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村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
新中国成立43年来,浙江省农村人口总的呈上升趋势,但是各年增加的人口数和增长率相差较大,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稳定增长期。1949—1957年期间,全省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开始稳定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受传统的生育观影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经济和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险水平不高,“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意识在人们头脑中仍然起着作用,促进了人们多生子女的愿望;农村又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从而使全省农村人口增长较快。8年共增加人口313.4万人,增长17. 7%,平均每年增加39.2万人,年递增率达到2.1%,比43年平均递增率高0.5个百分点。
2. 增长低谷期。1958—1961年的4年,由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村居民生活严重困难,“大跃进” 时期约有120万农村劳动力被招进城市,农村人口增长变缓。4年共增加人口58.5万人,增长2.8%,平均每年增加14. 6万人,年递增率为0. 7%,比43年平均递增率低0.9个百分点。
3. 增长高峰期。1962—1964年的3年中,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建设得到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又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农村人口补偿性增长较快,再加农村劳动力回流,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使农村人口骤增,年人口增长率从1961年的1.4%提高到1964年的5. 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3年共增加人口348.0万人,增长16. 2%,平均每年增加116.0万人,年递增率达到5.1%,比43年平均递增率高3.5个百分点。
4.增长减速期。1965—1978年的14年中,虽然人口补偿性猛增势头逐步减弱,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处在“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生育无政府状态,人口增长率还比较高。14年共增加人口807.5万人,增长32.4%,平均每年增加57.7万人,年递增率为2.0%,比43年平均递增率高0.5个百分点。
5.增长率稳定下降期。1979—1992年,这一时期计划生育得到有力的实施,成绩显著;知识青年返回城市,1978-1982年全省安置下乡回城知识青年和待业青年达89万人;同时,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吸纳了一部分农村人口,从而使农村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年人口增长率从1978年的1.0%下降到1992年的0.2%。14年共增加人口267.8万人,增长8. 1%,平均每年增加19.1万人,年递增率为0.6%,比43年平均递增率低0.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