永宁、平罗3县防治小麦333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宁夏首次调进农药7.5吨,进行宣传试用。1958年防治病虫、草害面积13.3万公顷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2%。60年代,年防治病虫、草害面积平均为16.67万—20万公顷。70年代,使用农药较多的1976年,防治病虫、草害面积31.7万公顷,1977年防治面积达30.1万公顷。80年代,各地植保和经营部门以服务农业为主,进一步加强了对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1983年防治面积44.6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0%。1990年,各地根据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植保部门强化了农业技术服务,防治面积达56.4万公顷,占播种总面积的63.4%。1993年防治面积43.7万多公顷,占播种总面积的45.3%。宁夏历年农药使用量和防治面积,见表2-3-8。

☚ (一)化肥   (三)柴油 ☛
000284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