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经济衰落凋敝
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宁夏农村经济长期停滞或倒退。1949年宁夏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只有1.78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2.5%。
宁夏的农业虽然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解放前已处于全面衰落和凋敝的境地。历史上称为“塞上江南”的引黄灌区,渠道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水利设施残破不全。40多条大小干渠,均直接从黄河开口,因无坝引水,各渠口要向黄河中心筑数公里的引水坝。遇到天旱和枯水季节,黄河水位降低,不能保证灌溉;遇到洪汛,用木头和柴草进行关闭的进、退水闸很难控制水势,河渠水涨,到处决口。1935年,宁夏省政府给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呈文中说:“近日以来,霪雨连绵,山洪暴发,河渠水位同时骤增,……以致河堤统被崩溃,渠𡍹坍塌,泛滥洋溢,……秋收已失所望,房屋随波而去,沿河各处灾民,十余万众,晚均露宿旷野,大雨淋头,饥火中烧,哭声震天,哀鸿满目”。整个引黄灌区除了几条自然排水沟外,再无排水设施,形成众多湖泊沼泽,面积高达5.3万公顷。由于无排水条件,地下水位升高,许多原来能耕种的土地也变成盐碱荒地。至于南部山区,解放前水浇地很少,农业靠天吃饭,农村经济更为落后。
从农业生产水平来看,耕作技术十分落后。“老牛破车疙瘩绳,二牛抬杠慢腾腾”,这是对当时农业生产工具的形象描述。农村大多以借贷仓粮作种,品种混杂退化,病虫害蔓延,作物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很低。引黄灌区小麦亩产一般只有50多公斤,水稻亩产100公斤左右;南部山区粮食作物亩产仅有30—40公斤。为了逃避马鸿逵政府的抓兵和苛捐杂税,大量农民逃往他乡,大片农田荒芜。1949年宁夏省粮食总产仅3.2亿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