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朝阳区农村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发展种植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全区农民除治旱、涝、碱,提高了粮菜生产水平。农业合作化特别是1958年后,大搞沟、路、林、渠综合治理,全区掀起多次大平土地高潮,最著名的有金盏、楼梓庄、东坝公社凤凰城会战,马各庄、焦庄会战,大屯公社拆迁户连地大战,总投资计1 300万元,动土2200万立方,平整土地0.7万公顷,全区农田基本实现了成方连片,平整宜耕,水渠配套,为种植业提高产量打下了基础。 以河道治理为主要内容,建设灌溉系统。从1955年开始,先后投资1 150万元修建、扩建温榆河、双桥等8个万亩以上灌区。投资5 000多万元,先后治理了温榆河、坝河、小北河、清河、凉水河5条河流,修建千亩灌溉规模扬水站35处,建筑物2000多座,打井2000多眼,干、支、斗渠基本配齐,构成了全区灌溉体系。对境内沟河治理,疏挖大型排水沟与农田支、斗排沟相通,构成了全区排水系统。50年代以来,共投资3000多万元,结合城市排水工程疏挖整治了通惠河等10多条排水沟河,基本解决了城市排水和田间渍涝问题。朝阳区水利排灌机械设施已达3 600台,单台负担耕地5.33公顷。农田机井1 500余眼,单井负担13.33公顷左右。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90%以上。 朝阳区坚持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较先进的农业机械取代牲畜和传统农具,以机械化代替农业手工操作,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和品种结构调整。同时,农业机械逐步地扩大到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贮运行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解决耕地播种为主的改革与推广。70年代初,80%以上耕地实行机耕,代替了畜力双轮双铧犁。进入80年代,机引农具逐步配套,旋耕机、秸秆粉碎机、播种机等相继推广。特别是播种机械推广,由人工撒播到马拉播种机,由手扶牵引的12行播种机到机引24行大型播种和精量播种机,基本实现了粮食作物耕、耙、播农机一条龙作业。第二阶段,改革推广了以收割脱粒为主的农业机械,实现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的农机收割和脱粒。70年代主要解决了场上脱粒机、扬场机等场上机械,80—90年代引进推广了北京自走式、新疆E154等型联合收割机,彻底解决了粮食不到场上脱粒问题。小麦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机收面积达到40%以上,水稻除插秧外,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三夏”、“三秋”中的收种作业只用5~7天即可完成。第三阶段,农业机械向多用途多功能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了中耕施肥机、打药机;蔬菜生产开始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机、卧式栽培开沟机、大白菜起垅播种机;禽鱼养殖推广使用孵化机、鱼塘增氧机等。第四阶段,农业机械向运输、农副产品深加工、贮存方向发展。朝阳区现有农用运输汽车4500辆。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波兰设备的蔬菜速冻冷库,现已成为年产值5 000万元的蔬菜、肉食贮藏和速冻饺子生产的骨干食品加工贮藏企业,投资1 300万元引进的4条生猪屠宰生产线,年屠宰量可达13万头以上,为畜禽产品综合加工、销售、生产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把农业机械化推向新阶段。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机械精量播种和建立植物医院等技术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品质和效益。全区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品种经历4~5次更新换代。70年代,小麦推广农大139,玉米推广友谊6号、京早7号等杂交种,水稻推广越富品种,取代了传统的混杂退化的老品种;80年代,玉米更新为中单号、掖单号,小麦更新为京双10号、北农二号,90年代小麦推广使用411、437、京东6号,玉米更新为莱玉二号、掖单52号,水稻采用了幸实、秋光等优良品种,并推广扩大专用品种,如小麦专用面粉的8866、高油玉米品种和黑糯米等粮食品种。“八五”期间,共推广科技项目141项,其中有31项获市级技术推广奖。农业区划工作深入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经完成,为保证“都市农业”工程提供了依据并创造了条件。 ☚ (一) 农村改革与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1)农田水利。1949年接管河北省宛平县石卢水利公会的一条干渠和三条支渠,经修整扩建,灌溉面积由156公顷增加到434公顷。1951—1981年的30年间,全区共修建8条干渠(41 470米) 44条支渠(69390米),配套建筑物574座,设置泵站81处,打机井96眼。在平原地区形成了较密的灌溉水系网,基本做到旱涝保收。在山区修建了南马场水库,蓄水能力为18万立方米。水浇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1950年为11.3%,1980年为89%,1995年上升占到98%。1968—1990年曾有水田种植,其中1969年水田面积最大、是385公顷。 (2)农业机械。解放初,农业主要靠人力、畜力耕种。1955年开始推广使用农业机械。1958年成立石景山人民公社拖拉机站,有大中型拖拉机6台,开展机耕、机播、镇压、收割、脱粒、运输等多项作业。1973年机耕面积1 3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6%,机播面积653公顷,是石景山农业生产史上机耕机播面积最大的一年。1974年后,农村生产大队设农机组。1978年全区农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0台,手扶拖拉机252台,配套农机具750台(件),拖拉机总动力3 177千瓦,农用汽车41辆,农用水泵194台,粮食加工机械257台,其他机械166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农机除服务于农业生产外,开始转向从事运输,拖拉机逐步减少,汽车逐步增加。1995年全区农村有大中型拖拉机14台,小四轮拖拉机43台,手扶拖拉机28台,各种配套农具82台(件),农用水泵95台,农村拥有汽车1 721辆,其中农民个体汽车395辆,农业机械总动力51 924千瓦。机耕面积460公顷,机播面积21公顷。 (3)农业科技。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地推广先进的粮食、蔬菜生产技术。1960年后,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组织机构。1976年区设农业科学研究所,指导和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常规技术,引进推广现代化、规模化科学技术。1981—1994年建万只以上蛋鸡场8处。1987年后,建规模猪场7处,建现代化菜田90公顷,保护地46公顷。1995年蛋鸡全部为“北京白”、“北京红”等优良品种,平均每只蛋鸡产蛋15.03公斤,比1985年增长26.3%。肉猪全部选用“北京黑”、“北京花”、“长白”、“大白”等瘦肉型品种,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崽14.6头,比1991年增加2.4头。累计引进特菜细菜品种25个,蔬菜亩产值2 899元,比1985年增加1.7倍,是1978年的9.2倍。每年举办多期农业培训班,1992—1994年108人获得绿色证书。1995年有农业科技人员40名,其中中高级职称18名。1981—1995年累计77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得市、区奖励,其中2项获得“丰收计划”奖。 ☚ (一) 农村改革与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门头沟是京郊的一个纯山区的区县,山多地少,山坡地多,雨水不均,干旱严重,这一特点决定了加强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早在1951年,全国著名水保专家关君蔚就来到田寺沟进行了泥石流的考察治理。1958年在西斋堂村的一座小庙里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水保试验站。1953年修成官厅水库之后,北京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逐步向门头沟区转移。三家店栏河闸竣工,带动了城龙灌渠;珠窝、落坡岭水库完工,接着建起了两座水电站,发挥了拦洪、发电双重功能,变害为利。斋堂水库、苇子水水库以及大小塘坝60余座,个个都起到了缓洪、拦沙、灌溉农田的应有作用。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条件的改善。从提水设备看,1949年以前是摇辘轳或用柳条斗打坝,1951年斋堂出现牲畜拉水车,50年代后期用水锤泵,60年代以后是多种型号的电机泵。从提水动力看,50年代锅驼机,60年代后是电力。从工程形式看,60年代以前是渠道,60年代后期开始打井,70年代开始兴建水库以及大量的扬水站。就渠道而言,60年代前全是土渠,70年代浆砌渠,80年代迈入管道化。从灌溉方式看,由漫灌到喷、滴灌;人畜饮水也由肩担畜驮到自来水入户。由于门头沟区的自然条件,使水利工程受到了限制,渠短、井深,投资大、收益小,经不起干旱考验。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全区人民的努力,1991年门头沟区成为全国自来水普及县(区)。1993年获全国人畜饮水先进单位称号。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经过五六十年代的农具改革和70年代开始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到1995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2万千瓦,平均每公顷拥有15千瓦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有大中型、小四轮、手扶拖拉机及配套等耕作机械2 175台;农用水泵、排灌机械1078台〈套〉;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等收获机械195台;载重汽车、拖拉机和挂车等运输机械2 464辆;植保、畜收、农产品加工机械2 306台。平原农村的种、管、收实现了机械化,山区农民的劳动强度减轻,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 在农业科技方面,经过50年代的“向科学文化进军”,60年代的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年年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从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服务体系。以机械化为前导的农机农艺相结合的轮作技术、夏玉米免耕覆盖精量播种技术、节水农业的喷灌技术、地膜玉米、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粮菜生产水平。此外,现代化规模猪场、鸡场饲养管理配套技术,标准化果园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改革种植制度,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化学除草、飞播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三) 第一产业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1)农田水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房山区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9年为打基础阶段,以建水库、整河道、治洪除涝为重点;从1960年到1977年,为水利大发展阶段,以建灌区、打机井、发展农田灌溉为主;从1978年到1995年,为水利建设深化改革转轨变型、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阶段,以节水工程、防洪除涝工程、小水电建设、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1995年,全区有中小型水库7座,塘坝、截流45处,蓄水池285座,水利干渠141公里,机井4 436眼,兴建机电排灌站491座,治理河道13条,修建人畜饮水小水窖3 997个,治理流域面积213平方公里,建小水电站22座。灌溉面积发展到23 783公顷,是1949年前的37.1倍。由于水利建设的发展,扩大了灌溉面积,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作物、果品增产增收。 (2)农业机械化。农村改革前农机化水平较低,发展比较缓慢。50年代主要进行农具改新,推广马拉步犁、双铧犁等。1957年县建拖拉机站,开始机耕,此后主要改革推广耕作机具、场上机械和饲草饲料和粮食加工机械,一般机型小,性能差,基本上是由集体统办农机。改革以后,农机迅猛发展。在生产方面,实现了由单纯种植业使用向林、牧、渔业和加工业使用机械的转变;在经营管理方面,形成了以集体为主,集体、户营和联营等多种形式的新格局。农业机械实现了从单一小型到多型和从单机到科学配套转变。到1995年底,全区农机总值2亿元,总动力67.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 708台,小型拖拉机10 955台,农用汽车3 41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17台,其他农业机械总计16 758台件。机耕面积占耕地76.6%,机播面积4.3万公顷,机收面积3.1万公顷,分别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3%、57.3%。 (3)农业科技。新中国成立以后,房山区的农业科技队伍不断扩大。6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农村科技组织,70年代基本形成区、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1995年,农业第一线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并取得职称的技术人员948名,其中高级职称的30名,中级职称367名。有村级科技人员3600名,持有绿色证书的占50%。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成果日渐增多。全区普遍推广了农作物和畜禽品种更新、秸秆还田、小麦玉米两茬平播、地膜覆盖、水稻早育稀植、果树丰产、现代化规模养殖等20项新农艺、新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1%。 ☚ (一) 农村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昌平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日益普及,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 (1)农田水利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先后来昌平参加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了全县人民兴修水利的热情,使昌平的农田水利建设达到了高水平。1991年至今,连续6年夺得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第一名,实现了京郊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六连冠”。到1995年底,建成了十三陵水库等7座水库,建成山区小型蓄水塘坎工程42处、中小型河闸4座,总拦蓄水能力达1.1亿立方米,控制山区4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并先后治理了温榆河、北沙河,建成万亩以上灌渠5处,千亩以上25处,打机井2400多眼,建起了一批防洪、抗旱工程,发展喷灌、管灌、滴灌1.33万公顷,完成小流域治理2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28878.3公顷,占耕地面积94.0%。 (2)农业机械化。昌平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虽只有2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县、乡、村三级不断增加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很快。到1995年,全县共有大中型农机具1 905台(套),大中型拖拉机992台,农机总动力达36.5万千瓦。平原产粮区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3)农业科技。农业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在粮食生产上,通过推广新品种和高产栽培、配方施肥、化控、飞防、夏玉米免耕覆盖、水稻早育稀植等新农艺、新技术,提高了粮食单产,稳定了总产。果树栽培推广了苹果幼树早期丰产技术和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增产效果显著。推广蛋白精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应用和澳尼罗非鱼繁殖等技术,提高了罗非鱼的单尾重量。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加快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增加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优质率,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 (一) 农村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新中国建立后,顺义县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使全县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1)农田水利建设。全县的耕地经过五六十年代的深翻和改良土壤,六七十年代的大平大整,到80年代,已经达到了联方成片、地面平整。到90年代,进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0.33万公顷丰产方工程建设,使农田建设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经过整修河道、修建水库、打井、挖渠等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喷灌,发展节水农业。1995年,全县有机井5 340眼,喷灌设备2 800套,有效灌溉面积3.18万公顷,其中喷灌3.14万公顷,基本实现喷灌化,成为全国第一个“喷灌县”。特别是1995年,在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潮白河水利工地的鼓舞下,全县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潮白河、方氏渠和汉石桥水库等三项重点工程,完成了箭杆河、冉家河、顺三排水的后续治理工程,修建了苏庄、羊房、大三渠三座橡胶坝,加上苏庄闸桥建成通车,实现了潮白河两岸人民多年的梦想。 (2)农业机械化。五六十年代的农具改革,70年代开始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农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乡、村三级投资近4亿元购置农业机械。1995年,全县共有大中型农机具11 228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58.8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拥有0.8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倍多,接近了发达国家农机装备水平。机耕面积5.1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91.7%,机播面积7.90万公顷,机收面积7.08万公顷,分别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3.6%、74.8%。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从种到收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麦秋、大秋的收割与播种,在六七十年代每年要用一两个月才能完成,8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麦七(天)秋十(天)”,争得了农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3)农业科技。经过50年代的“向科学文化进军”,60年代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落后面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粮、果、畜、鱼、菜等方面新技术60余项,科技经济效益达到了1.5亿元。吨粮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绩,万亩吨粮示范田亩产达到980.2公斤,有284.67公顷达到吨粮田标准。“晚播麦+中熟玉米”的栽培模式,被专家肯定为京郊实现吨粮的有效途径,为全县4万公顷粮食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了配套技术措施。此外,现代化规模猪场饲养管理配套技术,标准化果园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期间,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化学除草、化学防倒伏、飞机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促进种植制度改革,提高粮食产量,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通县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1)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通县县委、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0年代深翻土地,60年代改良土壤,70年代大平大整,80年代推广节水型农业。在兴修水利方面,先后疏挖了北运河、温榆河、凤港河、凉水河、小中河、通惠河等河流,新挖了运潮减河、凤港减河两条人工河。又通过修渠、打机井、建扬水站、筑防护堤,推广喷灌,修建橡胶坝,使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并不断完善提高。基本建设彻底改变了“无雨旱,有雨涝,天旱无雨碱欺苗”的状况。1995年,全县有机井8 872眼,喷灌机械1 213套,橡胶坝6座,有效灌溉面积5.4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4.4%。全县耕地日降200毫米雨不涝地,节水型粮田占全县粮田面积的80%。 (2)农业机械化。在1954年,建起了第一个拖拉机站,有拖拉机3台(一台是苏联赠给毛主席的礼品“德特-54”,另两台是罗马尼亚赠给周总理的礼品“克特-35”),揭开了通县农业机械化的篇章。1978年农村进行改革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到1995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2 330台,农用载重汽车1 397辆,收割机1 212台,农机总动力达50.2万千瓦,平均每亩拥有农机动力达0.58千瓦,基本实现了小麦、玉米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争得了农时,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3)农业科技。通县始终把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推动力。1980年至1995年,组织农业新技术推广项目434项。仅“八五”期间,就应用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25项,使农业增收7亿余元。全县已形成了县为龙头、乡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栽培技术、优良品种、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小麦+平播玉米”、“小麦+水稻”的两茬栽培模式,为全县创吨粮田提供了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全县广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种子精选包衣、化学除草、生物防治、化学防倒伏、飞机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先进农业技术。全县农业科技形成了布局合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格局。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大兴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按照田、渠、井、林、路统一布局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农田基本建设,发展了有选择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了实用科学技术等。改革开放以后,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使生产条件又有了较大改善与提高。 ❶坚持造林固沙,农田防护林营造水平提高,形成网、带、片、点四位一体的防护林体系。网——全县建成7300个农田防护林网格,覆盖了98%的农田;带——200公里长的主干河、路营造了6行以上的宽幅林带;片——1.6万公顷用材林和经济林,片状分布于泛风沙地上,最大的一块733.33公顷;点——500多个村庄实现绿化达标。全县林木保有量1 900多万株,人均40多株,林木覆盖率24.3%,还治理泛风沙荒地0.67万公顷。 ❷完善了节水灌溉、除涝防碱、拦蓄回补三位一体的农田水利体系,电灌井保有量10470眼,5.33~6.67公顷农田一眼井,修地下灌溉管道240万米和1 200套喷灌装置,节水灌溉3.1万公顷。坚持每年疏浚1条河、10条沟,使21条425公里的排水河道和1000公里的排沟,经常保持标准排水模数。 ❸完善农机配套,提高机械化水平。达到每53.33公顷耕地有大、中型拖拉机和小麦联合收割机各一台,玉米收割机、秸秆粉碎机等配套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机总动力达30.1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占有5.0千瓦。 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蔬菜保护地栽培已发展到2000公顷,西瓜、花生地膜覆盖已普及。 ❺推广了农、林、牧配套技术,如吨粮生产技术,蔬菜日光温室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化果园配套栽培技术,生猪规模化生产配套技术,蛋鸡笼养配套技术,以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还引进了组培育苗等高新技术。 ☚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平谷县农业的发展,得益于水利建设、农机化程度提高和科技的普及。 (1)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建立后,平谷县为排除水患、抵御旱灾,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山区人畜饮水,采取蓄、引、提、采、排并举的方针,先后在泃河、洳河上游兴建了海子、黄松峪、西峪大中型水库3座,杨家台、南山村等小型水库6座,干渠、蓄水池、扬水站、机井及防洪排涝等工程基本配套,遍及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2.18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1.4%。旱涝保收面积1.33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9.9%。通过大规模兴修水利,确保了农业生产用水。 (2)农业机械。50年代农田耕作以传统畜引农具为主,1958年始有拖拉机、农用汽车及其代农用机械。1978年全县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 515台,农用载重汽车138辆,小收割机738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机械进步迅速。1995年,全县大小拖拉机达到5 920台,农用载重汽车947辆,分别是1978年的2.4倍和6.8倍;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发展到323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3.9万千瓦,是1978年的4倍。农业机械的不断进步,使全县从耕种、收运、脱粒到农产品加工,在平原及绝大部分山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 (3)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普及起始于解放以后。60、70年代,推行合理密植、科学种田,建立良种推广站,引进优质粮种与果品良种,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发展。进入八九十年代,农业科技普及再掀高潮。如农业上的配方施肥,果品上的高接换头和引进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科技承包等。到1995年,全县通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累计达到2万人,荣获了北京市“绿色证书先进县”称号。“八五”期间,全县共签订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合同5万份,靠科学技术创产值累计达到13亿元,创利税累计达到4亿元左右。 ☚ (一) 农村改革及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二) 农业生产条件 (二) 农业生产条件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一是建成官厅水库(1954年)、白河水库及其配套引水工程(1982年)、古城水库(1981年)、佛峪口水库(1976年)、香村营拦河闸(1961年)、康庄泵站灌溉工程(1994年)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黄峪口、北张庄、小张家口、龙潭、老仁庄、彭家窑等多处塘坝。二是机井灌溉已具规模。1995年,有配套机井1 270余眼,总灌溉面积达2.18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11 851公顷。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3万千瓦时,比1979年增1.4倍,有大中型拖拉机238台,小型拖拉机1 235台,手扶拖拉机2 430台,机引农具592件、联合收割机14台。1995年农业机械作物面积,机耕23 260公顷,机播11 820公顷,机收740公顷,农村用电量达2 845万千瓦时,比1979年增1倍。1995年,农业生产共施折纯化肥8 723吨,良种推广面积达2.07万公顷。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三) 农业生产 ☛ 00002277 |