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沈阳市农村经济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脚步,历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及其调整,走过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利用沈阳这个特大城市的城郊优势,大力开展农业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9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8.7亿元,粮食、蔬菜、肉类、蛋类、奶分别达到252.5万吨、216.7万吨、27.3万吨、21.6万吨、5.2万吨。“八五”期末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35亿元。

☚ (一)概况   1.城郊型农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前,抚顺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行,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奋进发展的新时期。近20年来,抚顺市立足本市实际,狠抓东部山区建设,搞好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牧副渔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到1996年底,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219亿元,县区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810元。整个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 (一)概况   1.农牧业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丹东地区农业生产历史久远,由于地处边陲,历史上多次迁徒割据,从努尔哈赤统治辽东到清朝末年,经历了两次封疆定边和两次开禁招垦,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边禁”开放之后,满蒙汉兵屯田戍边,开垦以凤城为中心的宽甸、安东一带地方,山东、河北大批游民涌入定居,垦荒种田,种植的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糜子、稗子等。由于耕作粗放,管理落后,当时的粮食亩产只有50余公斤 (合每公顷产量750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丹东市农村经济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前进,在改革中振兴之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18亿元; 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43.3亿元,县级财政收入达到5.5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400元。

☚ (一)自然资源概况   1.粮食生产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锦州市的农业经过恢复和发展时期、徘徊时期,改革开放以后进入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在历届政府领导下,坚持“面对山、平、洼,三块经济一齐抓; 优化种养加,三个层次搞开发”,着力建设“四带一院一屏障”,着眼于构建经济新格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到1996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181万吨,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实现269.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4.7亿元,工业总产值117.2亿元,建筑业总产值5.5亿元,运输业总产值15.2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值21.5亿元,餐饮业总产值5.5亿元。

☚ (一)概况   1.农业生产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农村政策, 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并取得巨大成就。
(1) 种植业。199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0.08万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7.82万公顷, 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88.7%, 比1990年增加1.6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115.1万吨, 比1990年增长17.9%, 比1978年增长1.8倍。种植业产值9.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0.5%, 比1990年增长48.4%。在粮食作物中, 玉米播种面积12.91万公顷, 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2.4%, 占全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的22.2%。玉米产量95.2万吨, 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82.7%,占全地区玉米总产量的23.1%。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地区第1位。蔬菜、瓜类生产大幅度增长,已占经济作物的主导地位。1995年蔬菜、瓜类面积1.41万公顷, 比1990年的0.59万公顷, 增加0.82万公顷。蔬菜、瓜类总产量71.7万吨, 比1990年的15.1万吨增加56.6万吨, 居全省各县 (市) 的首位。
(2) 畜牧业。肇东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 坚持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思路, 积极发展以节粮型为主的畜牧业, 取得明显效果。1995年提出以 “两牛一猪一禽” 为重点发展畜牧业的战略, 使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显著提高。到1995年底, 大牲畜存栏31.99万头,, 比1990年增加17.69万头; 其中,黄牛17.3万头, 奶牛8.4万头, 猪存栏45.1万头,分别比1990年增加12.1万头, 4.4万头, 19.5万头。全市肉类总产量8.69万吨, 禽蛋5.1万吨, 分别比1990年增加5.73万吨和3.6万吨。199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8.6亿元, 比1990年增5.5亿元,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1990年的31%提高到45.3%。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产业, 正向以牧促粮, 以牧兴工, 以牧活商, 以牧致富的目标推进。1995年, 全市养殖水面10.03万公顷, 水产品产量1.5万吨, 比1990年分别增长19.5%和171%。
(3) 林业。以营造人工防护林为主, 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森林覆盖率达到15.9%, 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4) 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得到飞跃的发展, 全市乡镇依靠资源和地缘优势, 形成乡、村、民、联 “四轮驱动”, 工、商、运、建、服 “五业并举”, 规模推进, 整体升级的局面,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到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已达19 965个, 从业人员8.1万人; 乡镇企业总产值32.5亿元, 比1990年增长3.2倍; 实现利税2.99亿元, 比1990年增长4倍。连续多年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和利税总额,居全省之首。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5) 农民生活。199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22.9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2 358元, 分别比1990年增长1.5倍和2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2亿元, 比1990年增长2.1倍。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市委、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 的指导思想, 确定了 “以牧为主, 农牧结合, 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的方针, 初步形成了 “企、牧、菜” 三元主体, “粮、牧、企、菜、渔” 五元经济的农村产业格局。1995年农业总产值7.8亿元 (1990年不变价),比1990年4.2亿元增加3.6亿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88亿元, 比1990年增加6.46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2 179元, 比1990年增加1 471.1元。
(1) 种植业。1995年粮豆薯播种面积7.84万公顷, 总产量27.2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3 472公斤, 分别比1978年总产增长53.6%和70.2%。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94万公顷, 与1990年持平; 玉米总产21.2万吨, 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77.9%。1995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99万公顷, 比1990年增加0.93万公顷。其中甜菜0.24万公顷, 比1990年减少0.51万公顷; 蔬菜、瓜类1.66万公顷, 比1990年增加1.28万公顷,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6.6%, 占全地区瓜菜总面积的19.8%, 居全区第1位。蔬菜瓜类总产量46.8万吨, 比1990年增加36.6万吨, 增长3.6倍。种植业总产值3.4亿元, 比1990年增长3倍多。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3.6%。
(2) 畜牧业。1995年大牲畜存栏18.6万头, 其中: 奶牛8.83万头, 黄牛5.09万头, 马4.39万匹。猪存栏17.9万头。奶牛存栏数占全市大牲畜存栏数的47.65%, 比1990年增长91.2%, 占全地区的奶牛存栏数的33.86%, 居全省县 (市) 级之首, 是全国著名的奶牛生产基地。黄牛存栏数比1990年增加3.8万头, 增长近3倍。肉牛出口数量、质量、创汇和效益连续3年列全省之首。1995年畜牧业产值4.2亿元; 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3%, 比1990年增长5.6倍。
(3) 林业。重点开展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林业建设, 圆满地完成了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二期工程规划任务。1995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7万公顷, 林业产值538万元, 比1990年增长3.5倍。
(4) 渔业。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发宜渔水面,建立起国营、集体、个人渔业生产体系, 渔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1995年渔业总产值2 071万元, 比1990年增长5.3倍,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6%。
(5) 乡镇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乡镇企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随着骨干企业的发展而突飞猛进。迅速发展壮大, 形成了建材、化工、粮豆加工、牛产品加工、草苇加工等产业。1995年新上项目155个, 投产112个。到1995年底有乡镇企业从业人员3.7万人, 创产值29.9亿元, 实现利税2.96亿元。乡企产值居全省第6位, 实现利税总额居全省第2位。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 富锦市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0年粮食总产达到12.8万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到1967年粮食总产突破20万吨大关。1983年全市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粮食产量当年上升到21.5万吨。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1986年粮食总产已实现28.7万吨。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 制定了“一个富锦变成两个富锦” 的宏伟蓝图, 激励全市人民奋发图强, 艰苦奋战, 推动富锦农业迅猛发展。199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60.5万吨, 比1990年增加25.7万吨。大牲畜年底存栏9.34万头, 比1990年增加6.57万头; 猪年底存栏17.76万头, 比1990年增加8.19万头; 羊年底存栏6.2万只。比1990年增加3.21万只。猪牛羊肉产量1.8万吨, 水产品5 731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亿元, 其中农业8.7亿元, 林业558万元, 畜牧业3.0亿元, 渔业6 189万元。农业总收入10.3亿元, 比1990年增加6.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 349元, 比1990年增加1 647元。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巴彦县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县。但在解放前, 农业落后, 农民贫困。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 “一五” 时期, 由于顺利完成土地改革, 实现农业合作化, 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全县粮豆薯总产量由1949年的17.5万吨, 提高到1957年的22万吨, 增长25.7%, 年均增长2.9%。1957年粮豆薯平均公顷产量1 245公斤, 比1949年的1042.5公斤增长19.4%, 年均增长2.24%。
1958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 由于极 “左”路线的干扰和严重的自然灾害, 农业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1961年全县粮豆薯总产量仅为17.2万吨, 比1949年粮豆薯总产量还少3 000吨。经过调整, 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但是, 1966年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使农业生产再次受阻。只是由于广大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抵制, 农业生产才在困境中缓慢发展, 直到1977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到31万吨, 比1957年增长40.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实施兴农兴工活商, 富县富乡富民”战略, 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粮食生产。巴彦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1995年粮豆薯播种面积15.97万公顷, 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9.3%; 粮豆薯总产量110.2万吨, 分别比1977年和1949年增长2.6倍和5.3倍。与1990年比粮豆薯播种面积减少了0.51万公顷, 粮豆薯总产量却增长了40.5%。在粮食作物中, 玉米播种面积8.07万公顷, 产量77.1万吨, 占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的69.9%。与1990年比玉米面积减少了0.8万公顷, 产量却增加了30.2万吨, 增长64.3%。巴彦县大豆质量好, 商品率高, 驰名中外。1995年大豆面积5.7万公顷, 产量16.5万吨, 平均公顷产量2 895公斤, 与1990年比面积增加1.02万公顷, 产量增加8.4万吨, 增长1倍, 公顷产量增长67.3%。1995年农业产值14.1亿元, 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63.7%。
(2) 畜牧业。改革开放以来,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 努力发展畜牧业。1995年大牲畜存栏17.79万头, 比1990年增加11.49万头, 增长1.8倍, 其中,黄牛13.9万头, 比1990年增加10.3万头, 增长2.9倍; 羊6.3万只, 比1990年增加2.7万只, 增长75%; 生猪存栏47.6万头, 比1990年增加27.6万头, 增长1.4倍。在畜牧业生产中, 改变了以养猪为主体的格局, 向耗粮少、成本低、出栏快、效益高的方向发展, 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1995年猪牛羊肉总产量5.8万吨, 比1990年增加4.5万吨, 增长3.5倍。家禽饲养及禽蛋产量也有较大的增长。1995年畜牧业总产值6.8亿元, 比1990年增长12倍,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6%。
(3) 林业。全县有林地5.72万公顷, 天然林占59.1%。人工林有很大发展, 重点发展了防护林和经济林。1995年林业总产值9 620万元, 比1990年增长11倍, 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3%。
(4) 乡镇企业。80年代以来, 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坚持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实行优惠政策, 采取内引外联, 横向联合的方法, 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型企业和建筑材料及轻化工企业。到1995年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6万个, 从业人员达5.8万人, 营业收入21.62亿元, 实现利税1.17亿元; 利税总额增长3.4倍。
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 126元, 比1990年586元, 增长2.63倍。由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99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县; 乡镇企业连续5年进入省十强行列; 畜牧业连续2年被评为省 “十佳”县。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 农业。克东县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县粮豆薯总产31万吨,平均公顷产3 922.5公斤, 分别比1983年增长45.1%和41.1%。1995年种植大豆3.25万公顷, 总产6.5万吨, 分别比1985年增长89.5%和90.1%; 小麦种植2万公顷, 总产6.43万吨, 比1985年增长50.9%和66.2%。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2)林业。1995年, 全县有林地面积4.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1%。树种结构有杨树1.2万公顷, 占31%; 落叶松、樟子松1.42万公顷, 占30%;灌木柳0.78万公顷, 占20%; 天然柞桦0.41万公顷, 占10%; 其他0.13万公顷, 占3%。全县林木蓄积量158万立方米, 总价值2.6亿元, 年产木材1.5万立方米, 创产值420万元。全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实现了 “三北” 防护林县级达标,被林业部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3) 牧业。由于走小规模、大群体、基地化发展路子, 调整养殖品种, 推广秸秆青贮和氮化技术, 促进了牧业的发展。1995年生猪存栏14.5万头, 比1990年增长1倍; 黄牛存栏4.6万头, 比1990年增长1倍; 奶牛存栏2 648头, 比1990年下降1.2倍; 马(骡、驴) 1.7万匹, 比1990年增长41.6%; 羊存栏3.1万只, 比1990年增长1.2倍。1995年建成牧业小区11个, 生猪直线育肥一条街102条, 乡村办牧场136个。
(4) 乡镇企业。由于充分发挥了本地资源优势,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完善经营机制, 注重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 开创名牌。1995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07万家, 从业人员5万人,营业收入11.6亿元, 利润8 979万元, 税金877万元。分别比 1990年增长3.4倍、1.3倍、9.8倍、10.5倍、1.9倍。
(5) 渔业。利用水资源优势, 开发渔业生产基地, 推广成鱼精养和驯化养鱼技术, 1990年养鱼水面0.13万公顷。1995年扩大到养鱼水面0.48万公顷,渔业总收入960万元, 比1990年增长2.5倍, 水产品总产量1 300吨, 比1990年增长44%。
克东县农村经济五业并举, 多路进财, 全面发展, 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1995年农村人均收入1 505元, 比1990年增长1.9倍。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讷河市农村经济迅猛发展, 连续13年夺得丰收, 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9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7.1亿元, 比1978年增长5.95倍, 粮豆薯总产100.3万吨, 公顷产量4 236公斤, 比1978年增长59%。农村人均收入2 388元, 比1978年增长17.87倍, 为本省夺得粮食商品量、专储量全国第一的荣誉做出了贡献。林地8万公项, 森林覆被率达到15.34%。畜牧业发展很快, 1995年底生猪存栏33.8万头, 居全市第1位, 全省第6位; 大牲畜存栏15.39万头, 其中马 (骡、驴) 53 590匹, 黄牛9.68万头, 奶牛3 164头; 羊14.25万只, 比1978年都有大幅度增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1995年底已发展19 226家, 从业人员5.4万人, 总产值24.6亿元, 营业收入20.19亿元, 实现利税总额1.39亿元, 总产值比1990年增长9倍。市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十强第8位, 有7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之列。粮食总产名列全国第22位, 农业增加值名列全国第40位,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先进市、省农业先进市。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宁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发展” 的方针, 以保粮增收为中心, 加强基础建设, 推进科技进步,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到1995年农业总产值5.6亿元, 比上年增长1.6%, 比1990年增长1.7倍, 农业增加值完成3.5亿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14.09亿元, 比上年增长23%; 粮豆薯总产量30.2万吨, 比1990年增长19.4%; 多种经营收入4.56亿元, 比上年增长22%; 大牲畜存栏12万头, 比1990年增长37.5%, 畜牧业收入1.35亿元, 比上年增长30%; 水产品产量3 340吨, 与1990年持平; 乡镇企业总产值10.2亿元, 比1990年增长2倍多, 实现利税8 759万元。

☚ (一)基本情况   (三)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措施 ☛
000078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