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农作物保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农作物保护

(二) 农作物保护

江苏发生的农作物病虫害共有800余种,农田杂草近400种,害鼠12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虫害有100余种,农田杂草30余种,农田害鼠6种,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5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急待恢复,但病虫害十分严重。1950年水稻螟虫危害成灾,白穗率平均达16%,小麦条锈病流行使小麦产量损失15%,1952年飞蝗发生达15万公顷,地下害虫造成的作物缺苗断垄达20%以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为开展植保工作,1952年成立病虫害防治所。1954年,在中央“防重于治”植保方针的指导下,以飞蝗、稻螟、棉虫、地下害虫和麦类黑穗病等主要病虫害为重点,采用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策略,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防治运动,初步控制了上述病虫的危害。1957—1965年,江苏的植保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1955年起建立省植物检疫站,1956年省病虫害防治所改为植物保护处,同年各县相继建立了县级病虫害测报站,到1956年全省已建测报站81个,全省性的植保植检体系和测报网络基本形成。与此同时,防御病虫害的手段和物质基础,如农药和药械都有了较大提高。1956年,全省防治各种病虫害面积达1 033万公顷次,使用农药6.7万吨,通过防治挽回粮食47. 5万吨,皮棉3.8万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植物保护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全省基本建成的植保植检体系、机构和测报网络,由于植保技术干部绝大部分“下放”和调岗,省植保处被撤销,植保植检工作陷入解体和瘫痪状态,原已控制的病虫害又重新抬头,就棉枯萎病而言,1964年发病0.15万公顷,1975年达6.87万公顷。据统计,1975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达833万公顷,虽经防治,仍损失粮食12.5亿公斤、棉花5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指引下,植保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省恢复植物保护处(1983年改为植保站)和省植物检疫站,并组建了省病虫害预测预报站和省农药检定所,逐步调回和增配植保科技人员,各地也相继恢复机构,配备人员。至1985年,全省已建成比较完整的植保体系,从事植保事业的人员达2 834人,其中:省级35人、市级86人、县715人、乡级1 998人。80年代以来,植保工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明显提高,据1980—1986年7年统计,全省防治农作物和茶、果、菜等病虫草鼠害面积年均1 900万公顷次,挽回粮食28.2亿公斤,棉花10万吨。
进入90年代,全省植保工作进一步加大植保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以作物为中心,不断完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有效地将病虫草鼠的危害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针对褐稻虱连年重发生的状况,“八五”期间,在原有综防技术中,组织、示范、推广高效、低毒、长效的农药品种,不断提高综防配套技术水平,使稻飞虱等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麦田草害的综合治理,组织实施了“麦田无草害工程”,到1995年,全省已有62%的麦田达到了基本无草害的要求,有32个县实现了麦田基本无草害。组织开展了棉铃虫、小麦纹枯病及油菜菌核病控制技术试验,提出并推广了应急防治措施。1993—1995年,全国棉铃虫大发生,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用2~3年的时间控制棉铃虫危害的要求,江苏各级十分重视,开展了以防治棉铃虫为主的棉田害虫综合防治,大力推广以田间插把诱蛾、四清理等物理、农业措施,狠抓“打准第一枪”,认真实施全程药控的策略,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达到了预期目标。
“八五”期间,全省累计防治病虫害面积1. 5亿公顷次,平均年防治3 000万公顷次;化学除草面积累计1 930万公顷次,比 “七五”期间增加500万公顷次。1991—1995年,累计挽回粮食损失2 100万吨,年平均420万吨,占年平均总产的13%,比“七五”期间年平均挽回380万吨增加了10.5%; 挽回棉花损失94.5万吨,占总产的37%,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

☚ (一) 良种繁育   (三) 土壤肥料 ☛
000303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