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经济水平
1.农业总产值及其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总产值也逐年上升。1990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达到77 981万元,比1949年的17 365万元增长3. 49倍; 比1980年的43738万元增长78.29%,取得了较大成绩。本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长期以来占有较大比重,但比重逐年下降。1949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为92. 6%; 1957年下降为77.8%;1980年下降为69.3%,到1990年,又下降为67%。
在农业内部,长期以来均以种植业比重最大,牧业次之,副业再次之,林业和渔业比重最小。1990年,种植业产值为40 07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1.39%,比1949年增长2. 8倍,比1957年增长1. 13倍,比1980年增长37.71%;畜牧业产值为17 23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2.1%,比1949年增长8.17倍;副业产值为17 024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1. 83%,比1949年增长2. 44倍;林业产值为3 451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43%;渔业产值为20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0.25%。
2. 农业生产水平及农产品商品化程度。1980年以前,本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起伏不定,踏步不前。1980年全地区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产值为463元,比1976年增长4.9%,与1965年持平; 劳动力人均生产粮食753公斤, 比1976年高4. 9%, 比1965年高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有了较快的提高。1990年,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产值达到1 058元,比1976年增加1.39倍,比1980年增加72.31%。
本地区土地生产率的发展变化与劳动生产率的情况相似。从耕地情况来看,1990年复种指数达到206.4%,比1957年的150.3%高44.1个百分点。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来看,除受灾年份外,单产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全地区水稻亩产达到344公斤,比1952年提高96.57%; 玉米亩产达到192公斤,比1952年提高2.76倍; 油菜籽亩产达到82公斤,比1957年提高1.73倍。从亩均创造农业产值看,1990年达到292元,比1952年提高5.8倍。
本地区远离大中城市,交通不便,工业落后,群众科技文化水平低,传统的小生产意识比较浓厚,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率较高的大宗农产品有油菜籽、油桐籽、乌桕籽、花生、烟叶、禽蛋、猪肉、竹木、蔬菜及瓜果等。1990年农业商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7%。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是本地区农村经济未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3. 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1990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为77 981万元,农业人口人均农业产值达到259元, 比1952年增加67. 75%, 比1980年增加45.51%。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289公斤,比1952年增加17.96%。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境内各地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全地区有1/5的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根据66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1990年全地区农村平均每户有5人,每户有劳动力2.9个,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1.72人。生活费平均支出385元。其中,生活消费品支出占94.54%,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仅占5.45%,属于温饱型消费结构。在生活消费品支出中,食品占72.8%,衣着占8.2%,燃料占5.6%,住房及建材占5.1%,其他文化娱乐及卫生等用品只占8.3%。食品消费以淀粉为主,蛋白质、脂肪消费极少。全年人均消费原粮229公斤,蔬菜134公斤,食用油脂4.7公斤,猪肉14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