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9.2亿元,是1949年5.53亿元的1.65倍。但随后农业生产处于缓慢增长阶段,1978年,农业总产值11.55亿元,仅比1957年增长25.5%。同年秋种时,肥西县山南人民公社率先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意愿,迅速为广大农民接受,并很快普及到全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4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235.24亿元,是1978年的18.6倍,农业总产值27.4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1.69%,是1978年的2.4倍。
(1) 种植业。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314千公顷,总产量135.7万吨;油料128千公顷,总产量17.9万吨;棉花22千公顷,总产量1.2万吨;蔬菜13.3千公顷,总产量41.7万吨。粮经比64∶36,复种指数181%。粮油棉总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8%、11.9%和4.7%。
(2) 农业商品基地。肥东、肥西、长丰3县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八五”期间国家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分列第22位和第28位,并被确定为全省产油基地县;长丰县还被确定为全省棉花生产大县。3县年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万吨、商品油7.5万吨、商品棉1万吨。
(3) 林业。1989年,合肥市实施“五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安徽”的林业规划,到1994年,全市实现了“消灭荒山”的目标,有林地面积21.1千公顷,成片造林0.7千公顷,育苗2.2亿株,四旁植树9 542万株,活立木蓄积量17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0.9%。
(4) 畜牧业。1994年,全市大家畜存栏22.77万头;生猪存栏96.1万头,出栏103.4万头;家禽存栏1 244万只,出栏2 226万只。肉类总产量12.8万吨,牛奶0.73万吨,禽蛋2.9万吨。建立了黄牛、肉鸡、瘦肉猪、禽蛋、奶业5大畜牧业基地。拥有年产万吨以上畜禽饲料生产企业10家,年产饲料49万吨,大型现代化畜禽企业6家。
(5)水产业。199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84万吨,其中鱼类2.54万吨,河蟹142吨,甲鱼3吨。养殖面积22.3千公顷,占总水面的25.3%;建成精养水面2.7千公顷,产量1.27万吨;建成鱼苗繁殖场15个,繁殖鱼苗7.16亿尾。由联合国援助的“2 814”水产项目,5年累计繁殖鱼苗4.4亿尾,培育鱼种0.17万吨,生产商品鱼1.16万吨。全市农村人均渔业纯收入50元。
(6)乡镇企业。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8.99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98.68亿元,利税19.5亿元,实交税金1.54亿元;乡、村两级集体工业产值83.55亿元,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73%。吸纳农村劳动力46.77万人。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乡镇42个,亿元村33个,亿元企业5家,超千万元村110个,超千万元企业209家,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3家。合肥市郊区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7亿元,进入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行列,位列安徽省乡镇企业“1235”工程10个重点县(区)榜首。
(7)农业基础设施。199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65.94万千瓦,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623台,小型拖拉机24 297台,总动力18.42万千瓦;农用汽车3 076台,总动力16.53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7 770台,总动力11.38万千瓦。农机经营总收入2.27亿元,纯收入1.13亿元。机耕面积81.9千公顷。建成各类水库574座,总库容10.99亿立方米,水库兴利库容5.18亿立方米;塘坝10万余口,总库容4.7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3.33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6.67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95.4千公顷。乡镇、村通电率分别为100%和95%。农村用电量5.03亿千瓦时,其中农村居民生活用电0.79亿千瓦时。
(8)农业科技。1994年,全市有农业科研机构5个,科技人员103人,其中高中级职称25人;各类农技推广机构541个,农业技术人员2 124人,乡镇招聘农民技术员866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 000千公顷,科技对农业贡献率35%。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77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部级25项,市级42项。
(9)文化教育事业。1994年,全市建立乡镇文化中心74个,图书馆(室) 116所,各类文艺团体182个,剧场、影剧院103座,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广播站,乡通播率100%,村通播率92%。肥东、肥西、长丰3县均建立了县级电视台。全市农村现有各类学校2 253所,农村中小学教师29 932人,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郊区实现了“双基”教育达标。全市建起农业广播电视学校4所,历年参加学习人数3 852人;职业高中28所,1994年,农村职业学校招生人数4 707人;农民文化教育学校93所、828处。全市拥有县、乡镇卫生院178个,床位3 035张,卫生技术人员3 155人;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各3个。计划生育率91.6%。全市农村共有各类运动场330多个,综合体育场馆3个,各类体育组织10个,农村学校学生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80%。
(10)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99元,其中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 890元,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9亿元。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10辆,电风扇119台,电冰箱6.5台,洗衣机7.5台,收音机44.8台,电视机118.3台(其中彩电12.8台),收录机29.7部,摩托车2.7辆。人均居住面积19.8平方米。

☚ (一)基本情况   二、芜湖市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1)种植业。199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2.7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46倍和1.73倍;棉花总产量5 608吨,增长81.14倍和1.43倍;油料总产量4.36万吨,增长9.08倍和3.3倍。1994年,全市种植业产值7.29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52倍和38.3%。粮经比60:40。
(2)林业。1994年,全市林木蓄积量1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8.5%,比1978年提高14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4 938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4倍和3.2倍。
(3) 畜牧业。199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31 302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6.47倍和1.58倍。大牲畜年末存栏数45 499头,比1949年增长51.2%,和1978年持平;生猪存栏量41.3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5.12倍和25.9%;家禽存栏量646万只。肉类总产量4.13万吨,比1978年增长3.7倍。
(4) 水产业。1994年,全市渔业总产值1.11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6倍和10.1倍。全市养殖面积21.6千公顷,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占29.8%,其中河蟹放流面积5.82千公顷,池塘养蟹面积603.3公顷。
(5) 乡镇企业。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9 069家,比1978年增长4.4倍;实现总产值66.6亿元(当年价),比1978年增长40倍以上;从业人员20.1万人,增长3.3倍;固定资产原值13.6亿元,增长37.8倍。
(6) 农产品流通。1994年,全市农村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17个,年成交额8.62亿元。农副产品市场93个,粮油类、肉食水产及蔬菜类总成交额5.43亿元。
(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63.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56倍,拥有拖拉机19 614台,各类配套农具28 658件,农用汽车1 396辆。农村用电量2.61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39倍。有效灌溉面积86.7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6%。旱涝保收面积71.7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76.1%。通公路行政村82.4%,通电话行政村52.3%,用电户99.9%。
(8)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1994年,全市有各类学校963所,比1949年增长4.06倍;在校学生30.25万人,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机构34个,是1978年的5倍。乡村广播站(室) 278个,村通播率52.62%。乡、镇卫星电视收转站25座,转播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达85%以上。各类农村卫生机构140个,卫生技术人员3 229人,总床位2 799张,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倍和53%。
(9) 农科教三结合。1989年3月,芜湖市较早提出“政府统筹,农委牵头,三家结合,服务农业”的农业、科技、教育三结合,实施科教兴农。市与县(区)分别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协调机构,组织实施科教兴农工作。1994年,全市有农技人员1 058人,建有农村广播电视学校5所,在校学生1 200人,乡镇企业职工学校80所,建立各类专业协会69个,科技示范户11 500户。“八五”期间,全市举办培训班1.8万期,培训农民129万人次,培养挂证农民技术员2 274人,实施科教兴农项目1 297个,直接经济效益2.3亿元,科技在农业中的含量已增加到30%。
(10) 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123元,比1978年的95元增加了10.08倍,同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额占上年人均纯收入2.08%,劳均义务工和积累工为17.9个。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15辆,缝纫机46架,电风扇154台,洗衣机7台,电冰箱4台,摩托车18辆,彩色、黑白电视机98台,收录机67台。

☚ (一)基本情况   三、蚌埠市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1) 农村人口及劳动力。1994年,全市农村人口总数为239.8万人,农村劳动力118.8万人,人均耕地0.126公顷。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93.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8.6%;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为14.3万人,占12%;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为5.5万人,占4.6%;外出打工人员5.6万人,占4.7%。
(2) 农业生产。1994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6.5亿元。粮食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达160万吨,每公顷产量4 185千克。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的27.5%。水产品总产量2.69万吨,其中捕捞产量6 845吨;养殖产量19 953吨;名特优水产品产量2 350吨;肉类总产量8.5万吨;禽蛋总产量2万吨。农业综合商品率达63.4%。
(3)农业资金投入。1994年,全市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总量为2 530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9%,其中,农业事业经费为1 129万元,支农支出为1 401万元。各金融部门农业贷款发放量为1.18亿元,乡镇企业贷款发放量为1.54亿元。保险公司还为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净赔付317万元。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以后,怀洪新河的开挖,北淝河、芡河治理,增强了抗洪能力,扩大了灌溉面积。至1994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53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2%,比1978年增加13%;旱涝保收面积为10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6.7%;机电灌溉面积为199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7.7%。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为149.7万千瓦,其中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为11.6万台;总动力104.5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23倍。全市农村用电量9 634万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91.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 13.8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5万吨,农用柴油使用量3万吨,农药使用量3 638吨。
(5)乡镇企业。1994年,全市拥有乡镇企业73 703家,其中,乡镇办企业1 057家,村办企业1 711家,联户企业5 731家,个体企业6 520家,职工人数41.57万人。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06.3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营业收入101.3亿元,实现利润6.97亿元,上交税金1.24亿元,出口产品交货额达1.05亿元。1994年末,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7.7亿元。
(6)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建设。至1994年底,全市农村共有普通中学185所,在校学生10.44万人,小学1 367所,在校学生28.5万人,农村儿童入学率达99.8%,全市形成了农村职业中学、农业函授大学、乡级农村文化技术学校“三位一体”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共有农村职业中学41所,在校学生14 930人,教职员工1 263人,其中专职教师918人。农村职业高中、中师、中技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为54.8%。市农业函授大学分校在3县1郊先后开办了农作物种植、家禽家畜饲养等22个专业,已毕业学生1 838人。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达75所,基本实现了“一乡一校”,并在85%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教学点,年培训人数达10万人次。至1994年底,全市农村累计脱盲8.88万人,五河县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扫盲先进县”。市郊区通过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验收,成为高标准扫除文盲县级单位。至1994年,全市共有乡镇农技推广站437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12人,其中,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220人。利用世界银行投资近500万元,建立了市及怀远、固镇县农技推广中心,农业科技服务基本形成网络。全市共有161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0项,市级137项。共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星火计划44项,在全国“七五”星火成果展览会上,市里参展的9项星火成果项目,4项获金奖,1项获银奖,5人获国家星火个人奖。全市农村有专职文化干部68人,有县级文化馆3个,乡级文化站30个,图书馆3个,电影院、剧场11个。怀远县农民花鼓灯艺术团参加全国民间歌舞演出2次获奖。1991年,以该团为主体组成的“中国农民花鼓灯艺术团”出访了西非5国。

☚ (一)基本情况   四、淮南市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45年来,淮南市农村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1957年比1949年粮食产量增长26.8%,农业总产值增长30.2%。1958—1963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和连年自然灾害,生产一度下降,1963年,农业总产值比1956年下降59%,粮食总产量下降67%。1970年,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后,由于一熟改两熟、旱改水等措施的推行,粮食产量上升较快,但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林牧渔业发展缓慢。1979年以后,推行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进入了持续、稳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至199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9.7亿元, 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递增13.4%,大大高于前29年平均增长2%的速度。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7.9%下降到69.6%,林牧副渔业所占比重由22.1%上升到30.4%。
(1)种植业。199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1.9万吨,比1978年增长1.6倍,年均递增6.2%;油料作物总产量达到2.9万吨,增长7.3倍,年均递增14.1%;黄红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85:15。
(2)林果业。1994年,全市实有林地面积36.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4%,比1978年提高9.9个百分点;果园面积1.2千公顷,增长3.9倍,果品总产量达到4 070吨,增长6.2倍。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3)畜牧水产业。199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2.2亿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年末大牲畜存栏17.3万头,比1978年增长2.1倍,年均递增7.4%;生猪年饲养量38.8万头,增长7.6%;山绵羊年饲养量13.3万头,增长28.1%;猪牛羊肉总产量达到2.37万吨,增长132.9%;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8 007吨和8 900吨。先后建成窑河、施家湖、焦岗湖、泥河四大渔业养殖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圩电厂温流水养殖工程。199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已达13.3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111%,水产品总产量1.44万吨,增长7.5倍。“三网”养鱼已发展到2.7千公顷,大水面河蟹放养面积5.7千公顷,蟹种投放32吨,产量达100余吨。
(4)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进入速度、效益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在40%以上。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68.9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8%,其中,工业产值达31.6亿元,建筑业产值11.6亿元,交通运输业产值10.6亿元,商业、饮食服务业产值14.1亿元。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利税6.1亿元。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轻重工业比例由1978年的25:75调整到56:44,形成以煤炭、建筑、建材为基础,以轻纺、化工、玻璃制品、缝纫、电子为主体共38个行业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占乡镇企业的比重达37%。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共有乡镇企业11 803家,从业人员13.3万人。已有25家企业产值超千万元,13家企业利税超百万元,省级明星企业达12家。1994年,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乡镇27家,其中超2亿元乡镇10家。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和产品。对氨基苯酚、氯硝硫铵、系列玻璃制品、节能灯和锌锰电池、铝型材、镀膜玻璃等产品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有2个产品获部优,6个产品获省优,24个新产品填补了省、市空白。
(5)科教文卫事业。至1994年,全市农村小学473所,比1978年增加217所;在校学生13.1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2%,巩固率达98.6%,初等教育普及率94.4%。农村初中65所,在校学生3.2万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497人。已有4区1县通过安徽省教育委员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1994年底,全市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2万人,学历合格率为85%,比198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淮南市乡镇企业职业学校,开设财会、工民建、化工、经济管理等专业,为淮南农村输送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张集、顾桥、马店等中学分别开设种植、养殖、机电等专业,共培养各类人才3 180人。1978—1994年,全市累计扫除文盲12.5万人,14~44周岁文盲率降至2.37%。潘集区于1992年荣获“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单位”称号。1986—1994年,全市已有50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县(区)级星火计划,总投入达5 658万元,每年新增产值4 800万元,获国家星火奖3个,省级星火奖25个。1994年,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0%以上,黄牛改良和快速育肥、水稻旱育稀植、花生地膜覆盖等技术都得到迅速推广。5区1县共兴办37所农民文化学校、7所农科教培训中心,5所农村职业中学,共培训“星火”企业技术骨干、乡镇领导、农民技术员、庭院经济能手等各类人才15万人次。全市5区1县均设有文化馆,38个乡镇设立文化站,内有办公室、广播站、棋(球)类活动室和阅览室等活动设施,条件好的乡镇还兴建了集电影院、歌舞厅、文体活动室、图书室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

☚ (一)基本情况   五、马鞍山市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1) 种植业。全市农村共有水田43千公顷,旱地5.63千公顷。1994年粮、油、棉面积分别为66.3千公顷、21.51千公顷和5.04千公顷,总产量分别为34.3万吨、2.99万吨和0.3万吨;专业菜地600公顷,蔬菜上市量4.1万吨。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7 944万元。复种指数为200%。
(2) 林业。1990年,马鞍山市制定了“三年消灭荒山,六年美化钢城”的绿化规划。到1991年,开荒造林544.67千公顷,全市宜林荒山绿化程度达到96%,超出省下达指标11个百分点,率先在全省提前一年达到消灭荒山的目标。1994年,全市共有国营林场4个,乡镇集体林场111个,并涌现出一批林业承包大户。
(3) 养殖业。马鞍山市充分利用江南圩区丰富的水面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1994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6.7千公顷,水产品产量1.7万吨,渔业收入2.7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农民人均渔业收入161元,占年收入的14%。畜禽养殖方面,生猪和畜禽饲养量逐年增长,1994年,肉类总产量26 050吨,禽蛋5 50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4.3%。
(4) 乡镇企业。1978年,马鞍山市乡镇企业总产值只有0.38亿元,1984年后发展速度加快,1984—1994年的10年间,乡镇企业发展到1万多家,10年共实现产值210亿元,年均增长40%;实现利润20亿元,上交税金3.5亿元,年均增长40%和30%;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1倍,达到9.5亿元。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产值68.7亿元,实现工农业收入62亿元,利税总额8.07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3%、55.6%和48.2%。全市30个乡镇中有2/3成为亿元乡镇,营业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骨干企业有55家,有26家乡镇企业荣获省、市明星企业称号。
(5) 特色产品。马鞍山市结合农业开发和乡镇企业发展,对当地具有独特资源和传统技术的产品,通过技术引进,深度开发,形成了一批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在国内外市场颇有影响的名特产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金甲红毛蟹、黄池食品和提花台布。当涂县盛产的金甲红毛蟹历史上久负盛誉,近年来作为农业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成功地进行了河蟹人工放养,1994年,投放幼蟹230吨,放养面积16公顷,当年产蟹1 400吨,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6) 农业基础设施。1994年,全市农村拥有排灌站388座,排灌机械39 405台,有效灌溉面积48.1千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95%。农业手扶拖拉机8 795台,平均每4户农户就有1台。机耕面积40.3千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8.92%。拥有机械总动力44.81万千瓦。全市农村基本上实现农田排灌和耕作的机械化。
(7) 农业科技。全市已建成市、县(区)、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推广、畜禽疫病防治及机械管理网络,各乡镇建立了集农经、农技、农机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服务站。全市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 267人,其中国家农技人员489人,农民技术员778人。在乡镇企业中,已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有500多名。到1994年,全市实施星火计划4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2项、市级29项;实施科技兴农项目126项,其中有7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省、系统或地市级奖励。
(8) 文化教育事业。全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文化站、图书室和娱乐活动室。广播覆盖率100%,基本上形成了县(区)、乡镇和村三级广播网。除了市、县电视转播台外,石桥乡又建立了电视差转台,解决了偏远地区农民收视困难。1994年,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农村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994年,农村有317所小学,42所中学,农村小学入学率99.9%。“七五”期间,全市开设了39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把农村扫盲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5年共培训农民12万人次,到1994年,农村已基本扫除文盲。
(9) 卫生体育事业。1994年,全市农村医疗卫生机构38个,卫生技术人员880人,农村千人占有病床1.1张,实现了县(区)有医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各乡镇有卫生院。农村计划免疫率95%,农村人口出生率1.414%。农村体育活动非常活跃,市农民体育运动协会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农民体育运动会。当涂县乌溪镇龙舟队,近年来多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和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10) 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人1 140元,位居全省榜首,比1978年的117元增长8.7倍,同年全市农民负担额仅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6亿元,人均存款459元。农村基本消灭了土墙草房,有半数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楼房,部分经济富裕的村按发展规划建起了规范配套的农民住宅小区,全市农村人均住宅面积为20.33平方米。农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全市农村生活照明全部用电,342个村通了程控电话,87个村用上自来水,农户家用彩电、冰箱、收录机、摩托车甚至小轿车等高档耐用品拥有量逐年增加。

☚ (一)基本情况   六、淮北市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北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199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89 871万元,比1978年增加4.5倍,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930元,比1978年增加880元,年均增长20%。
(1)种植业。199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88.3千公顷,总产量56万吨,比1978年增长64%;油料作物19.9千公顷,总产量2.02万吨,比1978年增长5倍;棉花22.7千公顷,总产量9 963吨。淮北市人民政府围绕“菜篮子工程”,1994年,投入资金5 520万元,建设一、二、三线蔬菜专业基地1千公顷,综合治理采煤塌陷水面0.35千公顷。特色产品有临涣酱包瓜、大庄葡萄、黄里石榴等。
(2)林业。全市共有林业用地39.5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1994年,造林1.65千公顷,育苗180.6公顷,森林覆盖率16.7%,农田林网化达92%,跨入全国平原绿化先进行列。水果总产量18 405吨,比1978年增长14倍。1994年,林业总产值1 96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比1978年增长5.6倍。
(3)养殖业。1994年大牲畜存栏28.1万头,生猪存栏27万头,肉类总产量27 307万吨,比1978年增加3.1倍。牛奶总产量251吨,禽蛋总产量13 885吨。畜牧业总产值2 34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61%。1994年,全市养殖水面4.02千公顷,占全市水域总面积的13.3%;水产品总产量7 948吨,比1978年增加7 867吨;渔业总产值3 44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比1978年增长214倍。
(4)乡镇企业。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0.71亿元,工业产值36.2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市社会总产值的40.7%,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7%,实现利税8.04亿元。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22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8%。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投入技改资金3.4亿元,新增产值10.9亿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2万名。全市乡镇企业中有国家二级企业1家,部级先进企业3家,省级明星企业17家,省级先进企业6家。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61.74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9.7%。大中型拖拉机498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35 965台。化肥施用量(折纯)5.21万吨,比1978年增长50%。农村用电量1.43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15%。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递增。
(6)农业科技。1994年,全市共有各类科技推广实体580个,职工3 510人,其中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和研究所165个,涌现出9 614个科技示范户和10 940个专业户,推广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大面积精养鱼塘等10大类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全市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9项,省部级成果奖9项。全市33个乡镇都建立了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等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7)文化教育事业。1994年,全市乡镇中有3个文化馆,19个文化站,312个文化活动室,61个业余演出队,24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有电影院11座,图书室110个。1990年以来,有10个文化馆(站)分别受到县、市、省和国家级表彰,其中濉溪县祁集镇文化站闯出了一条农民个体兴办农村文化站的新路子。1992年,濉溪县和杜集区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先进县”,相山区和烈山区于1994年通过了省“两基”评估验收。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780所;各类职业学校20所、4处,开设专业32个,招生3 800人,在校生9 000人;职高与普高招生比例1.81:1,在校生的比例接近1:1,1994年,为社会输送中初级技术人才600余人。成人教育突破了单一学历模式,重点开展了岗位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市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所,县农业函授学校1所,乡镇企业职工学校67所,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岗位培训2.5万人次;创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1所,开展适用技术培训4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2.73万人,使全市青壮年文盲率由1993年的9.5%下降到5.84%。

☚ (一)基本情况   七、铜陵市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铜陵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4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现行价)达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187元,居全省领先水平。
(1) 种植业。围绕“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城郊型农业”的路子,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农业稳定发展。全市改造中低产田近2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4千公顷。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2个,新技术20多项,1994年,水稻、棉花、油料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7万千瓦,机耕面积2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38%;农作物播种面积46.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3.05万吨,棉花总产量3 608吨,油料总产量11 460吨;蔬菜种植面积2 467公顷,总产量69 838吨。粮经种植比例为6.5∶3.5。
(2) 林果业。全市造林保存面积3 600公顷,封山育林3 533公顷,营造经济林1 427公顷,保存经济林面积2 667公顷,平原区农田林网控制面积6 000公顷。全市活立木蓄积量为8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23.9%提高到1994年的28.1%。铜陵县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3) 畜牧水产业。全市先后建成集体猪场、禽场10余家,年生产能力肉猪1.1万头,家禽40万只,杂交仔猪2万头;全市有养鸡、猪专业户60多家。1994年,全社会肉类总产7 606吨,人均占有11.7千克,出栏肉猪8.1万头,家禽158万只,禽蛋2 015吨,大牲畜12 493头。1994年,全市农村水产养殖面积4.67千公顷,占可养水面的90%,开挖精养鱼塘533.3公顷,螃蟹、甲鱼、珍珠、牛蛙等特种水产养殖686.7公顷,水产品总产量6 280吨,形成了东西湖、白荡湖、城关、永丰水产养殖基地。
(4) 乡镇企业。铜陵市坚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发展加工、突出重点、滚动提高的路子,初步形成了资源开采、矿产加工、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体系。至1994年,乡镇企业总数达20 137户,职工人数95 242人,固定资产原值5.51亿元。1994年实现产值23.96亿元,其中工业12.6亿元,建筑业5.5亿元,运输业2.7亿元,餐饮业2.4亿元。全市有2个镇企业产值超3亿元,2个镇超2亿元,3个镇超亿元,企业产值超千万元的村有41个,超500万元的企业有27个。
(5) 农村教育科技与文化。至1994年底,全市农村有小学213所,普通中学33所,农村职业技术学校23所。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分别达99.8%、98.5%。农民职业技术培训5年累计12.6万人次,青壮年劳力受训率达70%以上,初中毕业经职业班培训有7 812人获得县级“绿色证书”。全市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132个,农业科技人员387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69人,乡村农民专业技术协会8个。农业科研成果主要有,利用水稻单倍体育种研究,培育出水稻新品系“铜花2号”、“南花5号”、“南花11号”,并将单倍体育种应用于杂交水稻,培育出“汕花62号”新品系。铜陵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协作完成的“菜粉蝶颗粒病毒应用研究”获农业部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设施逐步增加,至1994年,全市农村文化机构共有82个,其中文化馆(站)、图书馆13个,电影院9个,剧团5个,新华书店3个。从事戏剧、音乐、电影、美术等各类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人员500余人。每年传统的顺安“三月三庙会”、大通“五月龙舟赛”等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铜陵县老洲乡曾获得周恩来总理签名的“文化之乡”殊荣。农村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县有电台、电视台,乡镇都有广播站,农村建立了三级广播网。在农村卫生方面,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所。农村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农村残疾人康复治疗和训练达71%,有88%以上残疾人得到就业,铜陵县康复扶贫工作被国家残联列为全国5个试点县之一。

☚ (一)基本情况   八、安庆市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庆市农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199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40.3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5.87亿元,占64%;林业产值1.6亿元,占4.0%;牧业产值9.44亿元,占23.4%;渔业产值3.46亿元,占8.6%。
(1)种植业。1994年,安庆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32千公顷,复种指数为23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190.6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9千公顷,总产量8.4万吨。棉花播种面积55.9千公顷,总产量6.22万吨,望江、宿松两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棉花出口享受免检信誉。望江县棉花种植面积16.3千公顷,单产1 530.9千克/公顷,是全市平均单产水平的1.37倍,总产量2.50万吨,占全市棉花总产量的40.2%。宿松县棉花播种面积13.3千公顷,总产量1.99万吨,占全市棉花总产量的32.2%。全市药材种植面积745公顷,蔬菜播种面积25.6千公顷。1994年,全市有茶园10千公顷,总产量2 393吨,现有部优名茶天柱剑毫、岳西翠兰、天华谷尖3种。桑园面积8 818公顷,产茧3 342吨。
(2)畜牧水产业。1994年,全市牛出栏1.91万头,年末存栏25.9万头,牛肉总产量1 790吨;生猪出栏164.6万头,年末存栏175.3万头,猪肉总产量12.0万吨;禽类饲养1691万只,禽肉总产量1.6万吨。
安庆市有可养水面154.5千公顷,1994年,水产养殖面积112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7.6万吨,其中鱼类产量7.0万吨,虾蟹产量2 531吨,珍珠产量46吨。在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产量6.4万吨,占84.2%,平均每公顷养殖水面水产品产量为571千克。全市年产鱼苗8亿尾,其中人工繁殖6亿尾,蟹苗240千克,投放幼蟹1.2万千克,年产螃蟹800吨,出口交货300吨,螃蟹产值1.6亿元。枞阳、宿松、望江、怀宁、桐城和郊区6县区是省水产重点县区。枞阳县被评为省“水产第一县”,并进入国家水产重点县行列。宿松县是全国水面第二大县,尤其螃蟹个大、色鲜、味美,有害物质含量低于国际标准,1994年,出口到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螃蟹达400吨,占上海口岸出口河蟹的2/3。
(3)林业。全市林业用地568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1%,其中有林地484千公顷,占林业用地的85.2%。在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积占80%(其中松类占78%,杉类占15%,阔叶类占6.5%),薪炭林占10%,防护林占1.7%,特种用材林占0.15%,经济林占5.2%,竹林占2.5%。
(4)乡镇企业。1994年,全市有各类乡镇企业25.5万家,其中乡办2 435家,村办7 923家,联户办5 373家,个体23.9万家;从业人员89.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力的35.3%;乡镇企业总产值199.5亿元,其中农业5.07亿元,工业113.4亿元,建筑业38.4亿元,交通运输业16.9亿元、商饮业25.7亿元;乡镇企业销售收入192亿元,利润13.3亿元,入库税金1.8亿元,固定资产原值37.7亿元,年支付工资总额20.2亿元;乡镇企业出口交货额2.4亿元。全市有亿元乡镇65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乡镇4家。
(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1994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01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5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04千公顷,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7.1万千瓦,年末小水电装机291处,379台,总功率4.3万千瓦。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12.6万吨,农用柴油使用量2.12万吨,农药使用量0.86万吨。
(6)科教文化事业。全市农村现有普通中学445所,在校学生22.1万人,教职工1.44万人;农村职业中学41所,毕业生4 847人;农村小学3 861所,学生46.3万人,教职工2.5万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98.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0.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28.8%。全市有7县3区达到国务院颁布的扫盲验收标准。全市各类农技推广机构361个,农业科技人员2 800人。1 869个村配备了农民技术员。安庆市素称“黄梅戏”之乡,有剧团8个;农村文化馆、站188个,图书馆8个,农村影剧院45个,电影放映队49个,乡镇广播站238个,有2 060个村通广播。

☚ (一)基本情况   (三)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处于自然经济状态,194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仅0.8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2.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1979年以后,随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1994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当年价)达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9.2亿元,占38.56%;农村工业总产值20亿元,占40.0%;建筑业产值4.2亿元,占8.5%;运输业产值2.6亿元,占5.3%;商饮业产值3.8亿元,占7.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7元。
(1) 种植业。199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2.7千公顷,总产量32.7万吨,单产3 960千克/公顷,分别比1978年减21.8%、增14.5%、增45.1%。油料播种面积28.91千公顷,总产量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34.6%和67.3%。桑园面积10.3千公顷,蚕茧产量5 542吨,比1978年增加4.3倍和16.5倍。茶叶是全市农村经济的拳头产品,茶园面积53.3千公顷,总产量2.1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53.3%和59.2%;名优茶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产量达3 090吨,占茶叶总产量的15%,收入占总收入的1/3。水果总产量8 233吨,比1978年增加297%。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当地茶叶品质优良,全市名、特、优茶叶有数十种之多。祁红、屯绿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中,还有黄山银钩、休宁松萝以及近年开发生产的名茶黄山绿牡丹等亦是茶中珍品。
(2)林果业。1990年至1994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61.1千公顷,封山育林88千公顷,完成造林绿化149.1千公顷。1990年、1992年、1993年获全省造林成绩优异奖。1994年,经安徽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部检查验收,如期实现了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全市果品资源相当丰富,全市有果园近6.67千公顷,产干鲜果品60余种,产量1万多吨。在果品种类中,徽州雪梨、三潭枇杷、歙县柑橘、金丝琥珀蜜枣、中华猕猴桃等久负盛名。
(3)畜牧业。1994年,大牲畜饲养量6.51万头,比1978年增加21.7%;生猪92万头,比1978年增加38.7%;家禽330万只,比1978年增加126%;肉类总产量39 899吨,比1978年增加141.2%;禽蛋总产量4 757吨,比1978年增加88.8%。
(4)水产业。全市可利用水面12千公顷,养鱼面积11千公顷,占可养殖水面积91.7%。全市利用太平湖、新安江、丰乐水库等发展拦网和网箱鱼213.3公顷。发展特种水产品养殖1 500多户,面积200多公顷。1994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 224吨,比1978年增加5.14倍。
(5)乡镇企业。1994年,全市乡镇企业55 199家,从业人员1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1%;营业收入39亿元,上交税金9 965万元,实现利润2.2亿元。到1994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亿元;全市有9个乡镇企业亿元镇,26个村营业收入超过千万元,11个企业超千万元。
(6)科教文卫事业。1994年,全市有各类学校2 209所,其中高等院校和电大分校各1所,各类中专、中师学校6所,普通中学154所,初等教育入学率99.7%;农业中等学校1所,农村职业中学10所,农民文化技校89所,青壮年脱盲率达94.5%。全市有农业科研机构3个,农业科技人员2 800人,建市以来先后获省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30项,其中国家级2项、部级4项,黄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的杉木无性系繁殖与推广技术,推广面积333公顷。120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农科教结合工作,基本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62%的村配有科技副村长。还建立了以科协和农业部门为依托的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201个,农民会员7 218人,科普示范基地30个,1994年推广农业新技术52项。新中国成立后,黄山市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县(区)建立了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文化网络;全市共建广播电台4座,农村电视差转台274座,电视覆盖率达85%。

☚ (一)基本情况   (三)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滁州市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创造的“大包干到户”的联系产量生产责任制,尔后推广到全国农村的每个角落,载人中国农村改革史册。以“大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发展。1978—1988年的10年间,全市粮食生产连续突破15亿千克、20亿千克、25亿千克、30亿千克四个大关,林、牧、副、渔各业也得到快速发展。1994年和1995两年,尽管遭遇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但农业在抗灾中仍然取得较好收成,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0.15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2.4倍,占全省1/10,粮食产量占全省1/9,油料产量占全省1/5,肉类产量占全省1/11。全市7个县、市、区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粮食大县以及黄淮海农业综合治理区,定远县、天长市、凤阳县还被列为国家商品瘦肉猪基地县。
(1) 种植业。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80.8万吨,亩产338千克,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7倍、1.4倍、6.6倍和2.4倍,1979—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平均递增5.4%;人均占有粮食702千克,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倍和0.96倍;油料总产量35.2万吨,棉花总产量2.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9.4倍和37倍,比1978年增长8.5倍和1.1倍,1979—1995年年平均递增分别为14.2%和4.4%。种植业产值达33.35亿元(1990年不变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2.27倍,1979—1995年年平均递增7.2%。全市种植业复种指数达到198.1%,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0.51,基本趋于合理。
(2) 林果业。199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39.07千公顷,比1976年(林业普查数字)增长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16.3%,比1976年增长12.7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到716.5万立方米,比1976年增长24.2倍。林业总产值0.78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占农业总产值1.56%,比1978年提高0.56个百分点。全市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占地面积74.67千公顷,果园总面积18.27千公顷,果品总产量1.5万吨。
(3) 畜牧、水产养殖业。1995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2.39亿元(1990年不变价),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0.3倍和3.3倍;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7%,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34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大牲畜年末存栏量37.41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21倍和0.62倍;生猪年末存栏量145.24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4.35倍和0.36倍;家禽年末存栏量1 918万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6.86倍和2.57倍;肉类总产量19.2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1.8倍和2.6倍;禽蛋总产量4.5万吨,比1978年增长0.9倍;奶类总产量达到1 017吨,比1978年增长1.53倍。1995年,全市已养水面发展到51.6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8.1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79.4倍和12.7倍;渔业产值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2%,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提高6.6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
(4) 乡镇企业。到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4万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亿元(1995年当年价),从业人员6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8%;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8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92亿元。全市有55家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 000万元以上。
(5) 农村商品流通。1995年,全市各类集贸市场发展到338处,比1978年增加近百处,其中农副产品零售市场137个,批发市场7个;对外贸易商品收购总额达18.3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农业商品率达60.1%。
(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199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3.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2.8倍。拥有各类拖拉机14.2万台,农用汽车2 806辆。机耕面积达269.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65%;农用排灌总动力45.9万千瓦;中小型水库1 002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塘坝12万口,总库容量22.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20千公顷,占耕地面积77.4%;旱涝保收面积230.53千公顷,占耕地面积55.8%。1995年,农村用电总量2.96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4.02倍,村村通电,农户用电基本普及。化肥施用量(折纯) 23.6万吨,比1978年增长9.7倍。全市国家、省属、县乡公路3 394公里,内河航道505公里,全年客运量2 618.4万人次,是1978年的2.4倍。社会货运量419.3万吨,是1978年的0.9倍。农村通讯发展迅速,全部乡镇和部分村开通程控电话,农村电话装机量达2.7万部。
(7)文化教育事业。1995年,全市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 002人,其中高级职称占7.7%,中级职称占37.6%,农民技术员1 000多人。全市有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学校各1所,农业技校和职业中学40多所,水利设计院1个,林业科学研究所1个,农技推广中心8个,农业科研所8个;各种农业研究会、协会和科研所计400多个。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3%,居全省首位。1985年以来,全市取得农业科技成果奖51项。全市每年培训一专多能的“现代农民”10万名,有1 000多名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 823所,在校学生67.6万人。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6%以上,15周岁以上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94.7%,文盲率降至7.08%。全市乡镇文化站253个,乡镇影剧院180多个,乡镇广播站205座,村广播室1 361个,从业人员420多人;乡村卫生机构264个,床位3 584个,卫生技术人员3 549人,计划生育率达92.44%。
(8)农民生活水平。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元,比1978年增长12倍;农村信用社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9.8亿元,比1978年增长26.3倍。农户平均占有房屋91.25平方米,人均占有房屋20.2平方米;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03辆、缝纫机54台、钟表197个、电风扇112台、收音机35台、录音机29台、电视机89台,彩电、洗衣机陆续走入农民家庭。农村住户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达969.7元。

☚ (一)基本情况   十一、阜阳地区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阜阳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4年,全区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566.8亿元,农业总产值169.8亿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44.2倍和4.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79元,是1978年的8.3倍。
(1)种植业。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地区种植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区10个县(市)有6个县建成了小麦生产基地,3个县建成了棉花基地,9个县(市)正在建设成粮棉生产大县。1994年,全区提供商品粮197万吨,粮食商品率35.2%;农作物播种面积2 025.3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280千公顷;复种指数184.7%,比1978年增加30.7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560万吨,比1978年增加295.1万吨;油料总产量13.5万吨,增加10.6万吨;棉花总产量6.4万吨,增加4.6万吨。
(2)林业。1994年,全区现有林地27.46千公顷,四旁植树4亿株,森林覆盖率14.9%,活立木蓄积量1 200万立方米。全区10个县(市)全部达到林业部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区年林木生产量120万立方米,采伐量60万立方米。全区还建成了一批农村园林化的村庄,其中颍上县小张庄被联合国授予“世界生态500佳”光荣称号。
(3)畜牧业。畜牧业是阜阳地区的传统产业。进入90年代,全区调整了畜牧业生产结构,以黄牛为突破口,出现了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家禽生产迅速发展,黄牛生产跳跃发展的态势。1994年与1978年相比,黄牛、生猪、家禽生产规模分别增长36.3倍、64.2%、4.5倍。阜阳地区成为全国黄牛养殖第一大区,蒙城县被誉为全国黄牛养殖第一大县。1994年,全区畜牧业产值50.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年末,大牲畜存栏312.5万头,出栏100.4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加4倍和13.3倍;生猪存栏366.7万头,出栏301.2万头,分别比1978年增加0.6倍和1.6倍;山羊存栏218.8万只,出栏206.6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加0.7倍和1.8倍;肉产品产量4.3万吨,比1978年增加1亿吨。
(4)水产业。全区水域面积60.3千公顷。1994年,养殖水面36.6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25.3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5.7万吨,比1978年增加17.8倍。建成精养鱼塘1.4千公顷,河道网箱养鱼35.46公顷、1.4万箱。特种水产品养殖已从甲鱼、蟹发展到牛蛙、鲳、鳗、鳜鱼等。
(5) 乡镇企业。1978年,阜阳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5 163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4年以来,全区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经济区、专业市场、户办工厂、联户办工厂等“四专两厂”为基本内容的“阜阳模式”。到1994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6.4万家,乡镇企业产值415.5亿元,比1978年增加80.37倍。
(6) 农业科技。1978年以来,全区共完成农业科研成果300项,其中获部级科研成果1项,受奖单位779个,人员1 385人;林业科研成果5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6项;农机科研成果11项,其中省部级奖4项。1994年,全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2 752人,获高级职称的135人,中级职称的688人,初级职称的1 480人。全区绝大多数乡镇建立了农业服务机构,其中乡镇农经站273个,村合作经济委员会7 021个,农村合作基金会50多个;县(市)、乡镇农技推广站279个,人员2 129人;乡镇水利站267个,人员1 476人;乡镇林业站215个,人员756个;乡镇农机推广站241个,人员1 727人。
(7) 文化教育事业。1994年,全区有县(市)文化站10个,乡镇文化馆279个,文化辅导干部4 100多人。阜阳剪纸、民间舞蹈、杂技、书法享誉全国,拥有农村艺术团体1 000多个。太和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安徽书画之乡”。全区建立了乡村有线广播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1994年,全区有各类学校11 446所,其中农业中专1所,农机技工学校1所,农机化技术学校11所。在职业学校中,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1所,1986—1994年,共毕业学生11 950人,单科结业500人,其中农民6 230人;1994年在校生4 700人,其中农民3 120人;农村职业中学227所,毕业18 935人,在校生87 740人。1982年以来,农业科教部门对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开展了以农业实用技术为内容的“绿色证书”培训工作,至1994年,已累计发放“绿证”6 879人,在训6 865人。1994年,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99.1%;18~45岁青壮年非文盲率80.03%。

☚ (一)基本情况   十二、宿县地区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宿县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87.9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业分别为55.9亿元、2.91亿元、16.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比上年增长36.2%,比1980年增长6.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19亿元,比上年增长37.3%,是1980年的44倍。
(1) 种植业。199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85千公顷,总产量250.89万吨;油料71.18千公顷,总产量11.82万吨;棉花93.53千公顷,总产量4.07万吨;水果42.46千公顷,总产量28.22万吨;瓜菜46.73万吨,年产值10亿元左右。全年农牧渔业总产值42.7亿元(1990年不变价)。粮经比71.5∶28.5。
(2) 农业商品基地。宿州、灵璧、泗县3个市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八五”期间,全区年均贡献商品粮60万吨,1994年,商品率27%。宿州市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萧县是国家棉花出口基地,砀山、灵璧、泗县是国家棉花生产先进技术推广重点县,全区年提供商品棉5万吨。1994年,全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7千公顷,其中砀山县达5.3千公顷,年总产2.8万吨,产值3.92亿元,被列为全国四个大棚菜生产重点基地县之一。此外,宿县地区是安徽四大烤烟产区之一,其中宿州市烤烟生产最佳,连年获优,被列为全国优质烟生产基地县和全国出口烤烟生产基地县。
(3) 林业。1994年,全区成片造林面积9.56千公顷,用材林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3.3%,所辖县(市)全部达到国家林业部颁布的平原绿化标准。全区各类果树栽植面积80千公顷,60%以上集中于砀山县、萧县北部的黄河故道及黄泛平原,水果产量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65%以上,砀山县被列为全国水果良种繁育重点基地,其中砀山酥梨由于酥脆多汁,口味纯正,畅销国内外。
(4) 畜牧业。1994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10.56亿元(19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24.7%,比1980年增长17.2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13.37万吨,禽蛋总产量6.52万吨。所辖县(市)都是国家重点养猪基地县,年出栏商品猪85万~90万头;宿州市、灵璧县、泗县被列为国家商品牛基地县,1994年共出栏黄牛28.11万头,比1980年增长27倍。此外,宿州市、灵璧县、泗县、萧县还是国家优质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年山羊板皮收购量稳定在100万张以上;全区家禽年饲养量稳定在2 000万只左右,其中风味独特、闻名中外的符离集烧鸡产销规模日益扩大,带动了养鸡业的迅速发展。
(5) 农村市场和流通。199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30亿元,已建成各类专业市场及农贸市场392个,年交易额25.3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市场3个。宿州市的工业品商场、城隍庙综合市场、皖北粮油市场,萧县的青龙集皮毛市场、龙城综合市场,砀山县的水果、蔬菜市场、振兴农贸市场,灵璧县的辣椒市场和泗县大庄桐木专业市场等都颇具规模,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
(6) 乡镇企业。1994年,全区乡镇企业17万家,从业人员75万人,拥有固定资产22亿元,营业收入280多亿元,创利税40亿元,入库税金1.7亿元,其中宿州市、萧县营业收入总量超过80亿元,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区已有2 377个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资本金达10.4亿元。
(7) 农业科技。全区现有科技机构2 700多个,从业人员2.6万人,其中乡镇科委和乡镇农技推广站、植保站共220多个,畜牧兽医防疫站100多个,各村都成立了科技组,初步形成了完善健全的农村科技推广普及的网络体系。
(8) 文化教育事业。全区现有农村文化馆(站)118个,各类专业美术表演团体10个,广播电台6座,中短波发射转播台2座。有各类学校3 800多所,在校学生总数已达101.6万人,教职工5万多人,其中高等专科学校(包括成人高校) 5所,各类中专(包括师范、成人中专) 18所,普通中学475所,职业中学、劳动技校40所,小学2 452所。此外还有农村广播电视学校、各类函授大学、夜大学和乡镇办的118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文盲率已下降到4.98%。全区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 531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各类综合大医院21所,农村中心乡镇医院147所,拥有病床7 180张,卫生技术人员9 284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健全的农村医疗保健防疫网络体系。

☚ (一)基本情况   十三、巢湖地区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巢湖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1) 农业生产。199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84.5万吨,比1980年增长51.8%;棉花总产量3.75万吨,增长1.8倍;油料总产量15.54万吨,增长1.4倍;肉类总产量10.4万吨,增长2.62倍;水产品总产量6.11万吨,增长6.27倍。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当年价) 72.54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45.73亿元,林业产值1.89亿元,牧业产值14.93亿元,渔业产值7.83亿元。与1980年相比,种植业比重由82.5%下降到63%,畜牧业比重由13.8%上升到20.6%,渔业比重由1.4%上升到10.8%。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产值20.75亿元,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产值20.98亿元,粮食作物与多种经营的结构比例由1980年的72.3∶27.7调整为54.1∶45.9,多种经营比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巢湖地区根据传统产业优势和区域特点,建立了几个大的区域经济带:
❶和县、无为沿江地区的大棚蔬菜经济带。蔬菜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实行提前延后反季节栽培,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
❷无为棉花种植带,是安徽第一产棉大县。
❸稻米和油菜种植带,这是长江中下游粮油种植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共投资8亿多元,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18亿立方米,先后对2 900多公里的江河堤防加高培厚,建成了大中小水库315座,排灌站1 170余个,整修塘坝10万余处。全长124.5公里的无为长江大堤已基本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成为全区和巢湖流域7县2市的防洪屏障。巢湖闸、裕溪闸、舒庐干渠、驷马山引江工程、淠史杭一巢湖综合治理、西河整治、牛屯河综合治理、凤凰颈排灌站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大大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1994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达271.67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3.8%。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大为改善,现代化水平有很大提高。1994年,全区拥有大中小拖拉机30 007台,农用载重汽车1924辆,农用运输车2 134辆,农业机械总动力116.33万千瓦,机耕地面积达66.4千公顷。农村用电量38 626万度。1994年末化肥施用量(折纯) 15.14万吨。
(3)乡镇企业。1994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7.54万家,从业人员61.52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155.9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96.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6.7%。
(4)农村商品流通。1994年,全区共有集贸市场258处,建筑面积47.6万平方米,集贸市场成交额10亿多元;还有一支12 640户、25 360人组成的贩运队伍。
(5)科教文卫事业。1994年,全区共有中小学2 601所;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 274所。全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8%和91.8%;15周岁小学教育完成率和17周岁初中教育完成率分别为93.3%和84%;1990—1994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47.8万人,总人口文盲率由1949年的80%降到20.9%,15~45周岁人口文盲率已降到4.7%。全区建立了职业中学24所,农科教培训中心8所,专业设置37个,在校生5 000多名。全区有专业农业科技人员967人,还有农民技术员2 510人,科技示范户35 191户,各类专业研究会103个、会员2 623人。全区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所占份额由农村改革前的20%提高到现在的35%。1994年,全区有乡镇广播站108个,行政村均通广播。有乡镇文化站93个,无为县泥汊镇文化站是全国先进文化站。
(6)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69元,比1980年增长10.1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6.49亿元,人均储蓄617元。农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有的已进入小康。

☚ (一)基本情况   十四、池州地区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池州地区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1994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66.3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0.8亿元,占31.4%,工业总产值30亿元,占45.2%,建筑业5.77亿元,占8.7%,运输业5.17亿元,占7.8%,商饮服务业4.56亿元,占6.9%。农林牧渔结构由1978年的81.0:3.9:14.4:0.7调整为1994年的60.6:7.0:27.5:4.9。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94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2.1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8.6%。农民人均纯收入1206元,比1978年增长11.2倍,年递增17%。
(1)种植业。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123.6千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6.5%,总产量55.3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61倍和15%,农村人均占有粮食418千克,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44倍和6.91%。棉花播种面积13.3千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1%,总产量1.24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6.1倍和1.02倍。油料播种面积33千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17.8%,总产量3.38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7.45倍和1.69倍。1994年,全区桑园面积达9千公顷,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16倍和7.5倍,蚕茧总产量3 570吨,比1978年增长6.8倍。
茶叶是池州地区拳头产品,1994年,茶园面积17.4千公顷,总产量6 489吨,产值0.96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6%、87.2%和1.76倍。池州茶叶产地大多在高山云雾间,品质优良,主要有九华毛峰、黄石溪毛峰、金地茶、东崖雀舌。
(2) 林业。1994年,全区有林地面积326.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6.3%,活立木蓄积量1152万立方米,林业产值1.09亿元。1950—1994年,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333千公顷,封山育林113千公顷,飞播造林27千公顷,四旁植树3亿株,生产木材446.4万立方米。
(3) 畜牧水产业。1994年,全区大牲畜饲养量10.69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76%和38%;生猪出栏45.55万头,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5.5倍和89%;家禽饲养量1 170万只,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6.02倍和5.51倍。肉类总产4.03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20.83倍和1.44倍;畜牧业总产值3.07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9.1倍和2.2倍。东至县“东流水牛”为国家4大水牛良种之一,饲养量达4.36万头。
池州因“出鱼而味美”被古人赏以“贵池”美名。全区有45千公顷可养水面,1994年,已养水面达17.3千公顷,水产品总产量2.28万吨,总产值1亿元,精养鱼塘由1988年的800公顷发展到1994年的3 067公顷。
(4) 乡镇企业。至1994年底,全区乡镇企业有56 737家,从业人员194 48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3%;乡镇企业总产值50.14亿元(1990年不变价),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2%,入库税金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6.2%;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工资收入平均为363.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1%;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乡镇有3个。东至县大渡口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2.53亿元。
(5) 农业生产条件。池州是一个易涝易旱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治山治水,至1994年,全区已建成水库377座,总库容24 674万立方米,大小塘坝26 366座,总库容14 686万立方米;兴建机电排灌站806处,装机1 356台,总装机容量7.614万千瓦;利用山区水能资源建成小水电站80处,总装机容量10 557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 500万千瓦;修建堤防长度703公里,涵闸186座。1994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81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3%。长江、河湖堤防保护人口61.7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1.1%,防洪面积616.48平方公里,耕地3.6千公顷,分别占需要防洪的86.9%和94.8%。
(6) 科教文卫事业。1994年,全区有各类学校1 523所,其中高等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长12所,普通中学127所,在校学生28 0201人,同时,每个乡镇1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每个村1个农技班。贵池县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青阳县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扫盲先进单位”。全区有专业农业科技人员966人,农民技术员2 800人。1949—1994年,全区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实施农业科研推广项目31项,其中大面积推广农业适用技术25项,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达35%。新中国成立后,池州农村文化蓬勃发展,除县市建立了文化馆、图书馆外,还建立了88个乡镇文化站、32个集镇电影院、157个村文化室和40个农村电影队。

☚ (一)基本情况   十五、六安地区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1)种植业。199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802.47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575.27千公顷,占71.7%;经济作物189.27千公顷,占23.6%,其他作物37.93千公顷,占4.7%。六安地区有3个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199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271.4万吨,比1949年增长2.6倍。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50.05千公顷,占粮食面积的60.9%,总产量213.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78.7%。小麦播种面积157.67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4%,总产量41.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15.3%。大豆播种面积18.47千公顷,占粮食面积的3.2%,总产量3.2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2%。六安地区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主要有:
❶棉花。1994年全区棉花种植面积18.05千公顷,占经济作物面积的9.5%,总产量1万吨,比1949年增长4.5倍。
❷油料。1994年全区油料播种面积119.15千公顷,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63.1%,总产量13.7万吨,比1949年增长10倍。
❸麻类。1994年全区播种面积20.91千公顷,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11.05%,总产量4.3万吨,比1949增长8.4倍。
❹蚕桑。1994年,全区桑园面积达45.33千公顷,产茧12 226吨,其规模和产量自1987年以来,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区已建成蚕种、蚕具、蚕药及缫丝、织绸、印染、服装等系列企业130多家,茧丝绸系列产值11亿多元。
❺茶叶。六安地区是全省重点茶区之一,1994年,全区茶园面积18.13千公顷,位居全省第二,产茶6 348吨,其中名优茶产量2 350吨,占茶叶总产量的37.02%。
(2)林业。六安地区盛产木竹,是全省第二大木材生产基地。1993年,全区提前2年在全省率先成为消灭宜林荒山的地区,霍邱县、寿县实现平原绿化达标。1994年,全区有农田林网213.33千公顷(庇护面积)、四旁树木1.4亿株,林木蓄积量1535.62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33.7%。林业产值3.4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51%。全区有林业用地620.67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5%,其中有林地511.06千公顷,占林业用地的82.3%;有林地中,用材林309.61千公顷,占60.6%,防护林25.19千公顷,占4.9%,经济林115.62千公顷,占22.6%,薪炭林28.82千公顷,占5.6%,特用林2.38千公顷,占0.5%,竹林29.45千公顷,占5.8%。国有林场16个,经营面积21.07千公顷,有林地17.59千公顷;乡村合作林场1 357个,经营面积50.45千公顷,有林地43.47千公顷;联办林场114个,经营面积15.67千公顷。
(3)畜牧业。六安地区是全省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之一。1994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到12.69亿元。生猪饲养量340.7万头,列全省第2位,出栏肉猪189万头;大牲畜年末头数27.19万头;家禽饲养量5081万只,其中白鹅1 648万只。肉类总产量21.72万吨,比1949年增长63.8倍,其中,猪肉比重由1978年的86%下降到70%,禽肉由12%上升到27%,牛羊肉由2.3%上升到3.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5.9%上升到27.3%。
(4)渔业。六安地区为全省第二大淡水渔业生产基地,总水面109.67千公顷,可养水面63.67千公顷。1994年全区精养池塘面积发展到6.53千公顷,“三网”养鱼9.13千公顷,养殖水面达到53.37千公顷,水面利用率提高到84.1%。水产品产量达52 873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0.4%,养殖水面亩产66千克,渔业总产值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
(5)乡镇企业。1979年以后,六安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1994年,全区乡镇企业发展到17.22万家,产值171.43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23.3倍和225.8倍。职工人数75.37万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6%。亿元乡镇企业已形成了食品加工、建筑建材、饲料、纺织、缝纫、皮革、羽绒制品、机械制造、农机修理、竹木加工、家具、草柳编等30多个门类,千余种产品。
(6)特色产品。六安地区特色产品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传统风貌和乡土气息。全区独具地方特色且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有10大类40余种。主要有板栗、六安瓜片茶、霍山黄芽茶、白霜雾毫茶、郝圩酥梨、猕猴桃、皖西白鹅、霍山石斛、安徽贝母、断血流、龙舒贡席、板桥草席、霍邱柳编等。板栗产于金寨、舒城、霍山、六安等地,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等20多个,早中晚三熟兼有;全区板栗55.33千公顷,年产量6000多吨,居全省第一;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
(7)农业生产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10亿多元,兴建大中小型水库1 117座,修建淠史杭干分渠27条951公里,整修塘坝17.7万座,蓄水总量达71.6亿立方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蓄水、防洪、排涝、抗旱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94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359.8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1.4%,旱涝保收面积281.4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3.7%。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2.87万千瓦,每千公顷耕地拥有农用动力机械2 306千瓦;大型拖拉机1 626台,小型拖拉机1 505台。农村年用电量16 298万千瓦时。机耕面积178.6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0.4%。
(8)教育科技与文化事业。到1994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达4 161所,在校学生96万人。有师专、电大、联大三所高校,5所师范学校,4所中等技术学校,5所技工学校,370所普通中学,98所职业中学,3 679所普通小学。全区各类科技人员近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 103人。全区有农业科学、林业科学、农业机械、科技情报等国营科技研究所11个,民办科技研究所20个。全区共有乡镇文化馆(站) 379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205个。拥有电视发射机49台(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03座,调频台和调频转播台12座,乡镇广播站187个,村广播室1 601个,有12.3万农户安装了小喇叭;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73%。

☚ (一)基本情况   (三)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

(1) 农村产业结构。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宣城地区农业生产经营单一,经济作物比重小,乡镇企业非常薄弱,农村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全区加强农业领导,不断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兴农,推广运用新技术,发展“一优两高”和开发性农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规模地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稳粮扩经、种养加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符合本地区自然和经济规律的产业结构之路,使农村各业均有较大的发展。在整个农村产业之间,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产业之间趋于合理。1994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当年价)达144.7亿元,比1978年增长25.2倍,其中农业总产值44.6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30.87%;农村工业总产值77.50亿元,占53.56%;农村建筑业总产值7.93亿元,占5.48%;农村运输业总产值9.19亿元,占6.35%;农村商饮服务业总产值5.41亿元,占3.74%。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下降。1978年,农林牧渔比重是77.7:5.7:15.9:0.7;1994年,为58.3:11.8:24.5:5.4。1994年,全区林牧渔产值达18.7亿元(当年价),比1978年的6 854万元增长27.3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33%上升到1994年的41.6%,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发生很大变化。
(2) 种植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区种植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区种植业总产值11.5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下同)占农业产值的80.95%。在种植业产值中,粮食作物产值5.7亿元,占49.39%;经济作物产值(包括茶桑果产值) 4.7亿元,占40.81%;其他种植业产值5 665万元,占4.91%;其他副产品产值5 641万元,占4.89%。1994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01.03万吨(由于大旱,比1993年的109.72万吨减少8.69万吨),比1978年的71.46万吨净增29.57万吨,增长41.38%;亩产303.4千克,比1978年亩产188.4千克增加115千克,增长61%。从调整后来看,播种面积比1978年减少30.8千公顷,但单产提高,总产增加了。由于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趋于缓解,经济作物得到发展。1994年,全区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1.3千公顷,占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65.35%;总产量7.4万吨,亩产80.5千克,与1978年相比,面积增加34千公顷,亩产增加35千克,总产量增加5.6万吨,增长3倍。1994年,全区棉花播种面积7.73千公顷,亩产64.72千克,总产量7 500吨。与1978年相比,面积增加859公顷,亩产增加35.72千克,增长123%,总产量增加4 532吨,增长152.7%。
(3)林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94年底,全区森林保存面积达675.5千公顷,森林覆盖率49.5%,比1985年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面积增加256.2千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近些年来,在营林生产、资源管理、科技兴林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94年,林业产值达35 174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4.01%,比1978年增长12.66倍。1990—1994年底,5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05千公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5年完成项目造林28千公顷,总投资6 511.78万元人民币。封山育林86千公顷,完成四旁植树3 950万株,林地更新3千公顷,中幼林抚育426千公顷,育苗920公顷,容器育苗3 000万株。提前一年于1993年实现了消灭荒山的目标,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4)畜牧业。畜牧业在宣城地区农业中是仅次于种植业的第二大项目。1994年,全区畜牧业产值6.05亿元,比1978年增长7.74倍,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4.10%。1994年,生猪出栏量86.16万头,比1978年增长97.37%;生猪存栏量81.37万头,比1978年增长37.9%。全区养猪专业户有2 100户,共饲养生猪10.5万头,每户平均50头。1994年,全区肉类总产量7.92万吨,比1978年增长120.6%。其中,猪肉产量61 835吨,占肉类总产量的78.07%;牛肉1 442吨,占1.82%;羊肉483.8吨,占0.61%;禽肉15 433吨, 占19.49%。
(5)水产业。1994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27 730吨,比1978年增长8.6倍。渔业产值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1%,比1978年增长44.4倍。养殖单产由1978年的14千克提高到1994年的82千克,增长5.6倍。1994年,全区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67公顷,占养殖水面48.6%,产量2 656吨,占水产品总产量9.58%。产值7 590万元,占总产值59.3%。广德、郎溪两县的牛蛙养殖,年产近200吨,为全省之冠。
(6)乡镇企业。1994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09.77亿元,比1990年增长7.26倍,其中,乡村两级企业产值58.6亿元,比1990年增长8.4倍。在乡镇企业总产值中,工业企业占主导地位,产值达71.86亿元,占总产值的65.46%;农业企业产值1.78亿元, 占1.62%;建筑企业产值10.27亿元,占9.36%;交通运输业产值14.99亿元,占13.66%;商饮服务业产值10.85亿元,占9.89%。1994年乡镇企业实现利税13.16亿元,实交国家税金2.18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31.1%,企业工资总额为11.68亿元,人均工资额2914元;农村人口人均乡企工资506元,占农村人口纯收入44.27%。到1994年底,全区乡镇企业88 246家,从业人员40.08万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06亿元。其中乡村两级集体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52亿元,占总原值的68.95%。
(7)农业基础设施。1994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已达104.60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2.2千瓦。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13万处,其中建成水库340座,总库容3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6.5亿立方米。全区有效灌溉面积138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08.7千公顷,分别占耕地统计数的83.33%、65.64%。1994年,全区农村用电量达1.97亿千瓦时,已有95.7%农户用上电。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公路建设有很大发展,公路总里程从1949年的364公里增加到1994年底的4 300公里。其中,农村各乡、镇、村之间的公路里程3 400公里,占境内公路总里程79.07%。全区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2.55万门,是1990年末的5.1倍,其中程控交换机容量2.35万门。农村电话用户比1990年末新增4 237户,达到6 694户。农村程控电话均与市话联网,并能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1994年底,全区建成邮路36条,共计2 055公里;农村投递路线246条,共计13 135公里。
(8)农民生活水平。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 142.96元,是1978年的14.15倍。据抽样调查,按户计:全区人均纯收入超过2 000元以上的户占3.98%; 1 500~2 000元的户占11.31%;1 000~1 500元的户占42.87%;800~1 000元的户占28.64%;800元以下户占13.2%。按乡镇计:人均纯收入超过2 000元以上的乡镇3个,占总乡镇数1.74%;1 500~2 000元的乡镇8个,占总数4.57%;1 143~1 500元的乡镇66个,占总数37.71%。改革开放以来16年间,农民消费水平年均递增30%左右。
(9)教育科技与文化事业。1994年,全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前一年实现“八五”教育规划。绩溪县、宁国县、旌德县、泾县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年来全区累计扫除文盲20万人。1994年,全区175个乡镇都办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中25所成为示范学校。全区农业科研机构22个(不包括省属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职工480多人,其中国家办的农业科研机构6个,民办农业科研机构16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宣城地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地相继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和地方各种剧团、艺术表演团、杂技团。全区电视台和电视转播台193座,电视覆盖率达90%;乡镇有线电视网37座,用户达1.7万户。全区有线广播站38座,广播覆盖率达92%,乡镇、行政村、村民组广播通播率分别为100%、97%和82%,喇叭入户率达43%。

☚ (一)基本情况   第二节 县(市)农村经济 ☛
000030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