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经过调整,云南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并日趋合理,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初步呈现出多业并兴、全面发展的局面。
1.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粮经并重发展。1999年同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89.1:10.9调整为73.7:26.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虽由367.8万公顷上升到404.21万公顷,但比重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各类主要经济作物面积由45.2万公顷增加到144.21万公顷,增长2.2倍,其中,传统支柱产业烤烟由6.32万公顷增加到31.83万公顷,增长4.0倍,甘蔗由4.33万公顷增加到28.70万公顷,增长5.6倍,茶园由9.96万公顷增加到16.30万公顷,增长63.7%,橡胶种植累计达20.98万公顷。粮经产值比例也由76:24变化为49.9:50.1,呈现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经济作物全面发展的好势头。
2.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75.8:6.2:17.8:0.2变为1999年的61.47:7.10:29.39:2.04,农业产值下降了14.3个百分点,林牧渔业分别上升0.9、11.6、1.8个百分点。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以年均7.0%、6.6%和14.0%的速度增长,均高于同期农业产值年均4.2%的增长速度。特别是牧渔业迅速发展,比重不断增大。云南畜牧业已实现连续第19个丰收年,1990年基本实现了全省肉食自给,1999年全省牧业产值188.8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1978年增长2.8倍,渔业产值13.10亿元,增长14.6倍。
3.农村二、三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云南农村社会总产值为1 23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67.5亿元,占45.9%,第二产业产值为462.3亿元,占37.3%,第三产业产值为207.6亿元,占16.8%。与1978年相比,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1 187.8亿元,增长23.9倍,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3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上升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上升7.7个百分点。作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的乡镇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全省有乡镇企业125.69万个,比1978年增长50倍;从业人数424.47万人,增10倍,实现营业收入2 171亿元,增602倍。全省乡镇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76.4亿元,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乡(镇) 366个,村254个。产值或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集团) 16个。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部分中有48元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力向二、三产业的逐步转移,从事乡镇企业的农村劳力已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21.8%,比1978年提高了17.9%个百分点。
4.新兴生物资源开发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以食品为重点的新兴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是云南省1995年开始建设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1999年全省新兴生物资源产业化开发实现总产值达879 120万元,其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产值663 704万元,工业产值215 416万元。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产值的项目结构为:花卉50 509万元,无公害蔬菜和野菜33 175万元,食用菌41 370万元,果类159 661万元,香米植物4 065万元,主要药材19 365万元,特种植物52 507万元,薯类117 860万元,特种水产养殖14 253万元,特种经济动物养殖170 939万元。工业产值的项目结构是:生物制药产值83 595万元,香料产值12 810万元,饮料酒产值47 158万元,食品产值34 304万元,饮料产值18 255万元,其他产值19 294万元。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新兴产业。
5.实施科技兴农,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50年来,云南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很快,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队伍,机构日趋健全,网络已初步形成,科研和推广成效显著,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1998年,全省拥有地区以上的农业科研推广机构52个,职工总数近3 6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1 897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2 088人,中级职称702人,大专以上学历1 037人。全省基本形成省、地、州、市、县、乡(镇)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在推广重大农业技术措施方面,良种杂交水稻从1976年开始示范,1980年推广1.62万公顷,1995年推广到29.67万公顷,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3,占适宜面积的90%以上。“八五”期间,全省累计推广杂交水稻141.87万公顷,累计增产粮食218.5万吨。杂交玉米1980年推广11.6万公顷,1995年推广55万公顷,“八五”期间累计推广231.87万公顷,累计增产粮食173.5万吨。良种覆盖率1995年水稻为81%,杂交玉米为53%,小麦为82%。1979—1995年全省农业系统共有667项农业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在改革耕作制度方面,1995年蓄留再生稻13.18万公顷,推广旱地规格化间套种31.67万公顷,旱地麦4.67万公顷,地膜玉米16.97万公顷。农业科技覆盖率逐年扩大。1999年全省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39.0%,比1980年提高了21.4个百分点。
6.扶贫工作成绩显著。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把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对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非常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1994年8月省政府制定了《七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扶贫攻坚方针、任务、目标、区域布局、政策措施。1995年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决定》,调整贫困地区生产力布局和所有制结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改土工程、治水工程、办电工程、修路工程、绿色工程;开展科技扶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建立优势骨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建立扶贫责任制,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实行脱贫挂钩负责制;推广小额信贷扶贫,有计划地组织异地搬迁开发。到1998年底,中央、省、外资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3亿多元,全省贫困人口由80年代中期的1 200万减少到1999年的245万,贫困发生率由46%下降到7.2%。国定73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9年达1 014元,农民人均产粮达到334千克。1984—1998年的14年间,73个贫困县总计兴修“五小”水利工程53.65万件,新增基本农田地57万公顷,新修公路3万多千米,新建人畜饮水工程近15万件,累计解决了858万人、53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营造经济作物面积50万公顷,户均达到0.10公顷;营造经济林果面积76.13万公顷,户均0.16公顷。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广泛分布于农村二、三产业。1999年全省农村共有私营企业4 198户,从业人员9.92万人,个体工商户47.29万户,从业人员78.49万人。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调整,使云南初步建立起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烟、糖、茶、胶、畜、乡镇企业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集体、个体、私营、股份、联营、合资等多种所有制成分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结构,为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大农民也相应地增加了收入。随着农业连续丰收,粮、油、肉、菜、蛋、奶、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已由短缺变为自求平衡或结构性过剩,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已转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及提高经济效益上来。

☚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三、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000000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